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是手少阳经的“府”,既然叫“府”,那肯定有实实在在的东西!可从汉朝到现在,《伤寒》《金匮》《千金》《外台》这些书,都没把“三焦”到底是啥样说清楚。首到唐朝容川写了本《三焦考》,说“三焦”像网一样,根连着命门,这说法挺对的!可好多医生还是不明白 (因为图片最后部分显示不全,这里按照前文逻辑接着唠,尽量贴近原意 ) 。咱接着琢磨呀,这“三焦”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在人体里作用大着呢,能通调水道、运行元气啥的。它就像一张大网,连着全身,和命门的元气呼应,帮忙把人体的气呀、水呀,都给理顺了。好多医生搞不懂,是因为没把它和人体气血、脏腑的关系吃透,只要顺着“根连命门”这个理儿,再结合病人的症状,慢慢研究,就能明白“三焦”的理论治病啦!有人质疑唐宗海(唐氏 ),虽说他明确指出了三焦,却没广泛引用旁证,说明“油网(人体膜络结构 , 类似网状油脂膜 )就是三焦” 。我不怕被说固执,多找些旁证来证明。
《内经·论勇篇》讲:“勇士的三焦,纹理是横向的;怯懦人的三焦,纹理是纵向的。” 三焦的纹理,能分清横向、纵向,说明它又大又明显。人身体里,又大又明显的纹理,就是“油网” 。所以,三焦就是油网,这是明证!还有《内经·胀论篇》说:“三焦胀,气满皮肤中,轻轻按不硬。” 这里说的“皮肤中”,是“腠理之膜”(皮肤纹理间的膜 )。人身体的膜,原本纵横交错、互相通连,“油网”是最大的膜,向内和脏腑相连,向外通到“腠理”(皮肤纹理 ),所以,三焦就是油网,这又是证据!
《内经·本藏篇》讲:“皮肤致密的人,三焦膜厚;皮肤粗疏的人,三焦膜薄;皮肤松弛的人,三焦膜缓;皮肤紧绷、没毛的人,三焦膜急;毫毛美好、粗的人,三焦膜首;稀毛的人,三焦膜结。” 三焦膜有厚、薄、缓、急、首、结这些区别,和“膀胱”一起说,说明三焦膜的质地,也和膀胱一样,靠“膜”连接,还和膀胱相连,这“膜”就是“油网” 。所以,三焦就是油网,又一个证据!
《内经》说“三焦是手少阳经的府,和‘心包’(手厥阴经的脏 )配对” 。配对的脏腑,经络肯定相连,“心包”是脂膜,和“油网”原本就连着,所以,三焦就是油网,再一个证据!
扁鹊说“肾间动气是三焦的根源” 。肾间动气,是“相火”(肾阳 ),油网就是三焦,它的“根蒂”和“命门”(肾阳所在 )相连,所以,命门的动气,是三焦的根源!
王叔和《脉经》里,“相火、三焦、心包”的脉,都在“右尺”(右手尺脉 )诊察,后世好多人反对。但看唐宗海“三焦即油网,根蒂连命门”的说法,就知道“三焦和心包,都和肾相关” ,所以脉诊在右尺,《脉经》有传承,不是瞎编!前辈、后人看法一致,《脉经》采纳唐宗海的说法,《脉经》可信,唐宗海的说法,用《脉经》的部位验证,也能确定!
王勋臣(王清任 )说:“解剖动物,刚喝水,油网里有‘水铃铛’(水液 );没喝水,油网里‘水铃铛’少。” 所以,“油网是行水的通道” ,西方人说“水道就是油网” ,对应《内经》“三焦是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更证明“三焦就是油网” !
徐灵胎(徐大椿 )说:“《内经》讲三焦的人不少,说它纹理薄、内外贯通,是藏、泻的工具,遍布全身,不像五脏各自成形。” 看徐灵胎说三焦,没明说“三焦是油网” ,但说“遍布上下、包括脏腑,不像五脏各自成形” ,形容的就是“油网”的样子!当时没“油网”这词,所以没明说,其实“油网就是三焦” 。徐灵胎医学考核特精,他说的话,有根据,不是瞎编!
陈无择(陈言 )说:“三焦是脐下脂膜。” 明着说“三焦是脂膜” ,他说“脐下脂膜”,其实是“下焦” 。读书别死扣字面,推广开,“包脾胃的脂膜是中焦,心下膈膜、连心肺的脂膜是上焦” 。看这八条,“三焦就是油网” ,还有啥不信的!
少阳为游部论
人的“三阳经”(太阳、阳明、少阳 ),“太阳”是“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 ,“阳明”是“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 ,“少阳”是“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 ,在中间,这是常识!看《内经·热论篇》讲外感传经:“第一天,巨阳(足太阳 )受邪;第二天,阳明受邪;第三天,少阳受邪。” 传经顺序,从太阳到阳明,再到少阳,为啥?人有“十二经”,“足经”是“正经”(主躯干 ),“手经”是“游经”(主西肢 ),“游部”指“手少阳、足少阳” ,因为它们像“游丝”,贯通全身,从手到足,气化通行没阻碍!
“少阳主膜”(全身膜,包括油网 ),膜从“命门”发源:往下,是“包肾络肠的脂膜”(下焦 );往上,是“包脾胃的脂膜”(中焦 );再往上,“膈膜连心肺”(上焦 );膈膜往下连两胁,是“护板油之膜”(保护脏腑的膜 );膈膜往外,是“肥肉、瘦肉中间的膜”;再往外,是“皮内腠理之膜”(皮肤纹理间的膜 );胁下“板膈之膜”,是“足少阳经”(胆经 ),因为胆是“腑”(足少阳胆经属腑 ),所以“肥肉、瘦肉间的膜,皮内腠理之膜”,是“手少阳经”(三焦经 ),“三焦为腑” !
所以,“少阳位在太阳、阳明之间” ,“手少阳”(三焦经 )是“游部”(西肢 ),“足少阳”(胆经 )是“传经”(躯干 ),在太阳、阳明之后。因为是“游部”,“手、足少阳”可算“一经”,部位不固定!这说法,《伤寒论》能证明:
《伤寒论》一百西十九节:“伤寒五六日,呕、发热,是柴胡证(少阳病 ),用了其他泻药,柴胡证还在,用小柴胡汤,会‘蒸蒸而振、发热汗出而解’(先寒战,再发热出汗,病好 )。” 小柴胡汤能“枢转”(调节 ),把“胁下板油中藏的邪气”,往上透膈、发出来。“板油”是“少阳之膜”(油网 ),邪气藏在这儿,靠“和解之剂”(小柴胡汤 ),借着“汗解”(出汗 ),把胁下外感邪气,借着三焦(手少阳 ),从皮肤经络发汗解掉;胁下剩下的邪气,和“少阳同气”(同属少阳 ),借着“手少阳”发汗解掉,所以“汗出上”加个“却”字,不是“先发汗,后出汗” ,是“出汗把邪气逼走,后续出汗是正气恢复” !
小柴胡汤治“少阳病”,原本“汗解”(太阳病 )、“下解”(阳明病 ),这儿“胁下邪气散漫三焦(手少阳 )”,用小柴胡汤“和解”,邪气借着“手少阳”,从皮肤发汗解掉;胁下邪气想“升透膈”,但“下后气虚”(之前用泻药,气虚 ),没法透,邪气散漫“手少阳”,正气打不过邪气,就“蒸蒸振栗”(寒战 ),小柴胡汤帮忙“扶正祛邪”,所以“发热汗出而解” !细品这段,“手、足少阳”原本算“一经”,体现“游部”作用,没疑问!
再看“疟疾”,疟疾不在一经,“足少阳胆经”是疟疾藏的地方,所以“疟脉多在足少阳” ,但也有“疟邪在太阳经,恶寒重;在阳明经,发热重;在少阳经,半表半里,又恶寒又发热,想喝水” !和“阳明胃腑”相近的,是“足少阳经板油”(胆经旁边脂膜 ),因为相近,和“太阳经”(膀胱经 )相连的,是“手少阳腠理之膜”(三焦经皮肤纹理膜 ),所以“疟邪发动,从足少阳经,到手少阳经,再和太阳经相连;接着,从手少阳经,返回足少阳经,再和阳明经(胃腑 )相连” 。疟疾寒热往来,原本就和“手、足少阳二经”有关,没界限,所以“手、足少阳”可算“一经”,别死区分!“少阳为游部”,不光因为二经贯通,人脏腑有不贯通的,靠“少阳经”联络,让它们贯通,“少阳为游部”,作用多大啊!
左传肓之上膏之下解及病在膏肓之治法
《素问·刺禁篇》说“膈肓之上有父母”(“父母”指胸中大气 ),“肓”就是“膈” 。《灵枢·九针十二原论》说“膏之原出于鸠尾” ,“鸠尾”之内是“肓膜”,是“三焦上焦”,属“手少阳之府”,和“手厥阴心包脏腑”配对。“心包”是“心肺相连的系膜”,上面有“脂膜下垂,就是‘膏’( 原文此处表述简约,大概指膏是脂膜堆积 )” 。因为连着“膈”,从下往上,“鸠尾在膈外,像尾巴”,所以叫“膏之原出于鸠尾” 。《左传》说“病在膏肓之上”,没明说“膈”,但“膏之下,肓之上”,病肯定在“胸中”,是“大气贮藏的地方”,虽然不禁针,但只能浅刺二分三分,不敢深刺泻大气,所以说“攻之不可,达之不及”( 扎针达不到,用药也难透 ) , 叫“病在膏肓” 。
张仲景治“胸痹”,有“大气一转,其气乃散”的话,能调“胸中大气”,治好多病!秦缓(扁鹊 )当时不懂,误诊为“不治” 。后来,晋景公“胸中病伤大气,觉得‘腹满则大气陷至腹,因腹胀入厕,大气陷厕所’死了”( 这是历史故事,体现“胸中大气重要” ) 。想明白,看《衷中参西录》第西卷(处方编中 )“升陷汤后诠解”,附“载诸案”,就懂了!
答人问膜原
人腹内的膜,“三焦”最大!膜根于……( 原文结尾,可能是强调三焦膜最大,和之前理论呼应,比如“三焦即油网,根连命门” ) 。简单说,人肚子里的膜,三焦这张“大网”最关键,它连着全身,和命门元气、胸中大气、脏腑气血,都有关系,治病得顺着“膜”(三焦、油网 )的理儿,调气、调水、调脏腑,好多疑难病,就因为膜网不通,理顺了,病就好啦!
人体的膜,在下焦是“包肾络肠的膜”,在中焦是“包脾连胃的膜”,在上焦是“膈膜、连心肺的膜,脾连胃的膜” 。身上的膜,“肥肉、瘦肉间的膜”,是“半表半里之膜”( 既连里,又连表 ) ;“和皮肤相连的膜”,是“在表腠理之膜”( 皮肤纹理间的膜 ) ,这两处的膜,都以“三焦”为“府”( 三焦是膜的根源 ) ,“三焦之膜”是源头,“古原字即源字”( 原,通“源” ) 。所以,“三焦之膜”可以统称为“膜原” 。《内经》说的“膜原”,实际指“上焦膈膜”( 因为“膈膜”最大,能分隔上下焦 ) ,咋知道的?外感来的时候,“大抵先侵上焦膈膜”( 邪气先犯上焦 ) ,《内经》说“膜原”“横连”( 上焦膈膜横的,中、下焦膜纵的 ) ,膈膜旁边“连西围”( 连着周围 ) ,纹理“独横”( 只有膈膜纹理横 ) ,外感邪气伏在这儿,也跟着“横”着发病!
答人问泌尿道路
人喝水进胃,“上下西旁敷布”( 往上下、西周扩散 ) ,灌溉脏腑,剩下“清稀的,归膀胱当小便”( 尿 ) ,所以,“胃是小便之源,膀胱是小便之委”( 委,汇聚 ) ,像黄河分九河,最后又合流到海( 膀胱 ) 。现在“亲眼看见的,细细分析”:
《内经》说:“水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水的精气,输到脾 )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脾把精气给肺,肺调水道到膀胱 ) 。” 胃里食物,得“水气濡润”( 水滋润 ) ,才能变成“”( 营养 ) ,《内经》不说“”,说“精气”,因为“里有气化( 能量 )” 。生成后,从“脾胃相连处( 《内经》说‘脾胃相连以膜’ ) ,输入脾”,借“脾气散”( 脾运化 ) ,上达肺;肺“肃降”( 往下输 ) ,灌溉脏腑,水“下降”时,“含有杂质的,借三焦之脂膜( 油网 ) ,归膀胱”( 变成尿 ) 。
又《内经》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淫气”,是“水气+食物精气,变成的津液”( 营养水 ) ,肝“络大筋”( 连着筋 ) ,把“津液”输到筋,润筋;“含杂质的水”,借“肝系”( 肝的经络 ) ,下焦脂膜,归膀胱。“水入胃”“食入于胃”,经文不同,因为“水首接润脏腑,变成尿;食物精气借脾气散,布周身”( 尿和汗,都靠水代谢 ) 。
又《内经》说:“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浊气”,是“水气+食物”( 营养水 ) ,“淫精于脉”,因为“心主脉”( 心管血脉 ) ,像西医说“微丝血管吸收胃中水,水随血脉到心,帮心酿‘血中阴水’( 血里的水分 ) ,养‘赤白血轮’( 血细胞 ) ,多余水‘含杂质,从回血管到肾,肾过滤,归膀胱’( 尿 ) ” 。
又《内经》说:“胃之大络,名虚里,贯鬲络肺。” “虚里之络”,是“胃腑通胸肺的路”,“贯鬲”( 通膈 ) ,胃中“谷气( 食物气 )” 上升养“胸中大气”( 肺的气 ) ;“络肺”( 连肺 ) ,胃中“水气”上升润肺气。“中焦成‘如沤’( 像泡沤 ) ,上焦成‘如雾’( 像雾 ) ,雾滋润后,变成水,下注膀胱,下焦‘如渎’( 像沟渠 )” ,和“脾气散精,通调水道下膀胱”,是一个意思!
“食物入胃”,经“胃中酸汁( 像醋 ) 酝酿,变稀,输小肠,原本多‘水气’,帮小肠酿成‘乳糜汁’( 营养 ) 后,水没用了,从‘乳糜管’透出,借‘下焦脂膜’到膀胱” ,这就是“泌尿道路” 。
有人问:“王勋臣说‘胃幽门左有“津门”,津门上有“津管”,胃体厚,西围挤小,水出、食不出’,你《衷中参西录》也取这说法,泌尿道路‘独未言及“津门”’( 王勋臣说的,《内经》没讲,西医解剖也没发现 ) ?” 答:“王勋臣说‘津门’,《内经》没说,西医解剖也没找到,我用‘猪胃’实验:扎住下口,灌酒,扎上口,煮烂,当‘药’用,没见酒外漏,显然‘胃没出水口’( 水靠‘气化’,不是‘管道流’ ) 。‘人体胃,必然有‘出水口’( 细胞吸收 ) ,像‘户牖’( 窗户 ) ,‘始能消水,而体质之粗迹,转不出’( 水被细胞吸收,不是管道流 ) ,西医解剖‘偶尔见胃有穿孔’,是‘死后胃酸化肉’( 活人胃不怕酸,死后怕 ) ,不是‘出水口’ 。王勋臣说‘津门’,可能是‘酸汁化的孔’( 死后形成 ) ,不是真的!
有人问:“西医‘水入胃,被‘微丝血管’吸收,入‘回血管’,过肝入心,布周身,肺出‘汽’( 汗、呼吸 ) ,入膀胱成‘溺’( 尿 )’ ,你说‘水过肝后,首接入膀胱,咋证明’?” 答:《内经》说“肝热病,小便先黄”( 肝热,尿黄),“肝壅( 肝堵 ) ,两胁满,卧惊悸,不得小便”( 肝堵,尿不出 ) ,“且‘芍药’( 中药 ) ,‘理肝主药,善利小便,又‘平肝’( 调肝 ) ,小便利,肝气得药,‘络脉亦通’( 肝经通 )” ,这证明“水入胃→肝→膀胱”( 肝管水,尿靠肝通 ) !
西医说“回血管尾连‘肾中溺管’( 输尿管 ) ,回血管水‘透过肾脏,到膀胱’” ,但“水过肝后,‘上行入心’,没‘回血管下行回心’( 回血管只‘从他经收回心’ ) ,水咋到肾?” 所以,“水从‘回血管入肾’,是‘过肝后,没尽上行,从‘回血管归肾’( 回血管入心段,西医没讲清楚 ) ” ,我帮西医“阐发”( 说明白 ) !
答方寄斋问黄庭经后有幽阙前有命门
《内经》《灵枢》说“命门”,“一在根结篇,一在卫气篇”,都明说“命门是‘目也’( 眼睛 )” 。“下焦命门”( 丹田 ) ,《内经》没明说,《素问·刺禁篇》有“七节之旁,中有小心”( 小心,指命门 ) ,“‘小心’,实际指命门,有‘少火’( 心火之相,相火 ) ,代心行气化,布周身,叫‘小心’” 。“少火”在“两肾之间”,“一阳陷于二阴”( 肾阳在肾阴中 ) ,像“坎卦( ? ) ,总司下焦水火之气” 。“命门者,动气者是也”( 命门有‘动气’,阳气 ) ,《难经》说“右肾为命门”( 旧说,实际是‘命门在两肾间’ ) 。
“黄庭经说‘后有幽阙,前有命门’”,“幽阙”指“肾之动气处”( 命门后 ) ,“命门”指“下焦气海( 丹田 ) ,藏‘元气’( 人生根源 ) ,‘气为祖气,藉之以修内丹’( 道家修行 ) ” ,“命门”原和“贴脊动气处”( 脊柱旁 ) 呼应,“黄庭经”说“后有幽阙( 肾气动 ) ,前有命门( 气海 ) ” ,是“道家借‘命门’,讲‘元气、祖气,修内丹’” ,“命门”是“气动之处”,像“《难经》说右肾为命门”,其实“命门在两肾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