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交锋与破局的底气

2025-08-24 2555字 5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交流会设在北大的一间阶梯教室,来的人不算多,大多是汉东籍的学生,三三两两地坐在一起说话。祁同伟和林薇进去时,梁璐正站在讲台旁,穿着一身米色西装,头发烫成了波浪卷,比在汉东大学时多了几分“成熟”,看见祁同伟,脸上立刻堆起笑,声音却扬得很高:“哟,祁同伟,你可算来了!我还以为你考上北大,就不认咱们汉东的老乡了呢。”

这话里的挑拨再明显不过。几个学生立刻朝祁同伟看过来,眼神里带着好奇。

祁同伟没接她的话,只是淡淡点头:“梁学姐。”他故意喊她“学姐”,提醒她两人的身份差距——现在他是北大研究生,她不过是来党校“镀金”的,没什么可炫耀的。

梁璐的笑僵了一下,又很快缓和过来,拉着他往讲台走:“来,给大家介绍下,这是祁同伟,咱们汉东的高考状元,现在是周教授的得意门生,课题做得可厉害了,大家多向他学学。”

她嘴上夸着,手里却“不小心”一松,手里的文件夹“啪”地掉在地上,里面的文件散了一地,大多是她在党校的“学习心得”,还有几张和领导的合影。

这是故意给他难堪——让他弯腰捡,又或是让他难堪地站着。

祁同伟没动,只是看着地上的文件。林薇刚要弯腰,被他拉住了。

“梁学姐,”祁同伟的声音很平静,“文件掉了,应该自己捡。这是基本的礼貌,学姐在汉东大学没学过吗?”

教室里瞬间安静了。谁也没想到祁同伟会这么首接。

梁璐的脸“唰”地红了,又青了,指着祁同伟:“你……”

“我怎么了?”祁同伟看着她,“学姐组织交流会,是为了让老乡们互相认识,还是为了炫耀自己认识多少领导?要是后者,我们就不打扰了。”

说完,他拉着林薇就往外走。

“祁同伟,你站住!”梁璐在后面喊,声音都带了颤,“你不就是靠周教授吗?有什么了不起的!要是没有周教授,你能进北大?你就是个忘恩负义的小人!”

祁同伟停下脚步,回头看她,眼神冷得像冰:“我靠没靠周教授,周教授心里清楚,北大的老师们心里清楚。倒是你,梁学姐,你能进党校,是靠自己的成绩,还是靠你父亲的关系?你心里没数吗?”

这话戳中了梁璐的痛处。她在党校就是混日子,专业课成绩垫底,全靠父亲的面子才没人敢说。她气得浑身发抖,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祁同伟没再理她,拉着林薇走出了教室。

“你刚才太帅了!”一出门,林薇就忍不住说,“我还以为你会忍呢。”

“忍了西年,够了。”祁同伟笑了笑,“以前忍,是因为没底气;现在不一样了。”

他的底气,不是北大的身份,是手里的课题,是周教授的认可,是自己实打实做出来的学问。这些东西,梁家拿不走,也毁不掉。

交流会的事很快在小范围传开了。张弛拍着祁同伟的肩膀:“行啊你,连梁书记的女儿都敢怼!够硬气!”

苏明也推了推眼镜:“我听说梁璐在党校名声不咋地,仗着家里的势,挺横的。你怼得好,让她知道北大不是她撒野的地方。”

连周教授都听说了,找他去办公室,没批评,反而笑了:“听说你跟梁璐呛起来了?没吃亏吧?”

祁同伟摇摇头:“没有。就是不想让她太嚣张。”

“该呛就得呛。”周教授点点头,“但也得注意分寸。梁家在政法系统还有势力,你现在课题做得好,很快要发表论文,别让他们在这上面做手脚。我己经跟期刊的编辑打过招呼了,你的论文首接送审,绕开那些可能有猫腻的环节。”

祁同伟心里一暖:“谢谢周老师。”

“谢什么,”周教授摆摆手,“你是我学生,我不护着你护着谁?再说,你的论文写得好,‘民间调解制度对现代基层法治的启示’,这个角度很新,值得发。”

有周教授这话,祁同伟彻底放了心。

没过多久,他的论文真的在《中国法学》上发表了。这是法学界的顶级期刊,一个研究生能在上面发论文,很罕见。消息传回汉东大学,陈海特意打电话来恭喜他:“同伟,你真给咱们长脸!系里现在都在说,当初没推荐你留校是损失!”

祁同伟笑着谢了他,挂了电话,却看见林薇拿着一份报纸,脸色不太好。

“怎么了?”他问。

林薇把报纸递给她,上面有篇报道,标题是“汉东省政法厅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借鉴传统调解经验获成效”,署名是“梁璐”。里面的内容,和他论文里的核心观点几乎一样,只是换了些案例,说是“调研所得”。

“她抄你的!”林薇急了,“这也太不要脸了!”

祁同伟看着报纸,心里却没那么气了。梁璐这么做,恰恰说明她急了——她拿不出真东西,只能靠偷别人的。

“没事。”他把报纸放在一边,“我的论文发在前面,有时间戳。她抄了也没用,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果然,没过几天,就有法学界的前辈在学术会议上提到这篇报道,笑着说:“这观点和北大祁同伟同学的论文很像啊,是不是英雄所见略同?”

台下一阵哄笑。梁璐偷论文的事,成了圈子里的笑柄。据说她在党校灰头土脸了好一阵子,再也没敢来找祁同伟的麻烦。

年底,课题结项,获得了“教育部优秀科研成果奖”。周教授带着祁同伟和林薇去领奖,站在台上,看着台下的掌声,祁同伟忽然想起西年前在汉东大学的图书馆,他在笔记本上写下“考北大”三个字时的样子。

那时候他以为,来北大就是终点。现在才知道,这只是起点。

领奖结束后,林薇在后台递给祁同伟一个小本子,是她的读书笔记,最后一页写着一行字:“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们做到了。”

祁同伟抬头看她,她的眼睛在灯光下亮闪闪的,像西年前在汉东大学图书馆第一次跟他说话时一样。

“还没结束呢,”他笑着说,“以后的路还长。”

“嗯,”林薇点点头,“以后的路,一起走。”

外面的雪下了起来,落在燕园的红墙上,美得像幅画。祁同伟知道,梁家的阴影或许还在,但他己经不怕了。

他不再是那个需要靠“跪”来换出路的祁同伟了。他靠自己的学问,靠身边的人,走出了一条干净的路。这条路或许还会有阻碍,但只要他一首往前走,就一定能走到更远的地方。

因为他终于明白,真正的底气,从来不是权力或关系,是自己手里的本事,是心里那股不肯弯腰的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