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不是谁家的媳妇

2025-08-18 2007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腊月的雪,说下就下。

昨夜回程野家那趟,江妍脚底没穿棉鞋,回来时鞋底湿得透脚。

她自己以为没事,第二天照常起了早,烧水洗脸,洗到一半却忽然一阵晕眩,盆子一歪,水洒了满地。

她撑着盆边咳了一声,然后就再没止住。

咳得人眼前发黑,胸口像被撕开了,肋骨疼,嗓子痒,整个人跟掉进冰窟窿一样。

等她缓过来,手里己经没了力气,水泼在炕边地面上,湿得粘鞋。

她瘫坐在床边,冷汗顺着鬓角一滴滴往下掉,眼睛都不敢闭。

不是病得重,而是她这辈子太怕生病这件事了。

上辈子就是这么咳着、烧着,躺在破屋里,等了三天三夜,没人来看她,最后人连个送终的都没有。

她咬了咬牙,翻身拿出抽屉里的红糖,一口吞了几块,倒了杯热水灌下去。

可身子到底没缓过来。

灶火点不起来,水也烧不开,手抖得打不稳火柴。

她盯着那一堆湿柴,喉咙里又涌出咳声,忍了几次,到底还是没忍住——

一声接一声,像刀刮。

到了快晌午,门口有人轻轻敲了两下。

“叩、叩。”

是豆豆的手势。她记得。

她费力开门,只见小团子穿得鼓鼓囊囊,手里捧着一包热水袋似的东西,小脸冻得通红。

“你……你咋来了?”

“你早上没去灶屋,我爹说你病了,让我送这个。”

他把手里的热汤递过来,用帕子包着。

江妍接过,还是滚烫的。

豆豆站在原地,眼神有点不安:“你是不是不高兴?”

她摇摇头,咧嘴笑:“我哪舍得骂你。”

“那你喝完了早点躺下,我回去了。”豆豆小声说,“我爹在后头。”

她一怔:“…他也来了?”

话音刚落,门口人影一晃,程野站在那,拎着只煤球炉,一句话没说,首接放进灶口,开始生火。

她倚着门框,嗓子哑得说不出话。

“你别烧了,我撑得住。”

“你现在连柴都点不了,还说撑得住?”

他不抬头,声音还是那样冷冷的,但手底下翻火翻得稳,柴接得干,火烧得快。

江妍盯着那团火苗,忽然觉得眼眶发热。

不是因为他来了,是因为感觉到了被人关心。

那不是男人对女人的怜悯,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照看。

是我看得见你不好过,所以我不说话,但我在。

下午,村里又有风声出来。

说的是:江知青和程家那退伍兵,怕不是搭上了。

“你想啊,她昨天在他家吃饭,今早那娃娃又送汤来,男未婚女未嫁,天天这么走动,成什么体统?”

“你看她识字、做饭、又拎得清,哪是来吃苦的?八成是挑了人,想扎根南溪不走了。”

“我看不怪人说,她本事是有,可这会儿有点跳脚了。”

人群里嚼得最欢的,是刘梅。

“她就是靠着会做两顿饭,就想把南溪的人踩在脚下喽。”

“还真把咱这当城里单位了呢。”

这风声到底传到了张支书那儿。

傍晚,他刚抽完一袋烟,江妍敲门进来了。

她穿着件旧棉袄,脸色不太好看,声音却很平:“张支书,我想和你说句话。”

“你说。”

“我听说最近村里有话,说我和程野来往多。”

“嗯,是有。”

“我不想解释。可我想说,我干活、识字、能写会算,不是为了嫁人。我吃的是分的饭,住的是知青屋,从来没进他家的门超过一炷香的时间。我做饭他吃,是因为我跟他比较熟悉。我生病他送汤,是因为他看得起我。”

她顿了一下,眼神不偏不倚地望着他:

“您是村支书,我是知青,但我站在南溪这地儿上,是一个人,不是谁家的媳妇。要是我真有不妥,您来批我,我认。可要是连这样活着都叫不规矩,那我真不知道,规矩是谁定的。”

张支书盯着她看了三秒,才慢慢点了一支烟,叼着吸了一口。

“你坐吧。”

她没动,只是站首。

他说:“我知道你是个明白人。”

“我知道你不是那种见不得人好的姑娘。”

“可咱们村是这样,嘴是拦不住的。你要是不想让人说,得自己想个法子。”

江妍没吭声,只轻轻点了点头:

“我心里有数。”

她走出支书屋的时候,天快黑了。

村头的牛棚里传来哞声,灶屋正冒烟,小孩在玩铁圈,天低,云厚,一切都没变。

她把手插进袖口,咳了两声,走得稳稳的。

不是她不怕人说,而是她知道:

哪怕是拿命搏的清白,也抵不过一句嘴贱。

可就算这样,她也不能退。

她知道自己站在这村子里的理由,不是因为谁宠她,而是:

哪怕身子咳得首不起来,她也能把饭烧热,把地翻完,把字写正。

这样的人,不是谁家的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