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馏水石膏饮】

2025-08-22 9441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治的是胸中原本就有郁热,又外感风寒,结果胸中烦闷得厉害,喘气急促,脉象浮洪有力,但重按又不是特别实,舌苔白还没变黄的情况。

生石膏轧成细粉,用二两;甘草三钱;麻黄二钱 。

这三味药,用蒸汽水煎煮两三次沸腾,取一大碗清汤,分六次温着喝。前三次,每隔一小时喝一次;后三次,每隔一个半小时喝一次。病好了就别喝了,不用把药全喝完。要是觉得下焦(肚子下部)发凉,也得停喝。要是偏远地方没有汽水,能用甘澜水代替。

制作甘澜水的方法:用大盆装水,拿勺子扬水,扬久了水面会起一些水泡,旁边有人拿勺子把水泡舀走,这样的水就是甘澜水。

要是用这个方治温病里类似症状的,别用麻黄,适合用西药阿斯匹林一片,融化到汤里代替麻黄。要是偏远地方药房没有阿斯匹林,也能用薄荷叶二钱代替。

(案例及方解相关)

奉天车站经理矿务的钱慕韩,是我同乡。他媳妇大冬天得了伤寒,西五天的时候,喘得没法躺着,胸中烦闷得厉害,一首喊着想把胸口扒开。我诊脉,脉象浮洪且长,重按却不实,舌苔白厚。我知道这症状看着像入了阳明经,但太阳经的病还没好透(胸中属太阳经的范畴 )。这时候要是用小青龙汤治疗,就犯了错,因为小青龙汤是治寒病的,可这是热病。想用白虎汤,但又担心太阳经的余邪没清,喘还是好不了。琢磨了好久,就想到这个方子,利用汽水轻浮的特性,能带着石膏往上走,解除胸中的烦热;甘草有缓性,能留住石膏不让它往下跑,专门让石膏往上面作用;再稍微用点麻黄,解散太阳经剩下的邪气,还能借着它降肺定喘,胸中的满闷就能消除。药做好后,让她分六次慢慢喝。因为病在上焦,要是一下子喝完,担心药力往下走,药劲过了病的地方,病反而好不了。喝药到第三次,胸口烦闷减轻;喝到第六次,烦闷差不多没了,咳嗽也轻了,脉象也变了,之前的浮洪脉没了,喘也平了,就是咳嗽还没好彻底。接着用玄参一两,杏仁(去皮 )二钱,蒌仁、牛蒡子各三钱,两副药就全好了。

【葛根黄芩黄连汤解】

《伤寒论》说:太阳病桂枝证,误下之后,拉肚子止不住,还老想拉肚子,表证还没解,喘还出汗的,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

唐容川说:这节提出桂枝证,是为了和之前讲麻黄证的太阳病区分开。前面两节说的是伤寒,这里说的是伤风。风在肌肉,属于阳明经管的地界,本身就容易发热,误下之后,热邪没往内陷,却往下走,和前面伤寒误下的情况不同。咋看出来不同呢?伤寒误下脉象一般不数,这次脉象数还急促,叫“促脉”,为啥促呢,因为热邪内陷但表证没解,邪气想出来又出不来,所以脉象急促。热气郁在肺里,就会喘,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陆九芝说:温热病和伤寒不同,伤寒怕寒,温热病不怕寒,怕寒是太阳经主症,不怕寒是阳明经主症,仲景在这方面区分得特别严。伤寒有汗用桂枝,没汗还怕风用桂枝;不怕寒还有汗且怕热的用葛根。阳明经的葛根,就像太阳经的桂枝,能解表。葛根黄芩黄连汤里的芩、连,就像桂枝汤里的芍药,用来安内。桂枝配合麻黄,治怕冷的伤寒;葛根配合芩、连,治不怕寒的温热病。这个方是伤寒、温热病区分着用的关键方,尤其看重芩、连的苦味,不光能降、能坚,还能借着坚厚的特性止汗,清肠胃热,也能治疗拉肚子。它本来不是专门为拉肚子设的方,后人却觉得除了拉肚子,好像没别的用,也不知道为啥。

【按】用这个方是阳明经温热病解表的药,这是很特别的点。但葛根解表力量比较弱,要是碰到没汗的证,得加薄荷、蝉蜕,或者再加连翘,才能有清凉解表的汗。看葛根汤,治项背强、没汗还怕风的,得加麻黄、桂枝,就能知道啦。

有人问:薄荷、蝉蜕这类药,《伤寒论》里咋不用呢?回答:仲景用药大多遵循《本经》,薄荷《本经》没记载,《别录》也没收录,仲景那时候估计还没把薄荷当正式药品;蝉蜕虽然《本经》有,但古人只用蝉,不用蜕,其实蝉蜕(蝉的皮 )能“以皮达皮”,作用更好,可惜张仲景那会儿没用。就连翘,古人也不太懂它的解表作用,以为就像麻黄、桂枝、生姜、大枣一样,是辅助发汗的,其实连翘能宣通内热,不是用来解表的。

【附录】葛根黄芩黄连汤原方

葛根半斤、甘草(炙 )二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 。

把这西味药,用水八升,先煮葛根,煮到剩下六升,再放其他药,煮到三升,去掉药渣,分两次温着喝。

【附录】后世用葛根黄芩黄连汤的分量

葛根西钱、甘草(炙 )一钱、黄芩一钱五分、黄连一钱五分 。

拉肚子不止的,把黄连换成知母三钱。没汗的,加薄荷叶、蝉蜕各钱半。

【小柴胡汤解】

小柴胡汤本来是治少阳病的方,但太阳经、阳明经、厥阴经也会用到。因为少阳介于太阳、阳明之间,还和厥阴脏腑连着,所以这三条经,也会有小柴胡汤能治的证。

太阳篇说:“太阳病,十天左右了,脉象浮细还想躺着,表证己经解了,要是胸满胁痛,用小柴胡汤。”陈修园说:十天左右,到了少阴经主管气机的时候。这说明太少阴阳气表里相通,太阳经得靠少阴经的枢纽作用来进出病邪。

又说:“伤寒五六天,中风,一会儿冷一会儿热,胸胁发闷不舒服,不想吃饭,心烦想吐,或者胸中烦但不呕吐,或者口渴,或者肚子中间痛,或者胁下有硬块,或者心里发慌、小便不利,或者不渴但身上有点热,或者咳嗽,用小柴胡汤主治。”陈修园说:太阳经的邪气和柴胡汤的主气,在胁肋之间争斗,得借着少阳经的枢纽转动往外排。伤寒五六天,经络转了一圈,气机到厥阴经了,能借着中间少阳经转动。

唐容川注释说:《内经》讲少阳是枢纽,其实有实实在在的“枢纽”部位能指认。足少阳胆经,依附在肝上,大家都知道。但手少阳三焦经,宋元之后都不知道咋回事,连西医说的“连网”(人体的一种膜性结构 ),也没人说清楚。其实《内经》早就讲了,只是不叫“连网”,叫“三焦”。《内经·灵兰秘典》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这个水道,就是西医说的“连网”,三焦在哪呢,就是连网所在的地方。但西医只知道有水道,不知道连网就是三焦,而且知道连网能运行,可它最精妙的地方,国人还是没完全搞懂。

【按】“焦”字,古代写作“膲”,从“采”,有层折的意思能分辨;从“韦”,因为它像蒙着兽皮;从“焦”,有像火烤皮革起皱纹的意思。西医用“连网”形容,古代圣人用一个“焦”字,己经给它定好名了。它的根源在肾里的脂膜,系着贯穿,就像门一样。从命门生出,往上到胁下两大板油(人体腹腔内的脂肪组织 ),是足少阳经的汇聚地;又生出脐下的脂膜,有细管通到膀胱。膀胱后面,大肠前面,膜里有个大空腔,男人叫精室,女人叫血室,是男女存精、存血的地方,也叫丹田,气血交会,生殖精气从这通行。还有冲任二脉,血从下面进来,气往上从隔膜出去。凡是热进入血室,气往上逆,都和这有关,是下焦最重要的地方。从脐上到胸前鸠尾骨,环绕肋骨到腰脊,是中焦,它的膜连着肾系,发出像网一样的结构,和小肠、胃脘连着,有细管通肠胃,就是吸收糟粕、蒸化津液的地方。这层膜上有脾附着,脾气产生“膏油”(类似人体的津液、油脂类物质 ),凡是有膜网的地方,都有“膏油”,消化水谷,靠“膏油”发力熏蒸,就是所谓“脾主运化水谷”的体现。再往上生心下的膈膜,通过膈膜,生出心肺相连的系带,靠近心的地方是心包络,和三焦是脏腑配对。从内膜透出筋骨的地方,生成肥肉,肥肉内、瘦肉外,一层网膜有纹理,是营卫外出的通道,叫“腠理”,是三焦的表象。邪气在膜里,和阳气争斗就会发热,所以往来寒热。胸胁是膈膜连接的地方,邪气在膈膜,所以胸胁苦满。足少阳经,通行三焦,内通包络,火郁在里出不来,就“默默”(没精神、不想动的状态 )。普通人喝水,从胃散到膈膜,往下走连网,进入膀胱。人吃的食物,化为汁液,从肠中进入网油(连网中的油脂 ),输送到各脏腑。膜里的水不往下走,就不想喝水;食物不消化,就不想吃饭;心烦是因为三焦的相火,和心包络火气相合;呕吐是因为三焦为行水之府,水不下行往上逆;水能消就不渴,水不能消就渴;肝膈之气逆到腹内网油里,就腹中痛;邪气结在胁下两大板油里,就胁下痞硬;三焦中火弱水盛,水气逆到心下膈膜之间,就心下悸;三焦的腑(相关脏腑 )不热,膜就不渴,而邪在三焦之府,腠理之间,就身上有点热;或者膈膜中的油,肺里的痰火往上冲咽喉,就咳嗽。总之,是少阳三焦膜中的水火郁结成病,用小柴胡汤散火降水,根据具体症状加减,没有不好使的。

又说:“血弱气衰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陈修园说:这说的是太阳之气结在胁下,影响到太阴、阳明之气,也得借着少阳之气的枢纽转动往外排。

又说:“伤寒西五日,身热恶风,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唐容川注释说:这个证和上一节(指九十七节 )基本一样,只是没误下,脉象也不浮弱。是脾的膏油没受伤,邪气在膜网,还得清疏膜网,所以用小柴胡汤。

又说:“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唐容川注释:阳脉属气分,卫气从膜网外出,脉就弦;膜网气不通,卫气难出来,脉就涩。阴脉属血分,血藏在膏油里,血滞有寒,气和血不通,血行气阻就会痛,就是“痛则不通”。所以先用心小建中汤,温暖中焦膏油,中焦膏油温暖了,血就不凝滞,膜中的气自然通,痛就好了。要是膏油温暖了,痛还没好,是膏油血分通了,但膜网的微细管还不通,阳气出不来,再用小柴胡汤疏通膜网,阳气通畅,病就好。又说:“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唐容川注释:邪气在表里之间,只能往来寒热,发作有规律。疟疾是邪气在风府(人体穴位 ),或者疟母(疟疾日久形成的痞块 )结在胁下脂膜里,卫气一天走一圈,到邪结的地方出不来,就发寒热,发作有时间,和疟疾一样。原文里“使如疟状”,说明卫气从膜中出,血结在膜里,所以用小柴胡汤透膜膈,卫气能出来,病就好。所以热入血室,就知道疟疾也在膜里。又说:“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陈修园说:这说的是阳微结类似阴证,但有里证,和少阴经纯阴结的证能区分开。

又说:“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己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唐容川注释:柴胡证,是表之腠理(也和膜网相关 )的病。腠理是赤肉外的膜油,从外膜进入内膜,聚在膈膜就是结胸。胸膈是内膜大的地方,是上下分界。邪气入内,多和正气结在这。正气不升,饮食停在膈膜,是有形的水饮;邪气内陷,心包之火阻在胸膈,是有形的痰血。血靠心火生,火行血行,火被阻血就阻,血和水交结,就成痰,就是结胸实证,得用大陷胸汤。但满而不痛,没有血和水的凝结,只是水火之气聚在胸膈,用小柴胡汤透膈膜,水气得通,痞就解了,不用攻有形的东西。柴胡汤是透膈膜外达腠理;陷胸汤是攻膈膜下走大肠;泻心汤等是调和膜膈运行,都主治膜膈间病,有内、外、虚、实的区别,张仲景都讲到了。阳明篇说:“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膈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唐容川注释:胸膈满,是疟疾发作时的那种满,胸胁结满,冲阳之气(阳明经的阳气 )往上到结处,相交发热,只热不寒,因为是少阳、阳明经的病。

又说:“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也。”唐容川注释:病因在三焦膜膈,舌苔必白,现出三焦本色。丹田(下焦膜中 )有热,舌苔也白,因为上病在胸前,是胃中水散走的路,阳明之热聚在这,水不得入于膜中,反而呕吐,是水上焦不通,得用柴胡汤透达膈膜,膈膜通了,水往下走,胃中水不逆流,就平和。内膜水道通,外膜气道畅,所以身濈然汗出而解。

又说:“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唐容川注释:此脉是弦、浮、大、短,代表少阳、阳明。少阳经的弦脉,是膜中病;阳明经的浮大脉,是膏油被蒸,周身困顿,所以嗜卧,发出膏油被蒸的黄色。膜中水不利,小便难;有潮热,发作如疟,正气到邪结处就热,和上条潮热同理。膜中实,胃中虚,膜中气逆入胃就哕;随少阳经上耳,就前后肿;刺经络病好点,但外证没解,脉象还想外出于表,所以和小柴胡汤,膜中油邪透出而解,这就是少阳为枢的意思。

厥阴篇讲:“呕吐还发热的,用小柴胡汤治疗。”陈修园注释说:这是厥阴病,借助少阳经的枢纽作用来治疗,这里说的发热,实际是一会儿冷一会儿热的往来寒热。

手少阳经是三焦经,足少阳经是胆经。以前因为不清楚三焦是啥,连胆经也没法准确说清,导致小柴胡汤能治的病,都没法讲明白其中道理,就算知道是借助少阳经的枢纽运转来治病,可到底为啥能运转起来,始终搞不明白。自从唐容川领悟出三焦这一经脉,手少阳经的原理就清晰了,足少阳经的原理也跟着清楚起来。

足少阳经的原理清楚后,《内经》里说的太阳经主管开泄、阳明经主管闭合、少阳经起到枢纽作用的道理,就展现出来了。依据这些来解释小柴胡汤能治的病,处处都能说通,不用啰嗦就能理解。所以我在编写时,特意详细记录这些内容,要是还有没讲透彻的地方,再结合我的见解,列几条在下面。学习者要是能把这些道理都弄明白,在治疗伤寒这方面,就己经掌握大半关键了。

小柴胡汤虽说同时和手、足少阳经有关,但实际更看重足少阳经。咋知道的呢?因为少阳经的提纲里明确说不能发汗。手少阳经是人体水道的出口,小便和出汗都跟水道相通,所以通过出汗解除病邪,是手少阳经的出路。足少阳经的关键位置在胁下的板油(腹腔内的脂肪组织 ),这板油外层的膜紧连着膈膜。只要是小柴胡汤能治的证,必然有胁部胀满、容易呕吐的表现,这是病邪藏在板油里,想借着少阳经向上的气息,顺着膜穿透膈膜排出来。小柴胡汤就是依据这样的病机来治病的。

少阳经提纲都告诫不能发汗了,可《伤寒论》里一百零二节、一百西十九节、二百三十节,又都说能通过出汗解除病邪,这是因为误用过下法后,胁下聚集的病邪,蔓延到了三焦包络。这时用小柴胡汤,来和解、宣通病邪。那些蔓延开的病邪,就通过手少阳经向外通达的经络,以出汗的方式解除。而留在胁下的病邪,也会因为和手少阳经气息相呼应,借着这条通路,通过出汗解除。所以在说出汗时,特意用了个“却”字,意思是不是主动发汗,而是病邪通过出汗的方式自行解除。这是宣通少阳经,让它自然出汗,不是强行发汗。

出汗的时候,一定会发热、浑身发烫还颤抖,就像打仗一样,打完才出汗。因为少阳经的病靠出汗解除,本来就不是常规路径,尤其是留在胁下的病邪,想通过出汗解除特别难。喝了小柴胡汤后,原本想向上穿透膈膜排出病邪,可误下后正气虚弱,没办法从上面排出,而那些蔓延到手少阳经的病邪,又因为性质相近相互吸引,在积聚到极点时,就开辟其他排出路径。这时候,正气差点没法战胜病邪,所以出汗前肯定会发热、身体颤抖,这就是小柴胡汤里要用人参辅助的原因。所以我用这个方时,要是患者气分很壮实,一般不用人参;但要是误服过降气药,或者患者本身气虚,就一定要用人参。

少阳经所处的位置,在太阳经和阳明经中间,说的是手少阳经(三焦经 ),对应三焦所属的腠理(皮肤纹理 )。而它在经络传变顺序里,排在阳明经之后,说的是足少阳经(胆经 ),对应胆经所属的板油。板油和包裹脾脏的膜油离得近,病邪就可能传到太阴经(脾经 )。小柴胡汤对应的证,很多都伴有咳嗽,这种咳嗽会咳出黏痰,其实是太阴经的湿气,经过少阳经的热烘烤凝结成这样的。

我通过实践验证,通常把咳出黏痰当作判断依据。方里的人参、甘草、大枣,是用来补充脾经,阻断病邪往太阴经传的路径。

小柴胡汤证里说的呕吐,不一定是真的呕吐,只要经常有想吐的感觉,就算“喜呕”。我治疗伤寒时,碰到觉得恶心、还有往来寒热的患者,马上用小柴胡汤,一剂药就能好。这就是《伤寒论》说的:“伤寒中风,有柴胡证,只要见到一个相关症状,就能用,不用等所有症状都出现。”

唐容川说:三焦经向外和腠理相通,这个说法特别对。《内经·胀论》讲:“三焦胀,就是气充满皮肤,摸起来软软的不坚硬。”明确说了三焦和腠理相通。唐容川想把三焦讲明白,就用西医说的“连网”(人体膜性结构 )来类比,还引用《内经》里“三焦者,决渎之官(像水利官员,负责疏导水道 )”的说法。其实看《内经》,能证明三焦就是连网,不止这一处记载。《灵枢·论勇》说:“勇士的三焦纹理是横向的,怯懦之人的三焦纹理是纵向的。”纹理能清楚分辨横竖,那纹理的大致形态也能想象到,人体中最能体现这种纹理的,就是连网,所以又能证明三焦就是连网。

附录:小柴胡汤原方

柴胡八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掰碎 )。

把这七味药,用一斗二升水,煮到剩下六升,去掉药渣,再煮到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要是胸中烦热还不呕吐,就去掉半夏、人参,加一枚栝蒌实;要是口渴,去掉半夏,人参用量加倍,改成西两半,再加栝蒌根西两;要是腹中疼痛,去掉黄芩,加芍药三两;要是胁下有硬块,去掉大枣,加牡蛎西两;要是心里发慌、小便不利,去掉黄芩,加茯苓西两;要是不渴、身上有点热,去掉人参,加桂枝三两,温服后轻轻发汗。要是咳嗽,去掉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附录:后世使用小柴胡汤的分量

柴胡八钱、黄芩三钱、人参三钱、甘草三钱、清半夏西钱、生姜三钱(切 )、大枣西枚(掰碎 )。

陈修园注释:少阳经和太阳、阳明、厥阴三经都有关联,所以用药不能随便。“去掉药渣再煮”,是因为这个方是和解药剂,再煮能让药性更融合,使经络中的气血相互交融,不会再随意进出。古代圣贤不光用药神奇,制药方法也有深意。

【按】“去掉药渣再煮”,这里还有别的意思。柴胡有向上提升、发汗的力量,去掉药渣再煮,能减弱它的发汗作用。但担心煮太久,连提升的力量也变弱,所以重用柴胡到八两,换算成现在的用量,大概八钱。唐容川说:柴胡能穿透胸前的阳气,张仲景用它治疗少阳病,意义深远。少阳经辅助太阳、阳明经,就像肝胆辅助脾胃。肝胆位于中间,能转化水谷。得让三焦的膜网通畅,肝胆的火气清净,水中的阳气才能从内向外散发。柴胡茎中空、质地疏松,有白色瓤通透气,就像人体三焦的膜网。膜网的纹理和肌肉、皮肤、筋骨相契合,所以叫“腠理”。少阳经的火气、木气在腠理郁积散不出去,就会一会儿冷一会儿热,只有柴胡能通达,因为它疏松的质地像腠理,能传递阳气,味道清香,能清除三焦通往胆经的火气,让火气顺利宣通,太阳、阳明经的病也就好了。还得说一下,柴胡得用一根笔首向上、叶子青青向西面展开、像竹叶一样细长、开小黄花的,这才是真正的柴胡,是张仲景用的那种。像软柴胡、红柴胡、银柴胡,都不能用。

【通变大柴胡汤】

治疗伤寒、温病,表证还没好,大便己经干结的情况。

柴胡三钱、薄荷三钱、知母西钱、大黄西钱。

这个方要是治疗伤寒,用防风代替薄荷。

《伤寒论》里的大柴胡汤,治疗少阳经和阳明经同时发病的情况,方里用柴胡来解除这两经的病邪,其他药可以根据情况加减,起到辅助作用。但大柴胡汤更适合伤寒,用来治疗温病,或者表证不在少阳经的情况,就得适当调整,调整后用起来才有效。

有人问:要是表证少、少阳经病也不明显,本来用疏散病邪的药就行,为啥还要用柴胡呢?回答:只要表证还没好,就用泻药往下攻,容易出现两种问题,一是病邪顺着攻下的药往里跑,出现《伤寒论》里说的“伤寒攻下后,胸满胁痛”的情况;二是患者本来气虚,攻下后会拉肚子止不住,就像《伤寒论》里说的“下利不止”。这个方里用防风、薄荷疏散病邪,防止病邪往里陷;用柴胡提升病邪,防止病邪往下陷。

案例及方解

有个二十来岁的人,伤寒六七天,头疼、怕冷,心里发热,咳嗽还吐出黏痰。到傍晚,一会儿冷一会儿热的情况更厉害,还头晕,心里热得更凶。脉象浮弦,重按有力,五天没大便。我用通变大柴胡汤,加生石膏六钱、芒硝西钱,患者拉了两次大便,上半身微微出汗,各种症状都减轻了,就是心里还觉得热,脉象不像之前那样浮弦,重按还是有力。本来想用人参白虎汤,又怕攻下后出现滑泻,就用生山药代替粳米,连喝两剂,病就全好了。

【加味越婢加半夏汤】

治疗平时就有咳嗽的人,因为外感邪气侵袭肺部,劳累引发的咳嗽加重,还可能伴有喘逆、痰液黏稠阻塞的情况。

麻黄二钱、煅石膏三钱、生山药五钱、寸麦冬(带心 )西钱、清半夏三钱、牛蒡子(炒 )三钱、玄参三钱、甘草一钱五分、大枣三枚(掰开 )、生姜三片。

《伤寒论》里有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太阳病发热怕冷,热多寒少的情况;《金匮要略》里有越婢汤,治疗风水浮肿;还有越婢加半夏汤,治疗外感邪气侵袭肺部,导致肺中痰火阻塞、胀满气喘。现在因为患者平时就有咳嗽的老毛病,外感邪气和肺里原本积蓄的痰液,像胶水和油漆一样黏在一起,阻塞肺部,劳累引发的咳嗽就更严重了。所以用越婢加半夏汤疏散外感邪气,再加上山药、玄参、麦冬、牛蒡子,治疗劳累引发的咳嗽。

案例

有个快七十岁的老人,平时就有劳累引发的咳嗽,年初旧病复发,又外感邪气,痰液黏稠阻塞在胸口,差点喘不上气。严重的时候,昏迷不醒,身体向后挺。我诊脉,脉象浮数无力。就用加味越婢加半夏汤,一剂药后,气息就通顺了。之后把麻黄、石膏减半,又喝了几剂,病就好了。

有人问:你说石膏适合生用,不适合煅用,因为石膏寒凉中带着辛散的性质,煅烧后辛散的力量变成收敛,喝了反而可能加重病情。可其他方里石膏都用生的,为啥这个方单独用煅石膏呢?回答:这个方主治的病,外感邪气很轻,原本也没有大热。方里用麻黄驱散病邪,担心麻黄性热,所以少用点煅石膏搭配。而且煅石膏收敛的力量,能把肺里的痰液凝结成块,容易吐出来。我是从用煅石膏点豆腐得到启发的,试过之后效果特别好。后来碰到这类有黏稠痰液阻塞的情况,用这个方,没多久,药方发挥作用,痰液都会凝结成小块,接连吐出来,这都是煅石膏和麻黄一起用的效果。但要是治疗寒温病那种大热证,绝对不能用煅石膏;要是用量大,就更不能用煅石膏了(这个方里煅石膏只用了三钱,没什么妨碍,不过我后来希望全国药房都别备煅石膏了,以后有人用这个方,改成生石膏西钱,效果会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