第12章 暗礁再现与破局之策

2025-08-24 2434字 5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博士考试很顺利,祁同伟以笔试第一、面试第一的成绩成了周教授的博士生。林薇也如愿考上了历史系的博士,两人虽然不在一个系,但每天还是会在图书馆碰面,各自抱着书,偶尔抬头对视一笑,就有说不完的默契。

本以为日子会这么顺下去,可研三那年,麻烦还是找上了门。

他满怀信心地向相关部门提交了“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的申请,该项目的课题正是他之前深入研究过的“基层调解机制创新”。然而,材料递上去后,却如同石沉大海一般,评审结果迟迟没有消息。

按照常理来说,以他过往的学术成就和研究能力,获得一个青年项目应该并非难事。毕竟,他在该领域己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可是,时间一天天过去,转眼就快半年了,他却始终没有等到期待中的好消息。

终于,在漫长的等待之后,他收到了一封来自评审委员会的通知。然而,当他打开信件时,却惊讶地发现上面赫然写着“不予立项”西个大字。更让他感到不解的是,通知中给出的理由竟然是“选题缺乏现实意义,可行性不足”。

这个结果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不禁开始怀疑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否真的存在问题,或者是在申请材料的撰写上出现了什么疏漏。无论如何,这个“不予立项”的通知都让他感到十分沮丧和困惑。

祁同伟拿着通知,心里发沉。他去找负责项目申报的老师,老师支支吾吾,最后才低声说:“祁同伟,不是你做得不好……是有人打招呼,说你这课题‘触碰了基层治理敏感问题’。”

不用问,肯定是梁家。他的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后,在政法系统引起了不少讨论,有人觉得有借鉴意义,也有人觉得“太理想化”——梁书记大概就是后者,或者说,他根本不想让祁同伟出头。

“那怎么办?没项目,博士毕业都难。”林薇急了。博士毕业要求有省部级以上项目,没项目,论文写得再好也悬。

祁同伟没说话,他在想办法。他忽然想起之前去郊区调研时,认识了一个叫王建国的老调解员,退休前是县司法局的副局长,为人耿首,知道不少基层的事。

他抽了个周末,买了点水果去看王建国。老两口很热情,留他吃饭。喝了点酒,王建国才敞开心扉:“小祁,你那课题我听说了,挺好的事啊!现在基层调解就是缺规范,有你这么捣鼓,我们这些老调解员也能少挨骂。”

“可项目没批下来。”祁同伟把难处说了说。

王建国叹了口气:“还不是梁书记那边。他那人,就喜欢一切都在他手里攥着,你这课题要真搞成了,基层调解规范了,他手下那些人想‘打招呼’就难了——他能给你批才怪。”

“那就一点办法都没有?”

“办法也不是没有。”王建国放下酒杯,“市里的张副市长,你知道不?他以前是法学教授,懂行,也看不惯梁书记那套。他最近在搞‘基层法治试点’,你要是能把课题跟他的试点挂上钩,梁书记就算想拦,也得掂量掂量。”

这是条路子。可张副市长是高官,他一个博士生,怎么搭得上话?

王建国像是看出了他的顾虑,拍了拍他的肩膀:“我跟张副市长的秘书打过交道,他也是咱县出来的。我帮你递份材料,能不能成,就看你的课题能不能打动他了。”

祁同伟心里燃起了希望。他连夜修改课题申报书,重点写“如何配合基层法治试点”,还附上了之前调研的几个成功案例,打印出来交给王建国。

等消息的那几天,祁同伟坐立不安。周教授看出他不对劲,问清了缘由,说:“别慌。张副市长我认识,他不是只看关系的人,他看重实际效果。你要是真能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他会支持的。”

果然,没过一周,张副市长的秘书就联系了他,说张副市长想看他的详细调研数据,让他去市政府一趟。

去的那天,祁同伟特意穿了件干净的衬衫,把调研数据整理成图表,装在文件夹里。张副市长办公室很简单,墙上挂着幅“求真务实”的字。

“小祁,你的材料我看了。”张副市长指着沙发,“坐。你说调解协议要‘司法确认’,但农村人怕去法院,觉得‘丢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我觉得可以让法官下基层,”祁同伟赶紧说,“每月固定几天,法官到乡镇司法所坐班,调解完当场确认,不用老百姓跑县城。我们调研时试过,老百姓挺接受的,说‘法官来了,协议就硬气了’。”

张副市长点点头,又问了几个具体问题,祁同伟都答得很实在——哪些村试点成功了,哪些村遇到了阻力,阻力来自哪,怎么克服的,一点没隐瞒。

“你这孩子,实在。”张副市长笑了,“我听说梁书记不赞成你的课题?”

祁同伟没想到他会首接问,愣了下,说:“可能是我考虑得不周全。”

“不是你不周全,是他怕麻烦。”张副市长摆摆手,“基层法治难就难在‘既得利益’。你这课题,我支持。下周我让试点办跟你对接,把你的课题纳入试点项目,经费由市里出,不用再等国家社科基金了。”

祁同伟猛地站起来,激动得说不出话:“谢谢张副市长!”

“谢什么,”张副市长看着他,“好好干。基层需要你这样肯沉下去的年轻人。”

从市政府出来,阳光刺眼。祁同伟拿出手机,第一个打给林薇:“成了!项目批了!”

林薇在电话那头笑出声:“我就知道你能行!晚上我请你吃饭!”

挂掉电话后,他缓缓地放下手机,目光投向窗外繁华喧嚣的街道。车水马龙的景象在他眼前不断地交织、穿梭,仿佛是一幅流动的画卷。

他静静地凝视着这一切,心中突然涌起一股明亮的感觉。梁家的网虽然看似严密,但对于那些真正想要做成事情的人来说,它不过是一层薄纱,无法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

只要他坚定地站在“解决问题”的立场上,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总会吸引到那些志同道合的人。他们或许来自不同的背景,有着不同的经历,但都怀揣着相同的信念和目标。

他相信,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他并不孤单。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阻碍,只要他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找到与他并肩前行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