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分析(二)

2025-08-18 1076字 4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安尘笑了笑让何盛收好。

许久,安尘叹着气双手托着小脑袋道:“那下山后,准备做什么谋生?我们并没有什么技艺傍身,没有什么人脉,没有足够的钱财及经商头脑,做买卖风险太大了。”

何盛道:“我有力气,还识得些字。可以找个力气活或给人写写信件。如果你觉得无聊,可以做做小买卖,成本低,风险小。不在说挣多少。我们存在钱庄的钱每年利钱也有十多两,两人的日常生活开销己足够。”

安尘问出了藏在心里许久的问题:“我很好奇,大哥家之前是做什么的,怎么有这么多的积蓄?”

何盛陷入了回忆:我听母亲讲,当时的太祖皇帝陛下为了立国之战,为了抢占兵源、彰显仁德,下了诏令,入伍之人的家庭,就可三代免徭免赋。我们一家都是庄稼人,家里当时只得我一个男丁,所以,父亲就入了伍。虽然那时只有我和母亲,节俭些也能满足我们的口粮。只是后来,父亲战死了,陛下赢了,心情大悦,抚恤多给了些,得了百两。后来,母亲舍不得花这笔钱,日常花销都是替人浆洗、缝补得来的。我慢慢长大了,能分担些,平常去做做帮工,在山林打打猎。虽然我朝海禁了,但是,我们这距离京都比较远,做沿海生意的人要收拢产业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经历了两三年,才彻底海禁。那时大家着急收拢产业,招赁帮工的条件的放宽,银钱也给得多。我也有八九岁,力气却也大得很。跟着跑船,一趟也能挣五六十两。一年跑个西五趟,完全海禁前,也存了些。

安尘道:“我后出生几年,自从我懂事起,就己经内迁了,没有见过那时的繁华。

何盛道:“你说得对,商人逐利。自从完全海禁后,许多外乡人都回乡。就是本地人,也纷纷去外地经商了。留下的富贵人家只有家族荣养的或者植根于本地的贵人了。”

安尘道:“如果没有海禁,大哥应该可以去船队中,现在却是不能了。自古以来,士农工商,如果我们经商,以后对孩子科举不利。如果做佃户,就凭我们的谋得的产业,回本周期太长。如果给富贵人家为奴做婢,虽然能是良籍,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也不好,容易压抑及自卑。现在,我们有一定的积蓄,每年还有固定的租金,所以,现在求平安长久为主。”

何盛道:“是啊,只求平安长久。”

安尘又思考了许久,眼睛一亮道:“做驿丞怎么样?因着前两次的动荡,各地的通信也受阻不少。现在局势己渐渐平息,这任县太爷任时两年也是顺畅。封王殿下也镇守这方,我在坊间听说,这个封王殿下是以战功立身的。所以,我觉得,至少能护我们这方的平安。做驿丞应该也没那么危险了。”

何盛道:“我倒是没想过这个,抽空我去衙门问问,看需要什么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