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 “神明在脑” 的说法被西方人倡导,近代讲科学的人,大多觉得这说法精妙至极,像开天辟地的伟大理论,可咱中国上古圣贤却没提及。这其实是 “以管窥天、以蠡测海”(用竹管看天,用瓢量海,比喻见识短浅 ),殊不知 “神明在脑” 的说法,中华医学早西方人几千年就阐明了,而且阐述得比西医更精准,贴合 “神明” 本质。医学应用层面,能详细验证的,要数《内经》,它最古老。《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是 ‘精明之府’ 。” 这里 “精明” 就是 “神明” ,“头” 是头脑的外在轮廓,“脑” 是头脑的核心。就像国家财富藏在府库,“神明” 藏在脑里,所以叫 “府” 。《素问·灵兰秘典》说:“心是君主之官,神明从这里发出。” 细究经文,“君主” 指神明藏在脑里,用时在心中展现,所以不说 “藏” 而说 “出” ,“出” 就是从心中展现的意思。由此明白,《脉要精微论》讲的是 “神明” 的本体,《灵兰秘典》讲的是 “神明” 的功用,这个含义也能从《丹经》(道家讲炼丹、养生的经典 )验证。《丹经》虽荒诞,内容却和《内经》相符。历代著作表述或许不同,核心都是 “脑里藏元神,心中显识神” 。元神无思无虑,本然虚灵;识神有思有虑,灵动却不持久。其中玄妙,有心人可静心体悟。还能从文字学验证,“神” 字左边的 “示” ,和 “古文作 ‘囟’(xìn,婴儿头顶骨未合缝处 )” 相通,“囟” 是脑的外在体现,“心者,心也(象形字,像心脏 )” ,心和脑功能关联,脑藏元神、心显识神,所以 “心神” 功用,体现为 “思” ,“思” 字上 “田” 下 “心” ,实际是 “脑(田 ,头为诸阳之会,像田畴 )” 与 “心” 贯通,脑神通过心来展现。这和 “脑为元神、心为识神” 的含义契合,也和《内经》“神明藏在脑、发挥作用显于心” 的论述契合。还能从实验验证,“脑” 是纯粹阴质(相对而言,属性偏静、藏 ),“神明” 属阳(灵动、显发 ),所以为 “阳者藏于阴、动者依于静” 。用心思考的人,“神明” 从心显发,心就发热;常保持虚静的人,“神明” 藏于脑,心就清凉。这是人人都有的体会,可细细思索、感悟 ,能自我察觉,只是没去深入探究,处于“觉而不察”状态。由此能领悟养生门道:大凡长寿之人,下焦一定常温暖,气血一定常充足。人的“神明”,本就能从脑到心,还能凭“诚意”引导,在全身运行,所以道家内炼功法里,有“凝神入气穴”说法。就像孟子说“志能帅气”(“志”是“神明”体现,能统领“气” ),“神明”照临之处,就是“真气”凝聚之处。神气充足,“丹田”(中医称人体能量汇聚处,一般指下丹田 )温暖,寿命根基稳固,“神明”功用多强大!
元气诠
人刚孕育时,“纲缊化醇”(天地阴阳二气交融,孕育万物 ),胚胎初结,中间一点“动气”(类似“胎息” ,有胎膜保护 ),是先天“资始之气”,藏在“气海”(中医概念,膻中为上气海,丹田为下气海,这里指下气海 ),是先天元气。这元气靠母体孕育,渐渐旺盛,生成“督、任二脉”;继续旺盛,冲开“督脉”,从后上升,再通“任脉”,从前下降(道家内炼,通过打通督、任二脉,回归先天状态 ),滋养全身;等五官、脏腑齐备,肺能呼吸,就接上“后天之气”(后天之气靠呼吸,和先天元气配合 )。“先天元气”和“后天之气”功用不同:“元气”在先天,来源清晰,能“输布有余”,和“督、任脉”常通,融贯全身,供胎儿十月孕育,关键在“施予”;“元气”到后天,来源靠“呼吸”“饮食”,得“保护所得”,和“督、任脉”不通,全靠“气海”(下气海,丹田 )镇守,是“全身气化”关键,是人“寿命根基”,得“敛藏”。人“心中”有“磁气”(类似中医“真气”“元气” ),能吸纳“全球气化”(天地间能量 ),“磁气”就是“地之元气”。人是“小天地”,可见人“元气”,和天地间“磁气”同类。它能统摄全身“气化”,是因为全身血脉含“铁锈”(铁元素 ),和“磁气”相吸,“气化”就巧妙运作。但“元气”属“先天”,到“后天”,没“形质”(空气扇动成风、电气通过玻璃,能证明“磁气无形无质” ,“元气”像“磁气”,也无形无质 )。所以,补“气分”的药,没法“保护元气”。碰到“元气衰败、欲脱”(大虚、大汗、大吐、大泻,元气快脱 ),得“急救”:用“净萸肉西两”(山茱萸,收敛、固脱 ),或配合其他药辅助,就算危险,也能挽回,比只用“参、耆、术”(人参、黄芪、白术 ,补气药 )强。
有人问:“参、耆、术”是补气药,你说不能“补助元气”,难道对“元气”没好处?答:“参、耆、术”是“补助后天气化”(调理后天脾胃、气血 ),救“元气将脱”,只补气不够(比如“气脱”,光用人参,会“气升不降”,更危险 ),得用“收敛药”(萸肉、龙骨、牡蛎 )为主,“补气药”为辅(气脱厉害,用“人参、赭石” ;阴虚,加“熟地、山药” ;气脱兼“下泻”,加“白术”止泻 )。这是“临时急救”。想平时“补助元气”,得“静坐”“凝神”,在“精明之府”(《内经》说“头者精明之府” ,即头脑 ),保持“无念正觉”(心里清净,像“天道下济,光明自然” ),时间久了,“元气”自然旺盛,是“道家内炼初步功夫”。现在“静坐之风”流行,用它辅助“药饵”,不错。
有人问:“人没出生是‘先天’,出生后是‘后天’,按你说,‘孩童元气’和‘元气’,量一样?” 答:不一样。“未生为先天,己生为后天”是大概说法。细分:有“先天之先天”(未生前,得母体孕育,元气“日长” )、“先天之后天”(出生到成年,元气随成长“日充长” ,虽在后天,“自然充长” ,算“先天”延续 );“后天之先天”(成年后,“白昼劳作”耗元气,“夜间睡眠”算“后天里的先天” ,“神气归根,心肾相依”,像道家“凝神入气穴” ,能“补助元气” )、“后天之后天”(白天耗元气,难“补助” ,但“呼吸”“心肾升降”,能“息息补助” ,算“后天里的先天” )。不只是“呼吸”,人“读书”“宣讲”,也和“元气”有关:读书人“读书发声”,“呼气外出”时“心力下降”,得“丹田上升”(气从丹田上提 )助力,“一降一升”,“心肾相交”,“元气”受益;“教员宣讲”,“声音高远”,也靠“心肾升降”,“气化”好,“元气”不伤。平时“呼吸”,“呼气外出”时,“心降、肾升”(内炼家说“呼气为补” ,细心体会能察觉 ),虽“升降力弱”,“心肾相交”,“元气”也受益。人“静坐”“养气”,“元气”没“损耗”;“劳作”时“元气”消耗,靠“自然呼吸”“心肾升降”补,是“造化玄妙”,算“后天之先天”。道家说“呼吸分明了却仙”,是“见道之言”。我(作者 )参透“呼吸升降”关键,顺“呼吸自然”,少用“人力主持”,让“心肾”借“呼吸”息息相交,能“延年益寿”。拙作《衷中参西录》第二卷“救复汤后”,讲“吸升呼降”(吸纳时“升气”,呼出时“降气” ),辅助“药饵”,治病有效,原理和这通。可见,“无形气化”(元气、呼吸 ),能靠“自然推行”(天地规律 )。
我试过“补助元气”方法:“闭气满腹,停片时,从鼻吸‘少许气’,再从鼻‘徐缓呼出’(气出越慢越好 ,拿纸条放鼻尖,出气时纸条不动才好 )” 。原来这是“交心肾之功”(心肾相交 ),“呼气为补之功”(呼出时,气下行,肾气得升 )。明白“医理”的,能按这法,体会“心肾升降”,就懂我(作者 )没说错。
有人问:“现在是‘科学时代’,谈‘医理’得有‘实验’,你说‘元气’像‘磁气’,是不是‘想象’?” 答:若说我“想象”,看《本草纲目》“人魄”注解就懂。“人魄”是“元气入地凝结”,质地“黑且坚如石炭”(像煤 ),《纲目》“麸炭”(麦麸烧成炭 ),质地像“磁石”(吸铁石 ),证明“人魄”(元气凝结 )有“磁气”属性。“磁石”是“磁气”和“地气”结合,“人魄”隔楼板几层,还能“凝结地下”,非“磁气”透达不行。
大气诠
之前讲“元气”,是“先天之气”;还有“气”,本于“先天”,成于“后天”,和“全身”关系极紧,比“元气”还重要,是“生命根本”,道家叫“粗气”(相对“元气”,更贴近“后天” ),《内经》叫“宗气”(“宗” 有“根本”“统领” 意 )。“宗气”是“一身之气”根本,“祖气”(元气 )是“长远命脉”,“宗气”是“近期命脉”,“宗气”“元气”对人都紧要。但“汉唐以后”医书,只重“元气”,不重“大气(宗气 )” ,偶尔提到,也讲不清“大气真作用”,大病来临,不知“大气”关键,治不好病,危险时“束手无策”。是因为没深入研究《内经》,不懂“大气”对人多重要。
现在解读《内经》:《灵枢·五味篇》说“谷食入胃,精微先到‘胃之两焦’(上焦、中焦 ),再到‘五脏’,‘营卫气血’运行,靠‘大气’推动。‘大气’停滞,积在‘胸中’,叫‘气海’(上气海,膻中 ),出于‘肺’,靠‘咽喉’呼吸,‘呼’就出,‘吸’就入,和‘天地之气’(自然之气 )交换,‘大数常出三入一’(吸进去三份,呼出来一份 , 实际是“吸入氧气多,呼出二氧化碳多, 维持身体‘精气’,‘一日’(一昼夜 ),‘气海’会‘少’(有消耗 )” 。
【我按】“肺主气”,“下气海(丹田 )” 通“上焦”,“胸中大气”包“举肺”,“上原不通于喉,亦不通于咽”( 原文表述简略,大概指“大气”在“胸中”, 靠“肺”“咽喉”呼吸,不是首接通“喉、咽” ) ,说“出于肺,循咽喉,呼则出,吸则入”,是“大气”推动“肺脏呼吸”,“肺中气息”(肺气 ),靠“大气”出入。“天地精气”(自然之气 ),常人“吸入多,呼出少”(吸三呼一 ),“盖吸入之气”,有“三分之一”过“肺膜”(肺里薄膜 ),养“胸中大气”,其余
接着排出脏腑里的浊气(就是西医说的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道理 ),这就是“气化”的奇妙作用。说“半天不吃饭,气就衰;一天不吃饭,气就少”,是强调胸中大气虽能靠天地精气滋养,但吸三呼一得到的太少,得靠饮食补气辅助。不过这篇是专门讲“五味养人”,所以主要说饮食能养胸中大气,没详细讲大气根源。我(作者 )琢磨,人没出生时,靠脐呼吸,呼吸原动力是“元气”,“元气”充盈,脐下气足,上达胸中生成“大气”,大气满了,能推动肺脏呼吸,等脱离母体,脐呼吸换成肺呼吸,连通天地之气。
说“大气就是宗气”,我(作者 )研究《内经》得出:《素问·平人气象论》讲“胃大络叫‘虚里’,贯穿膈络,从左乳下出,跳动能带动衣服,是‘脉中气’” 。“气道”是“胃输水谷之气到胸中养大气的通路”,“贯膈络肺之余气”从左乳下成动脉,这动脉该是“大气余波”,说“宗气”,由此知“宗气就是大气”,是后天生命“宗主”,所以尊为“宗气”。它叫“虚里”,因“贯膈络肺,在胸中空虚处”。
《灵枢·邪客篇》讲“五谷入胃,糟粕、津液、宗气分成‘三隧’(三条通道 ),宗气积在胸中,从喉咙出,贯通心脉,行呼吸” 。看这段,“宗气积胸中”,所以“宗气就是大气”,不用再解释。还和《五味篇》都出自“伯高之言”(《内经》里医家 ),不是两人说的,意思一致。细想“贯心脉行呼吸”,“大气”是“后天诸气纲领”,是全身血脉“气之领袖”。
综上,“大气”对人太重要!研究它关键处,读着让人“触目惊心”,尤其这些经文:《灵枢·五色篇》,雷公说“人‘无病卒死’,看‘大气’” ,黄帝问“‘大气入于脏腑’,咋判断” 。人“膈上”是心肺,没“腑”,说“脏腑”指“膈下脏腑” 。膈上大气入膈下脏腑,膈上没大气推动肺脏,呼吸就停,“无病猝死” 。这是“胸中大气下陷”重证!大气全下陷,难挽回;下陷一半,人还强些,能挽回,让大气回本位。但从古到今,没“挽回大气下陷的方”,因为读《内经》不细,王冰注《内经》,只注《素问》,不注《灵枢》 。后世注《内经》,又说“此节”是“外邪大气”(外感重病 ),可“外感重病”,得“喘数刻”(呼吸急促 ),和“猝死”不符。从古到今,没人懂“大气下陷证”,所以没“治大气下陷方” 。
我(作者 )痛心“大气下陷证”被误诊,创“升陷汤”,载《三期第西卷(处方编中 )》 。方:生箭芪六钱,知母三钱,桔梗、柴胡、升麻各一钱五分,气虚极,加人参;大气下陷久,气分散,加净萸肉(收敛 ),让“己升大气”不回落;大气下陷太甚,少腹下坠、疼,升麻倍用二钱。
方义:“黄芪”为主,补胸中大气,升阳气,质地“轻松含氧气”,和大气同类,性微热,用“知母凉润”制衡。“柴胡”(少阳经药 )引大气从“左升” ,“升麻”(阳明经药 )引大气从“右升” ,“桔梗”(舟楫药 )载药上行,当“向导” 。气虚极,加“人参”培本;大气陷严重,“少腹下坠、疼”,大气“欲陷”,用升麻“大力升提”,加倍。“升陷汤”后,有“回阳升陷汤、理郁升陷汤、醒脾升陷汤” ,治“大气下陷”,随证加减。“大气下陷”,有“呼吸短气、心中怔忡、大汗、健忘、声颤、寒热、胸闷、努力呼吸像喘、咽干、呵欠、肢体废、食后易饥、二便不禁、癃闭、气不上达(女子血崩、经水逆行 )” ,症状太多,举治愈案例:
西丰县张继昌,十八九岁,病几年,“夜不能寐、食少、肢无力、短气” ,脉“关前弱” ,是“大气下陷” 。用“升陷汤”,加“熟枣仁、龙眼肉”(各西钱 ),几副药痊愈。
开原史姓女子,春天读书,“腹中疼、呻吟,脉沉弱” ,理气药加重,悟“大气下陷”,用“升陷汤”,一剂愈。
奉天东关杨氏,“忽然不能言、不能息(呼吸 )” ,因“大气虚损”,用“生箭芪一两,当归西钱,升麻二钱” ,能言语;后脉“沉迟微弱”,改方(减升麻,加山药、知母等 ),愈。
奉天小北关袁姓,“小便热、气下坠、热重” ,脉“关前弱,关后有力” ,“呼吸短气、心中热” ,是“外感化热+大气下陷” ,用“升陷汤加生石膏八钱” ,渐加至二两,愈。
有人问:“大气下陷,气不下达,喘,和‘努力呼吸像喘’咋区分?” 答:看案例懂。一少年“用力劳作”,大气下陷,“西肢懒、食少、胸闷(实际短气 )” ,医生用“开胸理气、半朴半破(半夏、厚朴 )” ,加重;改“桔梗、当归、木香” ,更重。拖二十天,“喘不能卧、夜半倚壁坐,片时气停、心突跳,叫醒后喘息,倦极倒卧,腹有‘乍有乍无’块,关格(上下不通 )” ,判“大气下陷”,用“生箭芪一两,柴胡、升麻、净萸肉各二钱” ,煎服,腹中响,昏惯,片时醒,呼吸稳,能仰卧,“六脉常、微咳(气分根柢未实 )” ,用“野台参、玄参、天冬、带心麦冬” ,愈。
人的“胸中大气”,主肺呼吸。大气下陷过甚,呼吸机关停,像“喘”(努力呼吸 ),和“真喘”(气逆 )不同。看案例,“假寐片时,肺不能呼吸,气息停” ,是“大气下陷”,非“气逆喘” 要是把“大气下陷”引发的喘,当成“气往上逆冲”导致的喘来治疗,不管这喘是因为内伤还是外感引起的,这么胡乱治,人肯定很快就陷入危险,凶多吉少!那咋分清这两种喘呢?其实有实实在在能判断的办法:不管是内伤或者外感造成的喘,厉害的时候,人喘气肩膀会跟着一耸一耸的(这就是《内经》里说的“肩息”,也就是喘气的时候肩膀往上抬 );但要是“大气下陷”引发的喘,哪怕呼吸的时候能听到声音,肩膀也不会耸起来。为啥会这样呢?“肩息”是因为吸气特别困难,得使劲耸肩膀来帮忙吸气;而“大气下陷”的喘是呼气困难,所以不用耸肩膀。大家可以自己感受下呼气难和吸气难的不同感觉,这样看病的时候就不会判断错啦!另外,一般喘的人脉搏跳得比较快,或者脉象呈现浮滑的样子,要么就是尺脉弱、寸脉强;但“大气下陷”病人的脉象和这些情况正好相反,很好区分开来!
我创制的“升陷汤”,不光我用着治疗“大气下陷”的病有效果,好多医生用它治疗这类病症,也都顺顺利利把病给治好啦!安东有个医生叫李亦泉,用这方子治好了好几例“大气下陷”的病人,还特意写信跟我说这事儿呢。就连不是医生的普通人用这方子,也能起到效果!湖南有个教员叫席文介,大夏天讲课累着了,话都说不利索了,看了《衷中参西录》里的升陷汤,吃了十多副药就好啦,还登报感谢我呢!咱们当医生的,碰到“大气下陷”这种病症,可得多上点心!
西方人说“延髓”能管着肺呼吸。咱们仔细研究研究,“延髓”在大脑后面连着,是脊髓往大脑通的地方,这儿的脊髓比较粗,里头装的东西满满当当的,大概有三寸长,所以叫“延髓”,好多脑神经都是从这儿分出去的。说“延髓管肺呼吸”,就跟说“脑髓神经管全身运动”是一个道理。但《内经》里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倾,目为之眩” ,这里说的“上气”就是“胸中大气”从任脉往上通到脑的气。要是大气不往脑里去,或者偶尔断一下,立马就会觉得脑子空空的、耳朵嗡嗡响、头晕、眼睛发花,可“脑气筋”(也就是脑髓神经 )没啥事儿!要是“脑气筋”不好使了,是因为“胸中大气”没好好保护它,就像全身的气化过程,得靠胸中大气往上推动,“脑气筋”才能有依靠正常工作。我可不是瞎想的,有两个实验能证明这事儿:
有个朋友叫“厚庵”,他儿子得了眼病,哭得太厉害,呼吸的气从胸部到喉咙那儿就好像断了似的,上半口气从鼻子出去,就停在脑门那儿;下半口气往下缩,缩到心口位置,胸里突然就空落落的,心口以下就跟没知觉似的。赶紧盘腿坐下,气慢慢从下焦往上走,到心口的时候人就醒了,接着气往上到胸部,脑门那儿的气又从鼻子进去,接上了之前断的气,断的那个地方还“啪”的响,跟小鞭炮炸响似的,之后呼吸就恢复正常啦!后来他跟我说这事儿,我告诉他:“这是胸中大气下陷,后来又自己恢复回来啦!大气本来是积在胸中的,靠先天的元气生成,又靠后天吃饭获取营养来滋养,它能保护人的神志、推动全身运转,是肺呼吸的‘总开关’!你儿子哭得太厉害,吃不下饭,大气没了营养就下陷了,呼吸的‘总开关’就停了,所以人就昏过去了、身子也瘫了!幸亏先天的元气没咋亏损,大气的根基还在,下陷之后慢慢自己升上来,到心那儿的时候人就醒了,是心里的神气接上大气,又能正常呼吸啦!” 厚庵明白过来后说:“我胸口憋了十多年的疙瘩,让你给解开啦!”
还有沧州中学的学生董炳文,是吴桥人,气特别虚,体育老师教他“深呼吸法”补大气,说能治疗“大气下陷” 。练了好长时间,胸口感觉松快,呼吸也顺畅了。有一回用力过猛,突然就摔地上了,啥也不知道,过了一会儿才觉得呼吸不顺畅,自己都不知道咋摔的,还得慢慢等呼吸顺了,才知道自己摔地上了。这就是“胸中大气下陷”,呼吸、知觉、运动一下子全乱套了!这说明“大气”和“脑气筋”关系可大了!大气先天是从肾来的,脑气筋后天得靠大气保护,西方人不懂这些,光知道“补脑”,没啥大用处,就是因为没懂《内经》里“脑为髓海”和“上气不足”的道理!我看病碰到“脑气筋虚”的情况,就顺着根源去补,效果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