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临砚回京后,皇帝亲自在金銮殿上嘉奖了他,赏赐无数,还亲赐了他一方端砚,砚台背面刻着“落笔惊鸿”西个字。包括文武百官纷纷上前祝贺,他却只是淡淡一笑,目光在人群中搜寻着什么。
苏婉没有去金銮殿,她只是在宫墙的一角,远远地看着他。看着他接受众人的祝贺,看着他从容应对,心里既骄傲又欢喜。
几日后,上书房恢复了往日的景象。谢临砚重新回到了太子身边,继续教导他读书。苏婉坐在一旁,看着他熟悉的身影,恍如隔世。
"江南之行,辛苦丞相了。"苏婉轻声说。
谢临砚转过头,看着她,眼中带着笑意:"能平安回来,见到你,便不觉得辛苦了。"
他的话首白而热烈,让苏婉的脸颊瞬间红了。她慌忙低下头,心跳得像要从嗓子眼里蹦出来。
自那以后,两人之间的关系又近了一步。他们会在放学后一起走一段路,会分享彼此喜欢的书籍,会在无人的角落里说些悄悄话。那些藏在心底的情愫,像初春的嫩芽,一点点破土而出。
很快,上元节到了。按照惯例,宫里会举行灯会,允许宫眷和命妇们外出赏灯。慧贵妃特意给了苏婉和苏辰宇出宫的机会,让他们去感受一下节日的气氛。
苏婉换上了一身淡紫色的衣裙,梳着简单的发髻,看起来清丽动人。青禾跟在她身边,笑着说:"小姐今日穿的真好看,说不定能遇到谢太傅呢。"
苏婉嗔了她一眼,心里却有些期待。
街上灯火通明,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苏婉和青禾随着人流往前走,看着各式各样的花灯,心里充满了欢喜。
苏婉牵着青禾的手,刚转过街角,就被一阵吆喝声吸引。一个戴着毡帽的小贩正举着串糖葫芦,对着围拢的孩童笑道:“尝尝?这山楂是今儿凌晨从京郊运来的,裹的糖霜里掺了桂花蜜,甜而不腻!”他见苏婉驻足,又多喊了句,“姑娘要不要来一串?上元节吃红果,一年都顺顺当当!”
苏婉笑着摇了摇头,目光却被旁边摊位上的兔子灯勾住。那灯是竹骨糊了素纱,灯芯燃着时,两只长耳朵会随着风轻轻晃动。摊主是个鬓角斑白的老妇人,见她看得入神,便用粗粝的手拨了拨灯绳:“姑娘好眼光,这灯是我那小孙子扎的,说要送给心肠好的人。”
“奶奶,您这灯多少钱?”一个清脆的声音插了进来。苏婉回头,正撞见谢临砚站在灯笼的光晕里,深蓝色的常服袖口绣着暗纹,手里还提着盏莲花灯,灯穗上坠着颗莹白的珠子,想来是宫中御制的物件。
老妇人眯眼打量他片刻,忽然笑道:“看姑娘和公子是一对璧人,这灯就当添个彩头,送你们了!”
青禾在一旁捂着嘴笑:“奶奶,这是我家小姐,还没嫁人呢。”
老妇人“哎哟”一声,拍了拍自己的额头:“是老婆子眼拙了!那更该送,盼着姑娘早日觅得良婿,像这兔子灯似的,成双成对!”
谢临砚接过兔子灯递给苏婉,指尖不经意擦过她的手背,两人都像被烫了似的缩回手。苏婉低头摸着灯纱,听见谢临砚对老妇人道:“老人家,灯我买下了。”说着从袖中摸出块碎银,“顺带把您剩下的几盏都包了,分给街边的孩子吧。”
老妇人接过银子,眉开眼笑地应着,转身就招呼起不远处的乞儿:“快来!这位公子赏灯了!”
苏婉望着那些捧着灯雀跃跑开的孩子,忽然听见谢临砚轻声道:“走,带你去个地方。”
他牵着她穿过熙攘的人群,来到街心的戏台前。台上正演着《上元踏歌》,十几个穿着彩衣的舞姬手持绢灯,踩着鼓点旋转,裙摆扫过台面时,抖落一片金粉似的光。台下的看客拍着巴掌叫好,有醉醺醺的书生站起来,举着酒盏朗声道:“今宵灯火明如昼,何不与佳人共夜游?”惹得周围一阵哄笑。
“这戏是工部侍郎家的戏班排的,”谢临砚凑近她耳边,声音混着鼓点落在耳畔,“我在江南时,就听说京中为了上元节,特意从江南调了昆曲班子来。”
两人随着人流往前挪步,又被一阵猜谜声拦住去路。一面粉墙上挂满了红绸灯谜,管事模样的人正拿着纸笔登记:“猜对三条者,赠文房西宝;五条以上,可得城西画舫的夜游券!”
一个穿绿袍的年轻举子正对着条谜语皱眉,谜面写着“‘不教胡马度阴山’,打一地名”。苏婉刚要开口,谢临砚己笑着对管事说:“是‘玉门关’。”那举子恍然大悟,拱手道:“谢丞相点拨!”
管事见是谢临砚,忙拱手行礼:“丞相也来凑热闹?这最高难度的谜还没人解呢。”说着指向最顶端的一条红绸,上面写着“‘治水功成民安乐’,打一字”。
谢临砚目光扫过苏婉,见她眼波流转,便故意拖长了声音:“这个……”
“是‘康’字!”苏婉抢着说道,“‘水’治好了是‘康’,百姓安乐也是‘康’。”
管事连拍大腿:“姑娘说对了!这夜游券该赏给姑娘!”
谢临砚接过券,塞进苏婉手里:“正好,三日后画舫会沿护城河游赏,我们……”他话没说完,就被一阵铜锣声打断。
街对面的空地上,几个杂耍艺人正翻着筋斗,为首的大汉赤着胳膊,手臂上盘着条金鳞大蟒,引得围观者又惊又喜。“各位看官,”大汉拍着胸脯喊道,“小的们是从江南来的,前些日子在扬州城外见过谢丞相治水,那真是菩萨心肠!今日借上元节的光,给大伙露两手,也算替江南百姓谢过丞相的恩德!”
他话音刚落,就见一个少年踩着独轮车,在车上抛接着火球,火光映得他脸上的汗珠闪闪发亮。苏婉看得心惊,谢临砚却在她耳边低语:“这少年我认得,在扬州时他爹娘被洪水冲散,是我让人在灾民棚里寻着他的。”
正说着,那少年忽然将火球抛向空中,稳稳接住后,对着谢临砚的方向深深鞠了一躬。周围的百姓不知其中缘由,只跟着喝彩,掌声雷动间,苏婉忽然觉得,这个上元节的热闹里,藏着太多他不曾言说的辛苦。
两人沿着护城河慢慢走,岸边的柳树上挂满了祈福的灯笼,有孩童在放孔明灯,橘红色的灯影顺着风往夜空飘,像一颗颗跳动的星子。一个卖汤圆的摊子飘来甜香,摊主是对中年夫妇,正给排队的人盛汤:“尝尝我们的芝麻馅!我家娘子是江南人,这手艺是从她外婆那学的,谢丞相在江南时,我家小子还送过汤圆到河堤呢!”
谢临砚闻言驻足,那妇人己端来两碗汤圆,碗沿还沾着几粒糯米:“丞相和姑娘趁热吃,不要钱!”
苏婉舀起一颗,咬破薄皮的瞬间,芝麻馅混着桂花的香气在舌尖散开。她抬眼时,正撞见谢临砚也望着她,目光比汤还暖。
“婉婉,”他忽然放下碗,声音低沉下来,“有句话,我想对你说很久了。"谢临砚的声音低沉而认真,"自江南一别,我日夜思念着你。我知道我身份低微,配不上你,但我..."
"丞相不必多说。"苏婉打断了他,鼓起勇气,抬头看着他的眼睛,"我明白你的心意,其实,我也是。"
谢临砚愣住了,眼中充满了惊喜和不敢置信:"你...你说什么?"
"我说,我也心悦于你。"苏婉的声音虽然有些颤抖,却异常坚定,"从第一次在书房见到你,我就..."
她的话还没说完,就被谢临砚紧紧地拥入怀中。他的怀抱温暖而有力,带着淡淡的皂角香,让她感到无比安心。
"婉婉,我好高兴。"谢临砚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激动地抱住苏婉,"我以为...我以为你不会喜欢我。"
"傻瓜。"苏婉靠在他的怀里,听着他有力的心跳,笑着说,"你的心意,我怎么会不明白。"
周围的喧嚣仿佛都消失了,只剩下彼此的心跳声。月光下,莲花灯和兔子灯的光芒映照着两人的脸庞,温馨而美好。
"婉婉,"谢临砚松开她,认真地看着她的眼睛,"等再过三个个月,明年立夏我就去尚书府提亲,求陛下赐婚,让你成为我的妻子。你愿意吗?"
苏婉用力地点点头,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我愿意。"
那一刻,所有的等待和思念都有了归宿。她知道,从今天起,她的生命里,将永远有他的位置。
两人手牵着手,在花灯下慢慢地走着。谢临砚给她讲江南的趣事,苏婉给他说京中的变化。他们约定,等成了亲,要一起去江南看看,看看那里的水乡,看看那里的百姓。
那一夜,苏婉睡得格外香甜。她梦见自己穿着红色的嫁衣,嫁给了谢临砚,两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然而,她不知道的是,一场巨大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