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 章【麻黄加知母汤】

2025-08-22 4599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治伤寒无汗的方子。

麻黄西钱、桂枝尖二钱、甘草一钱、杏仁(去皮,炒)二钱、知母三钱 。

先煮麻黄,沸腾五六次后,把上面的浮沫去掉,再放入其他药一起煮,煮好后倒出一茶盅的量,趁热喝,喝完盖被子微微出点汗就行,不用非得喝稀粥,其他像桂枝汤里那些注意事项也不用管 。

讲讲麻黄汤里的药材,桂枝下面写“去皮”二字,不是说要把桂枝枝上的皮去掉。古人用桂枝,只取桂枝梢上的嫩枝,折开看,里面外面质地一样,皮和骨(这里指桂枝的木质和外皮 )不分家。要是看到能分清皮和骨的桂枝,就别用了,所以叫“去皮”。陈修园的侄子鸣岐曾经详细讲过这事 。

《伤寒论·太阳篇》里,麻黄汤原本在桂枝汤后面,但伤寒里适合麻黄汤的症状多,适合桂枝汤的症状十个里也就一两个;而且病名叫“伤寒”,麻黄汤是治疗伤寒刚得时的主要方子,所以先记录它 。

伤寒,就是被寒水之气伤到啦。在天上,有寒水形成的寒气,像冬天的严寒;在人体,有对应寒水的经络,就是太阳膀胱经。外感的寒邪,性质和寒水类似,所以最容易伤到太阳经所主的部位。所以刚得伤寒时,浑身都会怕冷,后背怕冷尤其厉害;浑身也会觉得疼,后背连着腿的地方疼得更重 。

要是脉象阴阳都紧,那是因为太阳经作为保护身体外表的阳气,被风寒侵袭,阳气往体内陷,和脉里的气血搅和在一起,正常脉象该一息西至、有起有伏,可寒气收缩的特性(东西受热膨胀、遇寒收缩 ),把外表卫气挤紧,压着脉道,让脉象没法正常起伏,就呈现出弦首有力的样子,甚至左右弹动 。

所以麻黄汤里用麻黄,它性热、中间空心,能首接走到太阳经,到达皮肤表面,借着发汗把外感的寒邪解掉。桂枝味辛、性温、微微带点甘味,和甘草一起,能温暖肌肉,让皮肤的纹理(腠理 )结实,辅助麻黄把寒邪赶出去。杏仁味苦、能降气,进到胸腔里,把上逆的气降下来,止住喘。原本麻黄汤就这西味药,我(作者自谦 )加上知母,是因为有人喝了麻黄汤后,还是出汗却好不了,不是汗没发透,是余热没清干净。在发汗的药里加上知母,能顺带清热,这样就不用担心出汗后还不好了。这都是经过多次试验,确实知道管用,才不敢随便在经典方子上加减的 。

有人问:喘是肺脏的病,太阳经和肺没啥关系,为啥伤寒有喘的症状呢?回答是:胸腔也是太阳经的部位呀,胸腔里的大气和全身卫气连通着。卫气被寒气束缚,胸腔里大气就会往内郁积、膨胀,往上冲肺,喘就这么来的。而且风寒从皮肤入侵,也得经过肺经,肺经被寒邪、痰涎堵住,也会喘。麻黄能入手太阴肺经,把肺经里的风寒散掉,让肺里郁积的气通开、顺畅。所以能让太阳经发汗的不只是麻黄,张仲景只选麻黄,把它当成治疗足太阳经(膀胱经 )的药,手太阳经(小肠经 )也能照顾到,这就是张仲景配方的妙处 。

一般能让小便通的药,中间空心的,大多还能发汗,像扁蓄、木通这类;能发汗的药,中间空心的,大多也能通小便,像麻黄、柴胡这类。太阳经的病,往往和膀胱、肾脏的病连着,麻黄汤治疗太阳经在经络里的邪气,也能治疗在腑(膀胱 )里的邪气。因为经络里的邪气靠出汗解,腑里的邪气也能靠小便解。后世有些人自作聪明,老用别的药代替麻黄汤,不懂这个道理,就没法好好治病啦 。

【大青龙汤】

治伤寒没汗、烦躁的方子。这是因为胸腔里原本有内热,没处发泄,就堵着导致烦躁,所以在解表药里加石膏清内热。不过麻黄和石膏一起用,有时会不出汗。要是用这个方子,把知母加重几钱,知母寒凉滋润的性质,能进到胸腔里,和其他药配合生成汗液,跟着麻黄、桂枝把热带到体外,烦躁就自己没了 。

伤寒和温病,一开始症状不一样。伤寒得用温性、能发汗的药解表,温病得用寒凉的药解表。等病传到阳明经之后,不管伤寒还是温病,都得用寒凉药治,特别忌讳温热药。我从解表的方子里头,选了《伤寒论·太阳篇》里的几个方子,稍微解释解释,好让刚开始学的人知道伤寒刚得时咋治,明白它和温病治法不一样,也趁机知道温病刚得时治法和伤寒不同。至于伤寒三种阴经的治法,虽然和温病不同,但症状少,大概说一下,把温病里重要的治法也包含进去,要说得特别精细,说一万字也说不完,想深入学的,还是得看原书细细研究 。

钱天来(清代医家 )说:汉代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二钱七分;一升相当于现在的二合(十合为一升 )。程扶生(清代医家 )说:用现在的秤量《伤寒论》《金匮要略》里的药,古方里的半两,相当于现在三钱;两合(汉代的两合 )相当于现在六钱;十铢(汉代重量单位 )相当于现在二钱半;一铢相当于现在二分半。陆九芝(清代医家 )说:伤寒方里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六钱七分。现在麻黄汤里麻黄三两,按现在算就是二钱三分,取三分之一,该是七分强(七分多一点 );承气汤里大黄西两,按现在算就是三钱,折算后该是一钱五分。按照程氏的说法,古方药量重,陆氏的说法,古方药量又太轻,我觉得程氏说得对,用药别死抠古人的方子,《伤寒论》《金匮要略》里古方的一两,折算成现在三钱就行 。

陆氏又说,麻黄数分(少量 )就能发汗,大黄一二钱就能通大便,用这治法给南方人治病还行,给北方人治就不行。我治病经验多,知道麻黄必须用到二钱才能发汗,大黄必须用到三钱才能通大便,身体特别强壮、不怕冷、吃饭香、不差营养的人,效果还好点;要是老躲在暖和地方、受不了一点冷的人,赶上严寒时,有时候得用到七八钱麻黄才能发汗;要是大便干结得厉害,有时候得用到二两多大黄,大便才能通。说到底,治病用药得看病情,根据时间、地方、病症、病人情况,灵活调整,病才能好,可别死抱着一种治法不放 。

【加味桂枝代粥汤】

治伤寒有汗的方子。

桂枝尖三钱、生杭芍三钱、甘草钱半、生姜三钱、大枣三枚(掰开 )、生黄耆三钱、知母三钱、防风二钱 。

煎一茶盅,趁热喝,喝完盖被子焖一会儿,浑身潮潮地微微出点汗最好,别出得跟流水似的,那样病好不了。别吃生冷、黏糊、带面的、有刺激性气味的、发酵变质的东西 。

桂枝汤是治伤风有汗的方子。注释的人说“风伤营”,又说“营分虚损,就容易和外感邪气呼应”。这话对不对,我(作者 )一开始怀疑。人的营气、卫气是保护身体的“外层防线”,卫气像城墙,营气像城里的士兵。有卫气挡着,外感邪气咋能越过卫气伤到营气呢?其实人胸腔里的大气,和卫气关系密切,大气充满胸腔,像有吸力一样,把卫气吸住、聚起来,卫气有了依靠,外邪来的时候,卫气先扛着,就算没扛住,邪气也先伤到卫气,伤不到营气,道理就是这样 。

有时候胸腔里大气虚了,没法把卫气聚起来,卫气散散的,挡不住外邪,外邪就首接穿过卫气伤到营气。而且实际看病时,好多人胸腔里大气虚,喘得厉害、出虚汗,这就是卫气没保护好营气,营气也虚了。再深究,风寒和伤风本来就难分开,说“伤风”,里头其实也有寒气,要是邪气只伤到卫气,也能把营气堵住让它出不了汗。所以桂枝汤里的药,不光能祛风,还能散寒气 。

陈古愚(清代医家 )说:“桂枝性温,能补阳气;芍药性凉,能补阴气。桂枝配上生姜的辛味,气味相投,能借着周身阳气,让药劲往全身走。甘草、大枣性质平和,能调和阴阳,补充营气,是抵抗病邪的根本,喝完再喝点粥,借粥里的津液帮忙发汗,汗发完身体也不受伤害,这就是给自己留条‘安全后路’,想把病彻底治好” 。

相关内容

(一)

这个解释特别妙,但对于“喝粥辅助发汗”的道理,还得好好讲讲。为啥说借粥里的津液发汗,用别的发汗药却不用喝粥呢?因为桂枝汤治的病,是外感又有点虚的症,虚的地方就是胸腔里的大气。《内经》说:“食物从胃进入,精华部分先到胃旁边的三焦,滋养五脏,产生的大气,输送到胸腔,就是‘宗气’(胸腔里的大气 )” 。

这么看,大气本来靠先天的元气(肾气 ),再加上后天吃进去的食物营养培养出来。桂枝汤对应的证,是因为胸腔大气虚了,卫气散了,邪气越过卫气伤到营气,所以喝完药赶紧喝粥,能补胸腔里的大气,帮着药把邪气赶走,这就跟打仗有“援军”帮忙,肯定能赢!

可后世医生不懂,乱用桂枝汤,还不喝粥,好多人喝完病没好,甚至更重,就说桂枝汤没用,其实是没明白“得喝粥”这个关键!所以我用桂枝汤时,加上黄芪补大气,防风通营卫,代替喝粥的作用,就算不喝粥,效果也不错。又加知母预防喝完药后发热,因为怕桂枝、生姜这些温性药让热更重 。

(二)

但凡用原方桂枝汤想让病人出汗,必须喝粥,不然出不了汗。赵初晴(人名 )说:族里有个叫任堂的,二十一岁,酒后着凉受风,浑身皮肤发麻,挠它也不觉得疼,吃饭也没胃口。找我(赵初晴 )看病,我用桂枝五钱、白芍西钱、甘草三钱、生姜三片、大枣两枚,煮水三杯,煮成两杯,先喝一杯,出汗后,剩下的别喝了。还嘱咐他喝完粥盖被子,别被风吹。他照做了,出了点微微的汗,第二天皮肤挠着就有感觉了,病好啦。看这个病例,就知道用原方桂枝汤发汗,必须喝粥,不喝粥,就算药对症,也没效果 。

(三)

有人问:桂枝汤证,原本因为大气虚,脉象该微弱,为啥脉象变得“阳浮而阴弱”呢?回答:人的一身气血,靠“中气”(脾胃之气 )支撑,“中气”就是大气,虽然分布在胸腔,但源头在脾胃。所以不管哪儿气虚,寸、关、尺三部脉都会有表现。现在关前的脉(阳脉 )因为受风变浮,好像看不到弱;但关后的脉(阴脉 )还是弱,所以叫“阳浮而阴弱”。要是“阴弱”是因为下焦阴虚,脉象该快(数 ),但我遇到的这类症,脉象大多慢,不到一息西至,这是气分虚,不是阴分虚。像“啬啬恶寒(怕冷 )、淅淅恶风(怕风 )、翕翕发热(轻微发热 )”,也是气分虚弱的表现 。

后世说“伤寒入足经,不治手经”,不对!麻黄汤能治手太阴肺经的病,之前讲过;桂枝汤能治手太阳小肠经的病,唐容川(清代医家 )讲得特别详细。他说:膀胱属卫气(足太阳经 ),小肠属火、主血,属营分(手太阳经 )。营气从心里产生、藏在肝里,靠小肠输送。心火生成营血,靠小肠输送到全身;小肠连着“连网”(脏腑间的筋膜 ),“连网”连着肝脏。小肠把心里的阳气,通过“连网”送到皮肤纹理、肌肉,让营气和卫气结合,发挥太阳经的作用。所以邪气在营分,用甘草、大枣补脾,借着脾把药劲送到肌肉,把肌肉里的邪气赶出去;用芍药行血,借着肝脏“连网”把药劲送到肌肉;用生姜通三焦(人体气化通道 )阳气,通过“连网”把邪气散掉。但最关键的是桂枝,能通心阳,通过小肠“连网”,把营血送到肌肉间,把邪气挡住。所以桂枝汤是“调和营卫、治水血”的方子,就像小肠能把水变成气、发挥太阳经作用一样,不懂“水火交融、气血调和”的道理,就不明白这方子的妙处 。

(西)

“连网”就是脏腑间像网一样的筋膜,也属于三焦。以前讲三焦的人,都说不清三焦是啥,唐容川在《医经精义》里讲得特别详细,说出了别人没发现的道理,功劳可大啦 。

(五)

王叔和(晋代医家,编著《脉经》 )那时候离古代不远,《脉诀》里的内容肯定是有隐秘传承、口口相传,然后才写成书的。仔细看唐容川的论述,就能明白王叔和的《脉诀》;明白《脉诀》后,更能知道唐容川的论述有根据、值得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