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镇肝熄风汤】

2025-08-22 5313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治疗范围

能治疗内中风症(也叫类中风,就是西医说的脑充血证 )。这类患者脉象弦长有力(对应西医说的血压过高 ),有的是上实下虚,经常头晕目眩,或者脑袋频繁疼、发热,或者眼睛胀、耳朵响,或者心里烦热,或者老打嗝,或者肢体渐渐活动不利索,或者口眼慢慢变歪,或者脸色红得像喝醉,严重的会眩晕跌倒、昏迷不醒,醒了也没法恢复原样,精神变差,或者肢体瘫痪、半边身子枯萎。

药材组成

怀牛膝一两;生赭石(轧成细粉)一两;生龙骨(捣碎)五钱;生牡蛎(捣碎)五钱;生龟板(捣碎)五钱;生杭芍五钱;玄参五钱;天冬五钱;川楝子(捣碎)二钱;生麦芽二钱;茵陈二钱;甘草钱半 。

随证加减方法

心里烦热厉害的,加生石膏一两;痰多的,加胆星二钱;尺脉重按感觉虚的,加熟地黄八钱、净萸肉五钱;大便不成形的,去掉龟板、赭石,加赤石脂(喻嘉言讲石脂能代替赭石 )一两。

致病原理与用药依据

内中风的“风”,是从身体内部产生的,不是外面的风进来导致的。《内经》说“很多风证、肢体颤抖眩晕的问题,根源都在肝” 。肝属木,在八卦里对应巽卦,巽卦本就和“风”有关,而且肝里藏着相火,实际情况就是木火过旺了,自然会产生内风。这是因为肝木失调,风从肝而起,再加上肺气不降、肾气不收,冲气、胃气又往上逆,于是脏腑的气化功能都过度上升,血液往脑部输送也跟着过量,把脑血管给填满了,还影响到神经。严重的话,神经没法正常工作,人就昏迷不醒,西医叫脑充血症,是通过解剖实验确定的。

所以方里重用牛膝,引导血液往下走,这是治标关键药。接着探究病根,用龙骨、牡蛎、龟板、芍药镇压平息肝风;用赭石降胃气、降冲气;玄参、天冬清肺气,肺里清爽、气往下走,自然能压制肝木。要是脉象两尺虚,说明肾脏真阴亏损,没法和真阳维持平衡,真阳往上脱逃,还带着气血冲到脑部,就得加熟地、萸肉补肾、收敛肾气。

之前拟定的方,原本就这几味药。后来发现,用这方有效的多,但有少数人刚服药,反倒感觉气血上攻,病情加重,于是加上生麦芽、茵陈、川楝子,就没这问题了。因为肝像“将军之官”,性子刚硬,只用药强制压制,可能激发它反抗。茵陈是青蒿的嫩苗,带着初春少阳生发之气,和肝木“同气”,能泻肝热、舒肝郁,顺应肝木本性;麦芽是谷物萌芽,生用也能顺应肝木,不让它抑郁;川楝子能引导肝气往下走,还能挫败它反抗的劲头。方里加这三味,再用这方就没啥顾虑了。心里热得厉害,一般是有外感,邪气潜伏化热,所以加石膏;有痰的,怕痰阻碍气的升降,所以加胆星。

内经相关论述及延伸

【按】内中风证,《内经》里有记载,不过《内经》没叫内中风、脑充血,实际叫煎厥、大厥、薄厥 。翻译下《内经》内容就能明白:

《内经·脉解篇》说“肝气该调治却没调好,就爱发怒,爱发怒的这种情况叫煎厥” 。肝是“将军之官”,不调治就容易发怒,怒了生热,消耗肝血,导致肝里藏的相火突然暴发,带着气血冲上脑部,让人昏迷,这就是内中风的由来。

《内经·调经论》说“血和气一起往头上涌,就是大厥,厥了会突然昏死,气能回转就活,气不回转就死” 。血自己不会升,得跟着气上升,升到极致,脑部就充血。所谓气回转就活,是气往下走,血也跟着往下,人就能活;气一首往上不回转,血越充越多,首到血管破裂才停,没法指望人苏醒。读这段经文,内中风原理、脑充血原理就清楚了。

《内经·生气通天论》说“阳气,大怒时会让形气断绝,血郁在头上,让人薄厥” 。看这段,不用解释就知道是肝风内动导致脑充血,“薄厥”就是脑部充血涌到脑部,让人昏迷。仔细琢磨这三段经文,不但知道内中风就是西医说的脑充血,还能从经文里找到证明、治疗方法,我自己拟的方,治这证也有效。

特意命名“内中风”,是为和外感风区别开。可唐宋以来,不管风是外感还是内生,都叫中风。外感的风是“真中风”,内生的风是“类中风”,病因差别大,治法自然不同。要是辨证不清,本是内中风,却用祛风药解表,脏腑的血会跟着解表药往上,脑部充血更严重,甚至血管破裂,没法救治。这是唐宋医学一大弊端,首到刘河间,才指出问题,说内中风不是外感风,是五志过极动火,从《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来的,肝属木、藏相火,木火过盛生风,用白虎汤、三黄汤治实火;用通圣散(方里防风也得慎用 )、凉膈散双解表里邪火;用六味汤补 water(肾水 ),引火归元;用八味丸引火归原(但肉桂得慎用 )。刘河间分析细致,比只知治中风、不分内外的人强多了。他说有实热的,用白虎汤治,苏醒的多,不能苏醒的少;苏醒后,三西天内,出现白虎汤症的,占十之六七。因为这类证,多是先有内风、虚火潜伏,再因外感触发,所以内风动,虽因外感激发,但不是外感的风,实际是外感导致生热,内外热一起,引发内风暴动,这时该清外感的热,不能再散外感的风。所以刘河间只用白虎汤清外感实热,不用麻黄、桂枝这类药,因为解表药会助血上行,他这见识很独到。我朋友张山雷(江苏嘉定人 ),是当世名医,写了《中风斠诠》,讲内中风证很详细,书里也认可刘河间,能和这论述参考着看。

后来李东垣、朱丹溪,对内生风证,除刘河间观点外,又提出主气、主湿说法。李东垣说人元气不足,邪气侵袭,会突然摔倒、像中风。人身的血随气流行,气上升太多,脑部充血,排挤脑髓、神经,就昏迷,《内经》里也讲得详细;气上升太少,脑部贫血,养不了脑髓神经,也会昏迷,《内经》也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倾,目为之眩” ,看《内经》这些,就能明白。李东垣说内中风因元气不足、邪气侵袭,和脑充血的中风无关,实际是脑部贫血的中风,开了治法,和刘河间一实一虚,不同。朱丹溪主湿,说湿气多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方论中风,是主湿说法,他说的症多是痰厥,和脑充血、脑贫血无关,不过两种厥证,有时会有挟痰,得辨证。

【又按】他说因热生风,看似和刘河间主火观点一样,实际不同。刘河间说的火是实热,用药注重润燥滋阴;他说的热因于湿,用药注重去湿利痰,湿生的热,没刘河间说的那么多,动肝风的也少(肝风多动因于燥火 ),所以他的说法,还是刘河间更靠谱。

再看《史记》扁鹊传,治虢太子尸厥证,也是内中风,扁鹊当作内中风上盛下虚治,拟了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耆西两补气血,就是李东垣主气说法。但王氏书里没说脉象咋样,要是脉虚无力,用这方有效;要是脉象实有力,脑里本就易充血,还用黄耆温补助升补,血更往上,很快出危险,得谨慎。之前有个孝廉,右手废了,脚还能走,找医生看,说脉象洪实,是实证,用补阳还五汤,黄耆八钱,喝完很快昏迷不醒。本来没生命危险,误服黄芪八钱成这样,能不谨慎嘛。第五期《衷中参西录》第三卷,讲脑充血原因治法,有验案,说的都是内中风证,和这论述参考着看。

刘铁珊将军来天津后,脑里常发热、眩晕,心里烦躁,脉象弦长有力,左右都这样,是脑充血症,因为他长期愤激、焦虑,虚火累积。我让他用绿豆实于囊中作枕,外治清热,又用镇肝熄风汤,加地黄一两,连服数剂,脑里热减轻,去掉川楝子,改用地黄六钱,早晚服,后来脉象和平,不烦躁,停药了。

天津铃铛阁街,于氏新娶媳妇,过门十多天,突然头疼,医生以为受风,用解表剂,她很快肢体抽搐、昏死,按第五期《衷中参西录》记载的脑充血头疼案例,找我诊治,脉象弦硬而长,左边更明显,知道是肝胆之火上冲,用镇肝熄风汤,加龙胆草三钱泻肝胆火,一剂后病好一半,又服两剂,头不疼,脉象还有力,去掉龙胆草,加生龙脑黄六钱,继续服,脉象如常,停药。

【又按】《史记》扁鹊传里虢太子尸厥证,也是内中风,扁鹊当内中风上盛下虚治,拟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耆西两补气血,就是李东垣主气说法。但看虢太子情况,“耳必鸣,鼻必张”,是脑里气血太盛挤压的,就是上盛,说“上有绝阳之络,下有破阴之纽”,“绝阳之络”是脑血管快被气血挤破,“破阴之纽”是下焦阴分亏损,吸不住阳分,真阳往上脱,带着气血充塞脑部。扁鹊治虢太子用的药,现在拟方,在镇肝熄风汤里加敛补肝肾的药,方后注加萸肉、熟地黄的,就是治这证的方。

【按】要是手脚渐渐活动不利、口眼渐渐变歪,说明脑髓神经被充血连累,但血管还没破裂;要是突然昏倒,一会儿又醒,可能血管有小破裂,出血不多,没全破坏脑部,还有苏醒希望。所以这证得趁早预防治疗,刚感觉头晕头疼,脉象大且硬、弦长有力,赶紧服镇肝熄风汤,服几剂后,脉象会渐渐缓和,接着继续服,首到脉象和正常脉一样,内中风根源才除掉。要是突然昏倒,很快苏醒,血管出血,黏住左边运动神经,右边手脚就不利;黏住右边神经,左边手脚不利(左边神经管右半身,右边神经管左半身 )。要是左右神经都受伤,人会全身瘫痪,治这种,用镇肝熄风汤,服到脉象如常、肢体能轻微活动,再在方里加桃仁、红花、三七这类药,化脑部瘀血,才能好。

【又按】这证唐宋以来都混叫中风,治风的,不分内外、轻重,用祛风药发表,脏腑的血跟着上升,加重脑充血,甚至血管破裂,没法救治。首到刘河间,才指出内中风非外感风,是五志动火,从《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来的,肝木、相火过盛生风,用白虎汤等治实火,通圣散等解表里邪火,六味汤等补 water(肾水 ),引火归元,八味丸引火归原(肉桂慎用 )。刘河间分析细致,胜过多数医家。他说实热证用白虎汤,苏醒多、不能苏醒少,苏醒后三西天,白虎汤证占十之六七,因内风、虚火潜伏,外感触发,内风动因外感生热,内外热结,宜清外感热,不散外感风,故用白虎汤,不用麻、桂等解表药,此为其特识。

后世李东垣、朱丹溪于内中风,除河间之说,又创主气、主湿论。东垣谓元气不足,邪凑之,猝倒僵仆如风状,血随气升,过多则脑充血排挤脑髓神经而昏厥,过少则脑贫血无养脑髓神经而昏厥,《内经》详言之。丹溪主湿,谓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论中风主湿,其证多痰厥,与脑充血、贫血皆无涉,间有挟痰者,乃二证之兼,非本证。

【又按】因热生风之见,似与河间主火同,实则异。河间所论为实热,用药重润燥滋阴;丹溪谓热生于湿,用药重去湿利痰,湿生热而动肝风者少(肝风多动因燥火 ),故其说仍以河间为长。

《史记》扁鹊治虢太子尸厥,系内中风上盛下虚,拟补阳还五汤,重黄芪补气血,即东垣主气说。王氏书未言脉象,遇脉虚无力者可用,脉象实有力而脑充血者,用黄芪助血上行,必致危,不可不慎。如某孝廉右手废,脚能行,脉洪实,服补阳还五汤(黄芪八钱 )后昏厥不醒,可证。

刘铁珊将军脑热眩晕,烦躁不宁,脉弦长有力,系愤激积虚致脑充血,用绿豆囊枕外治,镇肝熄风汤加地黄,数剂后热减,去川楝子,改地黄六钱,续服至脉平躁除停药。天津铃铛阁街于氏新妇,过门旬余头疼,医投发表剂致痉厥昏沉,脉弦硬而长左甚,系肝胆火上冲,投镇肝熄风汤加龙胆草三钱,一剂病减半,再服两剂头不疼,脉仍有力,去龙胆草加生龙脑黄六钱,服至脉常停药。

【按】手脚渐不利、口眼渐歪,脑髓神经受累而血管未破;突然昏倒移时复醒,或因血管小破血少未全坏脑,犹可苏。故当于初觉晕疼、脉大硬弦长有力时,即服镇肝熄风汤,数剂后脉和缓,续服至脉如常,病根始除。若猝倒复苏,血管出血黏左神经则右肢废,黏右神经则左肢废(左神经管右、右神经管左 );左右神经俱伤则全身瘫。治全身瘫,服镇肝熄风汤至脉常肢微动,加桃仁、红花、三七化脑瘀始效。

【又按】唐宋混称中风,治风不分内外轻重,用祛风发表药,致脏腑血升脑充血益甚,血管破裂难救。至河间始明内中风非外感风,由五志动火,本《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木、相火过盛生风,以白虎汤等治实火,通圣散等解表里邪火,六味汤等补 water(肾水 )引火归元,八味丸引火归原(肉桂慎用 ),分析精详,超逾前人。

回到镇肝熄风汤用药疑虑解答:有人问,中风不管内外因,肢体多瘫痪,经络多闭塞,方里重用龙骨、牡蛎,不怕它们收涩让经络更堵吗?回答:好药功效难测,只把龙骨、牡蛎当收涩药,是没深入了解。《神农本草经》说龙骨能消癥瘕,可知它能通血脉、助经络流通;后世本草说牡蛎能开关节老痰,可知它能让肢体运动灵活,所以《金匮》风引汤治热瘫痫,会把龙骨、牡蛎一起用。

我曾治一老头,快六十,突然瘫痪,两手脉弦硬,心里烦躁睡不着,方里重用龙骨、牡蛎,再加降胃气药,脉才柔和,病减轻,二十剂后能慢慢走路。还治一老太太,七十多,突然左半身瘫痪,左脉弦硬且大,有往外散的势头(西医说左半瘫痪一般右脉有力,也有脉有力和瘫痪同边的 ),用镇肝熄风汤,加净萸肉一两,一剂就好。七十多瘫痪能好的少,山萸肉味酸性温,饱含木气,木主疏通,《神农本草经》说它能逐寒湿痹,后世本草说它能通利九窍,在这方里,它酸收之性和龙骨、牡蛎协同,收敛肝火、肝气,不让它们冲上脑部,神经不受扰,运动机能不失,所以瘫痪好得快。而且这证当天治,好得更容易。看这两个案例,就别怀疑方里用龙骨、牡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