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总算是见面了

2025-08-20 2294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秘书愣了一下,道:“八零厂里面还有咱们的内应。这些天他们的日常工作就是那样,‘飞天一号’的生产线因为咱们的挤压,现在五条生产线已经关掉了两条,剩下的也只是在苦苦支撑罢了,没见到有什么猫腻啊?”

“是吗?”王五爷皱起眉头,道,“可我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劲。”

思索了片刻后,王五爷问道:“杜国强最近在做什么?”

“他呀,闲人一个。”秘书撇了撇嘴,道,“八零厂里大部分人还像往常一样上下班,只是一个个担心前途。唯独这杜国强,关系不在八零厂,只是偶尔上门一趟,这些天就在家闲着呢。每天也就那么几个朋友,到他家里去见面。”

“听起来,确实没什么动作。”王五爷点了点头,“不过该小心还是得小心,继续给我盯着,别等咱们自行车销量正好的时候,出什么岔子。”

“是。”秘书点了点头。

他并不知道,此刻杜国强家里,今天正有几个人来拜访。

今天来拜访的几个朋友身份有些不一般。

“总算是见面了。”

一位中年男子喜笑颜开地握着杜国强的手。

“自我介绍一下,我是《陆川报》的总主编齐德子,报社里的人都叫我齐老大。这是我们报社的两个编辑,小张和小孑。他们一听说是要过来采访你,非要跟着来,我拦都拦不住。你在我们报社可是留下了不少神话啊。”

齐德子一脸感慨地望向杜国强。

昨天夜里,他突然收到一个邀约,请他去做客。

齐德子原本以为,是哪里的政府官员想跟他拉扯关系,当场就想拒绝,却从对方口中听到了“杜国强”三个字。

齐德子瞬间便答应了下来。

不为别的,实在是杜国强往《陆川报》投的那两篇文章,堪称神来之笔。

第一篇文章,直接把本市最大的自行车厂——三阳厂内部贪污腐败的事情给捅了出来,搞得整个三阳厂都变得半死不活。

第二篇文章更是让江泰省的地头蛇吃了个大亏,引起了省级的轰动,彻底让《陆川报》火了起来。

如今,《陆川报》早已不再只刊登单一的陆川本地内容,规模也扩大了不少。

编辑们也不用再担心报社濒临倒闭,工资待遇都涨了上来。

说杜国强是《陆川报》的救命恩人,一点都不为过。

齐德子感慨道:“上次我还跟八零厂的朱厂长提过,想让他给你调换个职位,把你挖到我们报社来。像你这样的人才,不在新闻行业发光发热,简直是浪费!可惜那朱厂长顽固得很,没听我多说几句,就把我赶出来了。”

齐德子一脸愤愤不平。

“这……我替朱厂长向您赔个不是。”杜国强道,“前段时间,八零厂正忙着项目,他可能是怕我耽搁了厂里的任务。”

“这倒是不用。”齐德子大手一挥道,“我已经在报纸的匿名板块公开吐槽过你们朱厂长,骂他是只蠢驴了。”

说这话时,他脸上带着几分得意洋洋的神情。

杜国强愣了一下,苦笑道:“齐社长还真是快人快语。”

“哎,不提那只蠢驴了。”齐德子摆了摆手,话锋一转,“还不知道你今天叫我来做客是什么原因?莫非是又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新闻?”

报社里的小张和小孑也老老实实掏出小本本,握着笔等待记录杜国强的话。

“是新闻,也不算新闻。”杜国强道,“我今天请《陆川报》的各位同志来,主要是想麻烦几位一件事——帮我宣传一样东西。”

齐德子清了清嗓子,拍着胸脯道:“你放心,只要合理合规,我们一定替你把事办好。你要宣传什么?”

“专利。”

齐德子愣了一下:“专利?”

杜国强笑了笑,看向三人:“各位都是新闻行业的从业者,想必从业以来一定编了不少稿子吧?”

齐德子点了点头,带着几分自豪道:“自然。我已经编了二三十年的稿子了,可以说《陆川报》很多读者都是为了看我编的新闻才买的。”

杜国强点头接话:“文字工作者所编的稿子,除去挂靠在一些单位的新闻稿外,所有权应该属于文字工作者自己吧?”

“这是自然。”齐德子想也没想就答道,“自己的稿子自己用,这不是常识吗?”

“可放到专利上来说也是一样。”杜国强话锋一转,“我发明一件东西,按道理而言,这东西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应该掌握在我个人手里。可到目前为止,咱们国家还不是这样,这给许多工厂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可是咱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所有的东西不都应该是共享的吗?”小张有些不解地问道。

“在我们达到了一定的物质自由化的情况下,确实是这样。”杜国强解释道,“可是现在过度强调公有,会影响生产积极性。小张是吧?我问你个问题。”

见小张点头,杜国强清了清嗓子,继续道:“假如你是曹雪芹老先生,辛辛苦苦写了一辈子《红楼梦》,而现在我杜国强看中了你写的稿子,随便改个名字就说是我自己原创的,还要从这上面获利,你觉得这合理吗?”

“当然不合理!”小张立刻反驳,“怎么能这样呢?这不是损人利己吗?”

“所以说,你们应该能理解,像我们这种工厂,辛辛苦苦发明创造出一件商品,转头就被人仿冒、夺走,这对我们这些原创企业来说,是多么令人气愤的事吧?”

“我的想法是恳请《陆川报》的诸位能写一篇有分量的稿子,把专利二字讲清楚,让更多人了解专利。”

齐德子皱眉道:“普及概念,最好能有个现实中的例子做依托,你有什么相似的案例可以参考吗?”

“当然有。”

杜国强接话道:“最近‘春风一号’自行车在街坊邻里间很火,是吧?”

“我建议,《陆川报》可以先从这个角度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