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资生汤】

2025-08-22 3734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这个方子)用于治疗虚劳到极其羸弱的状态,表现为饮食减少,气喘、咳嗽,身体发热、脉象虚数的情况。也可治疗女子血枯导致的月经不来。

配方为:生山药一两、玄参五钱、于术三钱、生鸡内金(捣碎)二钱、牛蒡子(炒后捣碎)三钱 。要是热象很严重的,就加生地黄五六钱。

《易经》有“至哉坤元,万物资生”的说法,讲的是土德能够化育万物。人的脾胃属土,就如同人身的“坤” ,所以也能滋养全身。脾胃强壮,大多能很好地消化饮食,那么全身自然就健壮,哪曾见过有吃得很多,却患上虚劳病的人呢。《内经·阴阳别论》里说:“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在女子为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等病发展到 “风消”“息贲” 阶段,虚劳病就形成了。之所以称这种病为 “二阳之病”,是因为起初不过是阳明胃腑没办法多容纳食物,根源在于饮食量减少。说发病和心脾有关,原本就是心脾方面出了问题。说 “有不得隐曲”(有难以言说的隐情、心思),是为什么呢?心是掌管精神意识的脏腑,有时心里有隐情、想法没法顺遂表达,那么心神就会郁结不畅,心血也没法滋养脾土,于是就形成了因过度思虑而伤脾的病症。脾受伤后,不能辅助胃去消化食物、转化精微物质来滋养五脏,在男子身上,这种伤害会隐藏起来,没有明显症状;在女子身上,就会明显出现月经不来的情况。这是以女子的病症来验证男子也会有类似因心脾问题引发的虚劳隐患。等发展到 “传为风消”(身体逐渐消瘦,像被风吹干一样 )、“传为息贲”(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等,是肺积病症 )阶段,不管男女,病症都很明显,虚劳病己形成,要挽回就很困难了,所以说 “死不治”。但医生以救活病人为宗旨,哪怕病症极其危险,到了几乎没法治好的地步,也该在看似无法挽回时,想尽办法去救治。而救治的办法,还是得遵循 “二阳之病发心脾” 的要旨。让患病的人淡泊欲望,调养心神,再好好辅助调养脾胃,让饮食慢慢增多,身体自然会渐渐恢复。

这个方子用 “于术” 来健补脾胃阳气,脾土强壮了,自然能辅助胃的功能;用山药滋养胃的阴液,胃液充足了,自然能正常接纳、消化食物(胃消化食物依靠酸液,这里强调脾胃阴阳调和对纳食的作用 )。要特别说一下,脾是统摄血液的脏腑,《内经》讲 “血生脾”,意思是脾是由血液组成的,所以脾里面有很多 “回血管”(西方医学也认为脾中有很多静脉血管,详情看第二卷 “补络补管汤” 相关内容 ),是血液汇聚的地方。这类虚劳病症,常因心情抑郁,心血运行不畅,脾中的血管就容易出现很多堵塞情况,有的像烂肉一样,有的结成丝网状的膜,这就是脾生病的缘由。而脾和胃相互配合、协同工作,气息贯通,脾脏生病不能助力胃腑,就是胃没法正常接纳食物的原因。

鸡内金是鸡的脾胃,鸡吃下瓷片、石头、铜铁之类都能消化,由此可知它善于化解有形的淤积。而且它性质很平和,还有 “以脾胃补脾胃” 的奇妙作用,所以能辅助健补脾胃的药物,发挥独特、显著的功效,这是其他药物远远比不上的。方子里这三味药(生山药、于术、鸡内金 )是关键,不能随意替换。

玄参,《本经》说它性微寒,善于治疗女子产后、哺乳后的各种疾病,而且它味道甘味胜过苦味,可知不会因寒凉伤脾胃,所以用它来清除上焦的浮热,也就可以消退全身的发热症状。另外,玄参颜色黑、汁液多,《本经》又说它能补肾气,所以用它治疗虚劳的阴虚症状特别合适。

牛蒡子质地滑润、气味清香,能润肺,又能让肺的气机通畅,和山药、玄参一起用,很能止住咳嗽、平定气喘,起到让肺功能安稳的作用,所以把它作为佐使药(辅助、配合主药发挥作用 )。

再说说地黄的作用,它凉血、退热的功效确实比玄参好。西方医学说地黄性凉且含有 “铁质”,人的血液里其实也有铁,所以地黄有 “以铁补铁” 的奇妙作用,不但能凉血滋阴,让血液充足,虚劳产生的虚热也会自行消退。另外,虚劳的发热,大多是因为真阴(人体的,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亏损,相火没办法潜藏起来。藏相火的地方在属水的肾脏的命门穴,这是阴中的火,医方书籍里把它叫做龙雷之火,就好像闪电一样。它的特性喜欢向下走,因为它本质和黄色的铁矿石一样(黄色铁矿石属土,这里大概是说相火有土性相关的特性 ),所以善于潜藏蛰伏,安守自己的位置。《本经》把它列为上品,是很好的药物。但一定是邪热过盛的时候才开始用它,这个方子原本是以健补脾胃为主,地黄虽然是能滋生阴液的药,经过水火煎熬后,它的汁液仍然黏糊糊的,但心对脾胃有不合适的地方。到热势很厉害的时候,人的脾胃一定不想吃东西,用地黄退去热邪,那么就可以进食了,转而能起到辅助脾胃的作用。

生山药,就是民间所卖的干山药,是还没经过火炒的。不过这种药在民间一定得炒过之后才卖,是因为习俗风尚就是这样。但这个方子如果用炒熟的山药,那就一点效果都没有( 后面说 “一味薯蓣饮下”,大概是指有对应的服用方法,这里强调得用生山药,用炒的就没效 )。

于术颜色黄、气味香,是浙江于潜所产的白术。颜色黄属于土,气味香能醒脾,它健补脾胃的功效,比普通的白术强多了。现在民间卖的,都叫于术,但价格差别很大,那些便宜的,不一定是于潜产的;但看它颜色黄、气味香,就算价格便宜,用起来也有特殊效果,是以颜色气味为重,不是以产地为重。而且价格便宜,贫穷的人也能服用,救济的作用就更广了。

西方人说胃能消化食物,全靠胃里面有酸液。饿了想吃饭的时候,酸液自然就从胃里产生。要是忧思过度,或者恼怒过度,那么酸液产生得就少,或者完全没有,胃里积食,就没法消化。这个说法和《内经》里 “二阳之病发心脾,过思则伤脾” 的意思是契合的。

有人问:《内经》说脾主管思考,西方人又说思想是从脑部产生的,您说思考是从心产生的,是为什么呢?回答:《内经》说脾主管思考,是人安静下来才能思考。脾属土,土性安静,安静之后能深入思考,这就是《大学》里说的 “安而后能虑”。至于西方人说思考从脑部产生,《内经》里早就有这个道理了。《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府。” 头的中心是脑,说头是 “精明之府”,可以理解成精明的功能在脑。既然说 “精明”,就有思考的功能,然而脑本身不能思考。看看古文字 “思”,是由 “囟(代表脑 )” 和 “心” 组成,由此知道思考是心和脑相互配合产生的,还得借助脾土的镇静作用。

又有人问:您解释 “二阳之病发心脾” 这一段,和王氏注释的《内经》不一样,难道王氏的注释错了吗?回答:我实在不敢说人家错。但通过曲解来解释经文,自己觉得经文另有深意,而且有实际用处。那 “二阳之病发心脾” 和 “三阳为病发寒热,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病因不一样,讲解的时候可以灵活变通。大概 “二阳之病发心脾”,是说病从心脾而来。“三阳为病发寒热”,是形容三阳经发病的症状,所以 “之病” 的 “之” 字当作 “为” 字讲。到 “一阳发病” 那句,语法又和 “三阳为病” 不一样,但病理是相同的。

又有人问:三阳病、一阳病,都形容发病的症状,二阳病唯独探究发病的原因,是为啥呢?回答:三阳、一阳病,如果不先讲发病的症状,原本不知道啥是三阳、一阳病。到二阳胃病,人就不吃饭,人人都知道。一阳病是胆病,胆有病,人也不想吃饭,这也是人人都知道的。但二阳病(胃病 )让人不能吃饭,三阳病( 大概指太阳经等相关病 )、一阳病( 少阳经相关病 )到影响脾胃、胆腑而不能饮食,这又是人人都知道的。然而人不能饮食的原因,很多人不清楚。所以开头不说病的症状,先讲得病的原因。

又有人问:胃和大肠都属二阳,经文笼统说 “二阳”,怎么知道主要指的是胃呢?回答:胃是足阳明经,大肠是手阳明经,人的足经长、手经短,足经原本可以统摄手经,讨论六经的时候,原本就以足经为主。所以凡是《内经》之说 “某经”,不区分是手经还是足经的,都是指足经而言,或者说提到足经,手经也包含在里面。要是只说手经,就一定会区分说 “手某经”。经文都在,可以找来仔细看看。

民国二年,我客居大名,治疗一个女孩,患痨病多年,月经不来,瘦弱得站不起来。来问我,我给拟了这个方子。连吃几剂后,饮食增多,身体渐渐发热,就加了生地黄五钱,又吃了五六剂,热退了,能起床了,但腿疼得不能走路。又加丹参、当归各三钱,吃到十剂的时候,腿好了,月经也来了。又说白带很厉害,之前忘了说。于是去掉丹参,加生牡蛎六钱,又把于术加倍,连吃十剂,白带也好了。于是把这个方子寄回家里,我的门人高砚樵来信说:邻村赵芝林家有个仆人,患虚劳病好几年了,看了不知多少医生,吃了药都没效果。今年春天突然咳嗽,喘得厉害,饮食减少,脉象虚数,用资生汤吃了十剂就好了。由此可知这个方子治疗虚劳病,无论男女,吃了都有效果。

女子月经,如果长时间不来,她的血海一定有凝结的瘀血。治疗这类病症的人,只知道用破血、通血的药,往往病还没好,人先受了损伤。鸡内金性质很平和,又善于消散有形的淤积,吃的时间长了,瘀血坚固凝结的部分,自然会融化。何况这个方子和健脾滋阴的药一起用,新血能活泼地生长,生出新血自然就能化瘀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