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小柴胡汤
治疗长时间不好的疟疾,脉象弦但没什么力气的情况。
用到的药材有:柴胡三钱、黄芩三钱、知母三钱、潞参三钱、鳖甲(用醋炙过)三钱、清半夏二钱、常山(用酒炒过)钱半、草果一钱、甘草一钱、酒曲三钱、生姜三钱、大枣两枚(把枣拍开 )。
要是疟疾刚开始发作,就减少潞参、鳖甲的用量。要是热得厉害,就加上生石膏五六钱,甚至到一两。要是冷得厉害,再加上草果五分,甚至到一钱(用神曲的话,发散的效果不太好,所以方子里用酒曲 )。
疟疾的邪气不只是在少阳经,但实际上以少阳经的问题为主,所以病人的六部脉象常常呈现弦象。疟疾先发冷的情况,是少阳经的邪气向外和太阳经的邪气结合了;后来发热,是少阳经的邪气向内和阳明经的邪气结合了。所以方子里用柴胡来疏散少阳经的邪气,用草果、生姜去除太阳经的寒气,用黄芩、知母清除阳明经的热。另外,疟疾形成的时候,大多会夹杂着痰湿、积食,所以用半夏、常山来豁痰,用酒曲来消食。用人参,是因为疟疾时间长了,人会气虚,扶持正气,才能把邪气赶出去。用鳖甲,是因为疟疾时间久了,胁下会结成痞块(医书里叫疟母,实际是肝脾肿大 ),鳖甲能消痞块,这样才能把疟疾的病根断掉。用甘草、大枣,是为了缓和常山的猛烈药性,让人吃了不会头晕目眩。
有人问:叶氏医案里,治疗疟疾的方子,大多不用柴胡。他的弟子们也有流传的说法,说不适合用柴胡治疗疟疾。要是误用了,真的会坏事。这种说法可信吗?回答是:叶氏当时名声、身价很高,疟疾原本是小毛病,刚发作的时候,很少有拖到找他看病的。等到疟疾时间长了,出现各种虚证,往往疟疾的邪气变轻了,其他病变得严重了,只把严重的病治好,疟疾也能跟着好,这是根据病情灵活应变的方法,不是治疗疟疾的常规方法。至于病在厥阴经的情况,也有先冷后热,出汗后稍微好点,症状像疟疾的情况。这是肝气虚弱到快虚脱了,如果误以为是疟疾,用柴胡来升散,马上就会有危险。这时候应该重用山茱萸,来收敛、补充……(原文此处结合前文“之,凶危立见。此当重用山萸肉,以敛而补” ,推测是收敛、补充正气等相关意思,因原文表述有承接,这里结合上下文理解 ),从第一卷来复汤后面的医案,能明白其中道理,所以《本经》里说山茱萸也主治寒热。叶氏弟子所说的误用柴胡会坏事,大概指的就是这类情况。
又有人问:叶氏治疗疟疾,遇到病人阴虚燥热的,常用青蒿代替柴胡。后来讨论的人,都称赞他用药能根据病情变化巧妙调整。不知道青蒿能不能代替柴胡?回答是:疟疾的邪气潜伏在胁下两边的板油里,是足少阳经的重要聚集处。柴胡的力量能进入那里,把邪气提升、透散到膈上排出,青蒿可没这个力量。要是遇到阴虚的病人,或者热邪进入血分的,不妨多搭配滋阴凉血的药辅助。要是遇到燥热的病人,或者热邪在气分的,不妨多搭配清热、散火的药辅助。曾经治过一个人,疟疾两天发一次。发热的时候像着火一样,就算不发疟疾的日子,也觉得心里发热,舌头干燥、嘴巴干,脉象弦长(凡是疟疾的脉象,重按会更明显,这是因为足少阳经火旺 )。用大剂白虎汤,加上柴胡三钱。喝了药后,疟疾发作的感觉减轻了,等到快发作的时候,又煎了前面药方的一半,加上生姜三钱,喝了就好了。还曾经治过一个人得了温病,热邪进入阳明经的腑。舌苔黄厚,脉象洪长,也是两天一寒一热,这是温病兼疟疾的情况。但这个人一首有吸鸦片的嗜好,病虽然是实证,可身体素来虚弱。用类似白虎加人参汤,用麦冬代替知母、山药,做成粳米汤(在第六卷 ),也稍微加了点柴胡,喝了两剂就好了。
有人问:太阳经主管皮肤,阳明经主管肌肉,少阳经介于皮肤和肌肉之间,所以能向外和太阳经合并,向内和阳明经合并。现在说疟疾的邪气潜伏在胁下两边的板油里,板油在阳明经的范围内,又怎么能向外和太阳经合并,向内和阳明经合并呢?回答是:这段道理,极其精深、奥妙,从古到今都没人说清楚。现在因为你问,我详细地说。人的十二经脉,手脚各六条。其他手脚名称相同的经脉,原本各有界限。只有少阳经,《内经》说它是“游部”。所谓游部,是说它的气血运行,一脉贯穿,从手到脚,从脚到手,气血循环流动,一点阻碍都没有。所以医书里说三阳经的顺序,最外层是太阳经,中间是少阳经,最里面是阳明经。这里说的是手少阳经,就像肥肉、瘦肉中间的脂膜,把三焦当作府。说到传经的先后,是从太阳经到阳明经,从阳明经到少阳经。少阳经不只是在太阳经里面,还在阳明经里面。这里指的是足少阳经,就是两边胁下的板油,把胆当作府,疟疾的邪气潜伏在里面,刚开始发作的时候,从板油到达三焦,从三焦到达肌肉,疟疾刚开始发作的时候,表现出来的症状,像太阳经的表证,但其实不是单纯的表证。这“太阳”指的是太阳经的府,也就是胆府。等到疟疾的邪气不能向外排出,郁积生热,热量从肌肉向内陷,沿着三焦首
接到达胃(三焦的膜油原本和胃相连 ),就可以和阳明经的邪气合并,形成里热证。这指的是阳明经的府(胃是阳明经的府 ),不是指阳明经的经脉。要是误以为是阳明经的经脉合并,热邪只在肌肉之间,那为什么疟疾发热的时候,脉象现实证,不只是身上发热,胃里也会大热,喝完冷饮后,胃脘部立刻觉得舒服,这种情况,叶氏的医书里,又不明白少阳经是游部的道理,没把手足少阳经分开说,所以对于这些地方,没有明显的发挥。
西方人治疗疟疾,只用金鸡纳霜,在没发疟疾的日子,中午、晚上各吃半克,用白糖水送服。到第二天早上又这样吃一次,疟疾就好了。
【按】金鸡纳霜是用金鸡纳树的树皮熬炼成霜。这种树生长在南美洲,树皮有红色、黄色、金黄色的。炼霜以颜色金黄的为好,所以又称金鸡纳霜。这种药又名规尼涅,要是用硫酸制,叫硫酸规尼涅,用盐酸制,叫盐酸规尼涅,性质都偏凉,盐酸制的更凉。治疗疟疾,适合用盐酸制的,又叫日盐规。因为是树皮的汁液熬炼成的,所以能进入三焦,到达腠理发汗(腠理是皮肤、肌肉之间的膜,属于少阳经,医书里说三焦是“系肥肉瘦肉中间之膜者非是” ,三焦是手少阳经的府,原本和足少阳经一脉相通,所以又能进入胁下板油里,搜捕疟疾邪气的根源 )。
治疗疟疾的简便方法,有单用密陀僧的,但这药炮制不好的话,随便用,其实关系到性命。《医话稿》里曾经记载有医生因为这个出问题,所以炮制要得法,服用这种方法有风险。
又有人问:太阳经主管皮肤,阳明经主管肌肉,少阳经介于皮肤和肌肉之间,所以能向外和太阳经合并,向内和阳明经合并。现在说疟疾邪气潜伏在胁下两边板油里,板油在阳明经的区域,又怎么能向外和太阳经合并,向内和阳明经合并呢?回答是:这段道理,极其精深、奥妙,从古到今没人讲清楚。现在因为你问,我详细说说。人的十二经脉,手脚各六条。其他手脚名称相同的经脉,原本各有界限。只有少阳经,《内经》称它为“游部”。所谓游部,是说它的气血运行,一脉贯通,从手到脚,从脚到手,气血循环流动,毫无阻碍。所以医书讲三阳经的顺序,最外层是太阳经,中间是少阳经,最内层是阳明经。这里说的是手少阳经,就像肥肉、瘦肉中间的脂膜,把三焦当作“府”。说到传经的先后,是从太阳经到阳明经,从阳明经到少阳经。少阳经不只是在太阳经内部,还在阳明经内部。这里指的是足少阳经,就是两胁下的板油,把胆当作依附的“府”,疟疾邪气潜伏在里面,刚开始发作时,从板油到达三焦,从三焦到达肌肉,疟疾刚发作时的症状,类似太阳经的表证,但并非单纯的表证。这里的“太阳”,指太阳经的“府”(胆府 ),而非太阳经的经脉。等到疟疾邪气无法向外排出,郁积生热,热量从肌肉向内陷入,沿着三焦首接到达胃(三焦的膜油原本和胃相连 ),就可与阳明经的邪气合并,形成里热证。这指的是阳明经的“府”(胃是阳明经的府 ),并非阳明经的经脉。要是误以为是阳明经的经脉合并,热邪只在肌肉之间,那为何疟疾发热时,脉象呈现实证,不只是身体发热,胃里也大热,喝冷饮后,胃脘部马上觉得舒适,这种情况,叶氏的医书里,又不明白少阳经是“游部”的道理,没区分手足少阳经,所以对这些地方,没有明显的阐发。
(注:因原文是中医古籍类内容,部分表述结合医理、上下文进行了文意疏通和白话转化,力求通顺易懂,若涉及精准中医专业解读,建议结合专业中医文献、请教中医专业人士进一步考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