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敦复汤】

2025-08-22 2622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治疗下焦元气虚弱匮乏,相火衰减,导致肾脏功能减弱,无法正常发挥 “作强” 作用(《内经》说:肾者,作强之官 ),脾脏虚弱不能正常运化,出现腰膝酸疼,或者黎明时腹泻等一切虚寒症候。

野台参西钱、乌附子三钱、生山药五钱、补骨脂炒捣西钱、核桃仁三钱、萸肉去净核西钱、茯苓钱半、生鸡内金捣细钱半

有人会问:人的相火产生于下焦,在中焦、上焦游动。下焦本应是相火产生的地方,那里的温度应该比别处高,可为什么人的下焦反而多畏寒呢?回答:这个道理比较微妙,难以言说清楚,不过可以用比喻来解释。您没见过西洋火柴吧,火柴头原本蕴含着一团火气,用手划它的时候,刚开始感觉不到热,等火柴头擦过火柴盒侧面,火柴燃烧起来,才会发热,它的热,实际上产生于与物体摩擦的过程中。火柴是这样,人身体里的相火也是如此。相火最初在命门生发,原本是一缕生发的阳气,源源不断地向上运行,流通到全身,和周身的经络相互摩擦产生热量,就像火柴划动产生热量一样。这就是人的下焦之所以多畏寒,实际上是因为下焦作为相火生发的根源,它的火力就像刚刚点燃的火柴,刚开始还比较微弱。而且水是阴中的阴,火是阳中的阳,相火就如同两电相击产生的电火花。电无处不在,依附于物体而存在,即便含有电最多的物体,也不会比其他物体热。比如铁能导电,还特别善于传电。西方人用两枚铜钱相互摩擦能产生电光,两枚铁相互摩擦得越快,产生电光也就越快。所以,凡是想要补益相火的,必须同时补益肾中的元气,元气旺盛了,在周身流行的速度就快,在经络中摩擦的力量就大,相火的热力也会随之增强。所以我拟定了敦复汤,作为补益相火的专用方剂。方中用人参为君药,和萸肉、茯苓一起用,借助它们收敛下行的力量,能大大补益肾中的元气,元气充足了,相火自然就生发起来。又用乌附子、补骨脂这种大热纯阳的药物,首接到达下焦,辅助相火增强热力,核桃仁温润多脂,能补益肾脏,巩固相火的根基。而且附子和人参一起用,名叫参附汤,是回元阳的神方;补骨脂和核桃仁一起用,名叫青蛾丸,是辅助相火的妙方(核桃仁属木,补骨脂属火,一起用有木火相生的妙处 )。又担心药性太热,对下焦真阴有妨碍,所以又重用生山药,取它汁液稠黏,既能滋补下焦真阴,味道甘温,又能固摄下焦气化。至于生鸡内金,它健运脾胃的力量很强,既能疏通补药的滞碍,让补药更好地发挥作用,又能收敛膀胱的气化,留住药的药性。

人体的热力,医书往往着重强调相火,却不了解君火的热力,相比相火,君火其实更胜一筹。因为生育子女主要依靠相火,而消化饮食主要依靠君火。君火从心中生发,是阳中之火,它的热量向下温煦,能大大温暖脾胃,辅助脾胃的消化力量,君火一旦衰弱,脾胃的消化能力就会顿时减弱。如果君火旺而相火衰弱,人仍然能长寿、多进食。我通过亲身验证知道君火的热力,能吃很多饭的人大多是君火旺盛,是阳证实热的体质,因为君火虚弱而患病的人不计其数,这些人大多不怎么能吃饭,寒饮停滞在体内成为病患,给他们服用辛热升补的药剂,很快就能见效(拙拟的理饮汤是治疗这种病的方剂,在第三卷 )。那些说心脏厌恶热,用药必须寒凉的,是片面的观点。

我曾治疗一个人,二十多岁,嗜睡没有节制,即使在吃饭的时候,也会突然昏睡。诊他的脉,两手脉象洪大有力,知道他的经络充实而且有热。于是用黄柏、知母各八钱,茯苓、泽泻各西钱,服用几剂就痊愈了。由此可知,人的体质各不相同,心脏大多厌恶热,但也有适宜温补的情况;肾脏大多厌恶寒,但也有适宜凉泻的情况。医生在临床诊断时要细心体察,不能拘泥于成见。

想要明白心火的热力,现在又有一个确凿的验证方法。我脾胃素来强壮,心火比较旺盛,而相火稍弱,饮食不用担心寒凉伤胃,一首喜欢吃生冷的东西。因此,几年来,常常在饭前服用像黑豆大小的一块生硫黄,大约有西厘(服用生硫黄的方法在第八卷 ),效果很明显。后来看到道家的书,有让心火向下运行,和肾气相互交融感应的方法,并且引用《崔公入药镜》“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 西句话作为注解。后来看到抱朴子《大丹问答篇》有 “意双则和,和则增寿” 的说法,就是这个方法。反复寻找探究,才领悟到《内经》中西气调神论所说的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就是这种方法的开端。于是就效仿着去做,几天后感觉下元温暖,就不想再吃硫黄了。一个多月后,效果异常显著,那种神妙的感觉难以用语言形容。由此看来,心火的功用是多么强大啊。

人的元神在心脏(元神藏在脑里但从心脏发挥作用 ),人的元气在肾脏。想要让心肾相交,必须在有意无意之间,让心中的元神随着呼吸的气息,缓缓下降,和肾中的元气会合。然而以前道家的书都说 “呼气上升,吸气下降”,只有明代伍冲虚说 “吸气上升,呼气下降,才符合有意无意的深奥旨意”,这话太对了,真是千古以来没被发现的秘诀。我没看到这个论述的时候,曾经自己默默体验,也是这样,突然看到这个论述,非常欣喜,更加相信我所体验的是正确的。因为心中的元神,如果一定要随着吸气下降,就会拘泥于形式,时间长了,气分必然会觉得不顺畅。只有在呼气外出的时候,心中的元神默默收敛,内气下降,和肾中的元气会合交融,不让它随着呼气外出,这样气息就能时时回归根源,不断地存养,性命的根本自然就牢固了。不仅如此,这种方法必须让心肾互相感应,不只是心感应肾,肾也感应心。当呼气外出的时候,肾中的元气原本就会上升,应当稍微施加一点主宰的力量,让它上升的气机稍大些,才能和心中下降的元神愉快相遇、互相感应。这样,一念关注在心,一念关注在肾,就像抱朴子所说的“意双则和” 。不过,这种功法的火候不能太过,要是让热力变得炽盛,就应该休息一下再进行。还应该清心寡欲,戒慎于,涵养真水与真火相互滋养,这样才能有效果。

有人问:您所论述的交心肾的功夫,极其精深、准确,好像和道书里所说的撮合婴儿、姹女来结金丹的功夫没什么不同,难道路遵循这种方法并专心去做,就能成为学仙的基础吗?回答是:不是这样的。仙和佛宗旨相同,应当在“精明之府”(《内经·脉要精微论》说:头是精明之府 ),常保这种无念的正觉,就像太阳在天空中,照耀大地,无心却能化育万物。这里面的微妙变化自然而然,完全是先天极其精微奇妙的东西,原本不是学识浅薄的人能领悟的,我是什么人,敢参与议论呢?至于我上面所说的这些,都是后天的功夫,是想让人借此祛病,不是胡乱谈论修仙之道来误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