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改变文明进程的火种

2025-08-18 2385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识海中那挥之不去的、冰冷刺骨的宇宙劫难预警,如同悬顶之剑,让叶归舟每一分每一秒都倍感紧迫。

他必须争分夺秒!论文只是第一步,接下来需要更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即将到来的“灵气”概念与科学体系的全面融合铺平道路,更要为人类文明层级的跃迁提供无可辩驳的“敲门砖”。

归清实验室的十六人核心团队,在叶归舟无声的紧迫感驱动下,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强度运转状态。

实验数据组,周书瑶领衔,女生为主力: 她们的任务繁重而枯燥,却至关重要——证伪孤证!周书瑶带领团队,疯狂地购买蓝星不同大陆板块、不同深度的岩石样本。

她们夜以继日地进行着重复千百遍的微观粒子本征频率测定。

目标只有一个:证明陨石所揭示的“粒子频率滞后”现象,是蓝星时空曾经历剧变的普遍证据,而非单一岩石的特例。

数据如海潮般涌来,支撑着那个颠覆性的时空孤岛假说。

灵能应用组,叶归舟主导,男生为主力:他们的目标是将“灵能场”的理论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

核心项目:稳定封装版的处理器!叶归舟深知,那将算力提升12000倍的简陋原型,一旦能稳定封装并展示,其震撼力将远超万言论文。但这涉及将无比玄奥的九元界阵法知识,拆解、翻译成蓝星材料学、微电子学、能量场拓扑学能理解和实现的步骤。叶归舟如同一位耐心的导师,将繁复的阵纹分解为能量流引导路径、谐振节点材料配比、场域稳定阈值等“科学参数”,一点点传授给团队成员。

高强度的工作榨干了每个人的精力。

连续一周,团队成员平均睡眠不足三小时,个个眼窝深陷,面色苍白,全靠意志力强撑。

叶归舟看在眼里,眉头紧锁。凡人躯壳,终究有其极限。

“桐儿。” 他唤来妹妹。

“哥?”

“布个‘小聚灵阵’。” 叶归舟递给她几块温润的昆仑边角料玉石(来自花花零食储备的“损耗”)和一份简化阵图。

“啊?在这里?” 叶桐儿有些吃惊,但看到哥哥不容置疑的眼神和团队成员疲惫的模样,立刻会意。

在临时实验室的一角,叶桐儿屏息凝神,指尖引动微弱的筑基灵力,小心翼翼地按照阵图,将玉石嵌入特定方位,勾勒出简易的灵力回路。

动作略显生涩,但阵法核心的“聚灵”之意无误。

嗡——

一阵极其微弱、常人几乎无法察觉的清凉气息,如同初春的薄雾,悄然弥漫在这间临时的实验室中。

疲惫不堪的众人,只觉得精神一振,仿佛干涸的田地得到了雨露滋润,沉重的头脑瞬间清明了许多,身体的疲惫感也大大缓解。

这就是聚灵阵最基础的功效——固本培元,滋养精气神!虽然远不如在九元界的效果,但对透支的凡人而言,无异于雪中送炭。

大家不明所以,只当是休息间隙的短暂恢复,却不知是“仙家手段”在暗中支撑。

一周的极限冲刺,成果斐然!

九枚经过特殊处理的处理器核心,被精密地镶嵌在一个由特种合金复合制成的基板上,基板表面蚀刻着肉眼难辨、却蕴含道韵的微型阵纹。

一个散发着冰冷金属光泽、巴掌大小的银灰色方盒——“归墟I型灵能协处理器” 诞生了!

接入测试系统,运行那个曾让原型机大放异彩的矩阵运算。

0.14秒!

结果呈现!综合效能提升稳定在 1200倍!

叶归舟的理论阐释:

“电能,如同点燃篝火的火种,是激发底层‘灵能场’的基础能源。灵能,才是蕴含在物质本源之中、层级更高的活性驱动能。”

“我们构建的‘算阵’,本质是通过特定的空间拓扑(阵法)和能量引导(阵纹),让被电能激发的灵能场,在阵基(处理器核心)之间的‘空白’区域,形成高效的谐振与信息承载结构。算力提升的根源,在于灵能场对信息的超维度处理能力。”

“灵能的潜力近乎无限! 其关键在于激发源的强度与持续性。理论上,如果我们拥有近乎无限的激发源(如:可控核聚变产生的巨量电能),便能激发出近乎无限的灵能,驱动前所未有的算力、能源乃至…生命进化!”

紧接着,凝聚了整个团队心血的第二篇论文出炉:

《熵增的裂隙:基于深海星核陨石的蓝星时空孤岛证据——Λ-CDM模型的崩溃与文明存续的能级窗口》

这篇论文不仅包含了周书瑶团队海量的岩石样本对比数据,夯实了“蓝星时空异常”理论,更附上了划时代的实证——“归墟I型灵能协处理器”的完整测试报告与效能数据(1200倍提升)!

当张清华校长从叶归舟手中接过厚厚一叠论文稿和那个冰冷的银灰色方盒时,这位见惯风浪的老校长也彻底失语了。

他反复翻看着论文中惊世骇俗的结论和那铁一般的测试数据,又着手中这个看似不起眼却蕴含恐怖算力的小盒子,足足沉默了五分钟。

“归舟…” 校长声音有些干涩,他抬起头,目光锐利如鹰,问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个‘归墟处理器’…如果交给别人,他们能…逆向复制出来吗?”

叶归舟神色平静,给出了早己准备好的答案:“校长,封装结构内嵌的‘灵能谐振场’生成模组极其精妙且脆弱。一旦外壳被强行破坏试图逆向,内部的导灵结构和场域平衡会瞬间崩溃,关键信息湮灭。一年之内,此技术不可复制。”

张校长这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紧绷的肩膀松弛下来。

他问那个问题,最担心的就是学生们的心血被某些势力轻易窃取。

听到“一年内不可复制”,他心中的大石才稍稍落地。

至于叶归舟为何给出“一年”这个精确期限?校长没有追问。

他深知,眼前这个年轻人身上的秘密,远比他展现的还要深邃。

叶归舟能说的,自然会告知;不能说的,问也无用。

现在,他只需要全力支持,并守护好这份足以改变文明进程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