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寒降汤】

2025-08-22 3291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治吐衄方

寒降汤

功效与适用证

用于治疗吐血、衄血,脉象洪滑而长,或者脉象上冲至鱼际部位的情况。这种病症是因为有热邪导致胃气不降,用寒凉且重坠的药物降胃气,血就能止住。

药材组成及用量

生赭石(轧细)六钱、清半夏三钱、蒌仁(炒捣)西钱、生杭芍西钱、竹茹三钱、牛蒡子(炒捣)三钱、粉甘草钱半 。

医案一

有个十西岁的童子,突然吐血,一昼夜都没止住,病情很危急。他父亲懂医学,自家还有药房,却也没办法。当时我应邻居邀请去看病,刚到他们村,就被紧急请去诊治。诊他的脉,洪长,右部尤其重按有力,知道是胃气因热不降,血随着逆气上升。于是开了寒降汤,一剂药后血就止住了,又服一剂,脉象也恢复平和。

医案二

有个人,十八岁,偶然得了吐血症,起初不严重,因为医生误治,就开始大吐不止。诊他的脉像水上浮着的麻丝,数不清跳动次数,这是极度虚弱的征兆。要是不用药立刻止血,危险马上就来。于是用寒降汤,去掉竹茹,加生山药一两,赭石改用八钱,一剂药后血止住了。再诊脉,左右都摸不到,重按也没有,我很吃惊。询问患者,他说心里挺安稳,就是觉得酸懒无力。突然想起吕沧洲曾治过发斑症,也是六脉皆无,吕沧洲说脉是血的波澜,现在因为发斑伤了血,血伤了不能形成波澜,所以脉看不见,斑消了脉就出来了。于是用白虎加人参汤化解斑毒,脉果然出来了(详细医案在第七卷青盂汤下面)。现在这个病症大吐失血,比发斑伤血还严重,脉重按不见,或许也是血分极度虚弱,不能形成波澜吧?

他吐血的时候,脉像水上浮麻,或许是气逆火盛,强迫脉外现;不然就是诊脉时他刚走了十多里路,又接连呕吐,失血过多,犹豫了好久,才大胆用大剂六味地黄汤,减去茯苓、泽泻三分之二,又加人参、赭石各几钱,一剂药后脉就出来了。又服补心气的药二十多剂,病就好了。

《金匮》里治心气不足的呕吐、衄血,大黄和黄连、黄芩一起用,后世没领会仲景制方的意思,大多误解了。所谓心气不足,不是真的不足,如果真不足,为什么又用泻下的药呢?因为这个证是阴阳腑脏失调,逆气冲上,导致心中怔忡不安,看似有不足的表象。仲景从浅处说,世人不懂,就以心气不足命名。所以他立方,独本《内经》吐血、衄血,责重阳明不降的宗旨,用大黄首入阳明之府,降逆上的热,又用黄芩清肺金的热,使心火向下运行,辅助阳明下降之力,黄连清心肃热,使元阳潜伏,保护少阴的真液,是泻实的同时补不足。而且黄连性

肥肠止泻,和大黄并用,能留住大黄的力量,让它不至于滑泻,所以吐血不是因寒凉的,用这个方效果好。即便愈后瘀血全消,元气没恢复,真阴也不足,而且吐血不止,正气亏虚,有立危之势,先用泻心汤止住吐衄,然后再慢慢调补,恢复正气,这就是所谓的急则治标,是医家的好方法。但世人竟然害怕大黄力猛,不敢轻易用,即便用了,病人家也多怀疑。所以我不得己,拟了寒降汤,重用赭石,代替大黄降逆的力量,多次用,也有效果。

有人说:后世本草说血症忌用半夏,因为它辛燥,我拟的寒降汤,治因热导致的吐衄,为什么还用半夏,就不怕它辛燥伤血吗?回答:血证必须辨别,如果是虚劳咳嗽,痰中带血,半夏确实得忌用。但大口吐血的时候,血虽虚,还没到立危的形势,先用泻心汤止住吐衄,然后再从容调补,恢复正气,这就是急则治标,是医家的好方法。但世人竟然害怕大黄力猛,不敢轻易用,即便用了,病人家也多怀疑。所以我不得己,拟了寒降汤,重用赭石,代替大黄降逆的力量,多次用,也有效果。

有人说:后世本草讲血证忌用半夏,因其辛燥,我拟寒降汤治因热的吐衄,用半夏,不怕辛燥伤血?答:血证须甄别,若虚劳咳嗽、痰中带血,半夏当忌。但大口吐血时,血虽虚,未至立危,先以泻心汤止吐衄,再从容调补,即急则治标。且吐衄因热、胃气不降,半夏降胃气,协诸药止血,只要辨证准确,无妨。况且仲景治血证,如泻心汤,就用半夏(虽方中无,其理可推 ),可知血证恰当用半夏,能获良效,不必拘于辛燥之说。

其他论述与医案

《金匮》治心气不足的吐衄,大黄与黄连、黄芩同用,后世未悟仲景制方深意,多误解。所谓“心气不足”,非真不足,若真不足,何以用泻药?实则因阴阳腑脏失调,逆气上冲致心中怔忡不安,显似不足之象。仲景从浅处说,世人不明,遂以“心气不足”名之。其立方本《内经》吐血、衄血责重阳明不降之旨,以大黄首入阳明腑,降逆上之热;黄芩清肺热,使心火下行;黄连清心肃热,令元阳潜伏,护少阴真液,乃“泻实即以补之”。黄连性肥肠止泻,与大黄并用,能留大黄之力,不至滑泻,故非因寒凉致吐衄者,用之效佳。即便愈后瘀血尽消,元气未复、真阴不足,且吐衄不止、正气将危,先用泻心汤止吐衄,再从容调补,即“急则治标”,为医家良法。然世人惧大黄力猛,不敢轻用,或用之,病家亦多疑虑。故我不得己拟寒降汤,重用赭石代大黄降逆,屡用有效。

后世本草言血证忌半夏,以其辛燥。而我拟寒降汤治因热之吐衄用半夏,盖血证须甄别,虚劳咳嗽、痰中带血,半夏当忌;但大口吐血时,血虽虚,未至立危,用半夏降胃气以止血,无妨。待血止、气顺,再调补,此乃权宜。且仲景治血证,虽方中未明用半夏,然理可通,故恰当用之,能收良效,不必拘忌。

又,后世医家论及,胃气不降为吐衄等病源。黄坤载言:人之中气,左右回旋,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在下之气一刻不升则清气下陷,在上之气一刻不降则浊气上逆,致咳、喘、惊悸等诸多病症。胆为少阳之府,属甲木化相火,顺则下行温肾水,逆则火升扰心。胃戊土不降,甲木失根,生惊悸等。火升金被克,生燥渴等。且吐衄等证,因胃不降,木火升炎,当辨火旺金热等,以半夏降胃气,火旺者辅以清热敛火之品。胃为病本,胃气降则金火下行。血证吐衄,多由胃气挟冲气上逆,或兼肺气上逆,《内经》论“阳明厥逆”致喘咳、吐衄等,故治吐衄当降阳明之逆气、胃气,寒降汤用意在此。

因寒致胃气不降者,知之者鲜。曾有一妇,频咳,系痰涎,上焦烦热,不能饮食,频吐,脉象弦细无力,知系脾胃湿寒、不能运化,致饮邪为患。询问得病之初,言因咳嗽懒食,当地名医投瓜蒌、贝母、麦冬之类,病愈又复发,服药月余成此重症。我为开苓桂术甘汤,加干姜、半夏(细观第三卷理饮汤后跋语可知),并细析用药之意。待我回乡,她竟不敢服药,又请前医治,月余而亡。世间所谓名医,用药多如此,何不读黄氏之论自省!

门人高如璧实验一方:赭石、滑石等分研细,热时用新汲井泉水送服,冷时开水送服,一两或二两,治因热之吐衄甚效。高如璧在保阳治一吐血重症,诸药无效,诊脉浮洪、至数微数、重按不实。初投拙拟保元寒降汤(前文所述),稍效又反复。后他大胆用赭石二两、台参六钱、生杭芍一两,一剂而愈。

唐容川论血证:平人之血畅行脉络、充达肌肤为循经。一旦失常,溢于肺胃间随气上逆则吐血。人身之气游于血中、出于血外,气冲和则血随气行,血为气守。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脱,气迫则血走,气不止则血难止。未吐时,血失常道,或由背脊入膈间、溢入胃中,病重者血来有声音,轻者无声。凡吐血胸背必疼,因血由背脊来、气迫不和;或由两胁下走油膜入小肠,逆入胃致吐血,失血多则腰胁疼。此二者来路不同,治法异:背上来者治肺,胁下来者治肝。肺为华盖,位背与胸膈,血由其界分溢出,当治肺;肝为统血之脏,位胁下,血从其来,当治肝。然吐出血液,实则由胃主导,凡人吐痰吐食,皆因胃,血虽非胃所主,但同是吐证,怎能不责之于胃?况且血之归宿在血海,冲为血海,其脉属阳明,无冲气逆上而血不逆上者。仲景治血以治冲为要,冲脉属阳明,治阳明即治冲。阳明之气下行顺,今逆吐,失下行之令,急调胃,使气顺血止,血不致奔脱。此时先止血,血止后,离经未吐出之血为瘀血,与好血不相合,易生变证,必消瘀;消瘀后,恐血再动,当宁血;邪凑正虚,失血多则阴虚,阴虚阳无所附,久则阳亡,故补虚为收功之法。此西者为通治血证大纲。

此论精准。我之前拟治吐衄诸方时,尚未见唐氏著作,今补录以备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