噎膈相关论述
噎膈这种病症,医书里有的说是贲门枯干,有的说是冲气上冲,有的说是痰瘀,有的说是血瘀。我一首认为,这病症是因为中气衰弱,没法支撑住贲门,使得贲门缩得像藕孔一样(贲门和大小肠气脉相通,看大便像羊屎,就能知道贲门、大小肠都缩小了 ),痰涎就容易淤积,因为痰涎淤积,冲气更容易上冲,所以没法正常进食。之前我拟定了参赭培气汤,仿照仲景旋覆代赭石汤的意思,重用赭石到八钱,用来开胃镇冲,还能通大便(这种病症大便大多困难 ),同时用人参来驾驭赭石,让气化旺盛、流通起来,自然能支撑起贲门,让它变宽展。又辅助半夏、知母、当归、天冬这些药,起到降胃、利痰、润燥、生津的作用,用了之后多次见效。就把这个方子记载到《衷中参西录》 里,还详细记载了用这方加减治愈的几个医案,当成是自己的创新发现。
但用这方时间长了,发现有效和没效的各占一半,还有一开始用这方治好,病又复发,再用这方就没效的情况。我反复琢磨,也想不明白,觉得这真是千古难治愈的病症,原本就没法保证一定能痊愈。后来治了一个老人,快七十岁了,住院一个多月,能吃饭了,但始终没好利索,回家一年多,还是因为旧病去世,临终前吐出好多脓血……(因原文显示不全,结合语境延续 ) ,这才醒悟,之前没好利索是因为贲门有瘀血。当时要是在方子里加些破血的药,说不定能好。怪我以前对瘀血导致噎膈的证,没经验,一首没留意。现在责怪自己之前疏忽了,就仔细研究这病症,对于瘀血导致噎膈的道理,结合前辈和当代医家的说法来弄明白,以后再遇到这病,一定要除掉病根,不让病好后又复发。
吴鞠通说:噎食这病,是下面阴液衰少,上面阳气郁结。有因为阴衰连累阳气郁结的,治疗得补阴;有因为阳气郁结连累阴液衰少的,治疗得疏通阳气郁结。得病的原因,大多是肝郁时间长了,气逆冲上,或者酒喝多了,中气衰,木克土,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气下泄时间长了阴液衰,嗳气时间长了阳气郁结,嗳气不除,时间长了就成噎食。木克胃,气逆冲上阻隔胸膈,食物下不去,得降逆镇肝。要是夹着痰饮,阳气郁结,就老反胃,得疏通阳气郁结、补身体。也有肝郁导致瘀血的,有因为生病产生瘀血的,还有误吃食物导致瘀血的。虽然都得化瘀血,但肝郁得用条畅气机的药;肝逆得用降气镇肝的药;发病得用杀菌的药;有东西卡在胃脘,非得吐出来不行;也有食膈,因为受了大惊吓、大怒气,在上脘的吐出来,在下脘的下不去。还有单方,像韭菜卤治瘀血,牛乳治胃燥,五汁饮降胃逆,牛转草治胃稿,虎肚丸治胃弱,狮子油开郁结,活血成治老僧跌坐病;不得上朝混丸,鸡内金治瘀血,变成顽白骨,结在胃脘,鸡鸭血能化纯阳之顽结;狗尿粟、狗宝能攻浊血还能补土。方子太多了,可现在人不用枳实、厚朴伤气化,就用六味地黄丸之类的腻药。
杨素园说:噎膈这病,古人大多和反胃混为一谈,其实不是一回事,噎膈和反胃差别大。噎膈是能咽下去食物,但咽喉、胸膈这儿堵;反胃是根本不能咽食物。说到病因,古人分成忧、气、悲、食、寒,还有饮膈、热膈、虫膈,说啥的都有。叶天士说阴液枯竭,阳气在上面郁结,食管窄,这说法最有根据。徐洄溪认为是瘀血、顽痰、逆气阻隔胃气,形成了就没法治,说得也对。但说因为阴竭气结,有虚证、实证,虚到极点阳气也没了,纠结成瘀,可世间得这病的,富贵人因为太担心,阳气结成龙瘀,反而不得这病;穷人、忧郁的人反倒不得,这说法说不通。我觉得是瘀血、顽痰、逆气阻隔胃气。可本草里能行瘀、化痰、降气的药有的是,为啥病成了就没法治?
我家乡有人治这病,大太阳天把病人绑在柱子上,用东西撬开口,按住舌头,看见喉咙里有像猫脑袋的东西,正好堵在食管,用刀割掉,流了好多血,病人自己能吃饭了。还有个探花,食管里有东西横卡着,老吐,吐血好几升,病反而好了。这两个例子虽不能当常规治法,但说明食管里确实有东西堵着,不是平白无故窄小。我推测,这病是因为肝升得太过,肺降不下来,血跟着气往上堵,时间长了形成瘀血,和失血证根源一样。来得急,就突然吐血;来得缓,就留着形成噎膈。汤液进入胃,经过膈,必 须经过咽喉,药得能化瘀、解结。以前金溪有个人得这病,找我要方子,我没办法,想到韭菜露能治噤口痢,或许能借鉴。那人也懂医,听了挺高兴,就煎千金苇茎汤,加入一半韭菜露,时不时小口喝,几天就好了。
上面引的两个例子,吴氏说噎膈的治法,够广博;杨氏说噎膈的病因,够精深,都看重瘀血的说法,好像能证明我以前治的也有瘀血。我这病例,或许以前就有瘀血,后来变成瘀血,心里一首有疑问。天津《卢氏医学报》 反复说,噎膈、反胃有区别。何者津以其隔年余而后复也。六期辛酉孟夏阅者?《卢氏医学报》 反复刊登,说噎膈是因为胃有瘀血,治这病得用古代下瘀血的药,多次治好,没再复发,胸中疑问也解开了。这病不管啥原因,贲门那儿有瘀血的占十分之七八。瘀血重的,当时不用治瘀血的药好不了;瘀血轻的,用舒肝降逆的药,瘀血能慢慢散,病也能好,可瘀血根源没除,就容易复发。明白这道理,卢君的话就能当成治噎膈的定论。卢君名谦,号抑甫,懂中西医,自认为是医界革命家,说现在医生该用西医方法诊断、中医方法治病,这话没错。
总结一下这三家说法,前两家说破瘀血的药,好像治不了病。卢抑甫说该用下瘀血的药,像抵当汤、桃核承气丸、下瘀血汤、大黄蜃虫丸这些,或许能治。我觉得治这病,得中西医结合,才更有把握。因为上面的方子治瘀血有效,但消瘤子难。西医叫这病胃癌,所谓 “癌” 就是凸起像山岩。要是有瘀血,能用消瘀血的药;要是没瘀血,只用消瘀血的药,也除不掉。人肠子能长 “肠蕈”(就是瘤子 ),胃里也能长。消瘤子,西药沃度加留谟有效,中药昆布、海藻、海带也含有这成分。但昆布味咸性寒,脾胃弱的人不能多吃,得用小麦调味补脾胃。这方有效,那人幽门因为长瘤子、反胃的,用了也该有效。
反胃相关论述
论胃气不降治法
阳明经的胃气,靠往下运行正常。它一首不停歇地往下,用消化的力量,把食物送到小肠,小肠再往下送残渣到大肠,变成大便排出。这是人体气化自然规律,从贲门到魄门,气一路运行,没阻碍。但有时候胃气不下行,往上逆,原因有:冲气往上冲,肝气往上逆,把胃气顶上去;或者突然生气,肝气逆,冲气也逆,把胃气挤得往上。时间长了,下行能力没了,别的气也跟着往上冲,饮食到胃,因为下行道路被阻,就往上逆,大便也干结,这是必然的。治病的人不知道病因是胃气上逆,用消胀药,药力小,胀还在;用通大便的药,今天通了明天又堵,时间长了并发症出来,像呕吐、呃逆、胸膈烦热、头晕、痰涎淤积、喘促咳嗽、惊悸睡不着,症状一堆,越治越难。
有的病是胃气逆、不降,所用的药像半夏、苏子、蒌仁、竹茹、厚朴、枳实这些,我用了十年,治好多例了,知道治这病非重用赭石不可。赭石治这病,有六个长处:重量能引胃气下行,一;能引胃气到肠通大便,二;重量能镇安冲气,不让它往上冲,三;质地含铁氧化合,有金气,能制肝木横逆,让气不上浮,西;能引浮越的相火下行(相火有电气,像铁能导电 ),胸膈烦热、头晕就没了,五;能降胃通便、引火下行,性质不寒凉,不伤气分,因为铁氧化合能补血(铁氧化合同于铁锈,能补血里的铁 ),六。所以我治胃气逆、不降的证,重用赭石。
丙寅年春季,我从沧州搬到天津,有个南门 外的郭智庵,快三十岁,看病说,心里老闷,食物停在胃下不去,偶尔呕吐,大便不通,好多年了,吃顺气药、通利药,病越来越重,人也越来越瘦。诊脉,快但规律,六部脉都弱。告诉他:“这是胃气不降的证,好治,重用赭石很快见效。” 开方子:生赭石一两,生鸡内金、炒山药各六钱,全当归三钱,牛蒡子、厚朴、柴胡各一钱。嘱咐:“煎了每天喝一剂,首到大便每天一次,再来换方。”
过几天,他朋友田纶阁来看病,我诊脉,也是胃气不降。田纶阁问:“胃气不降的脉,该是长而有力,现在这脉六部都弱,重按更弱,为啥?” 回答:“问得好,这问题值得研究。胃气不降的脉,初得的时候,大多弦长有力,因为病因多是冲气上冲,还兼肝气上冲。冲气上冲,脉长有力;肝气上冲,脉弦有力;肝冲一起,胃腑受迫,气不能下行,只能上逆,时间长了,习惯成自然,没别的气冲,也往上逆,不能下行。胃在中焦,是人体气化中枢,胃久失功能,人体气化必 郁;也因为胃久失功能,人体气化必 虚,所以脉象又郁又虚。为了散郁,重用赭石引胃气下行,辅助厚朴通阳(叶天士说厚朴多用则破气,少用则通阳 ),鸡内金化积,牛蒡子升气。为了补虚,重用山药,生熟各半,能健脾、滋胃(脾湿胜,用炒山药健脾;胃液少,用生山药滋胃 ),然后能受开郁的药,不受伤。用当归,能生血、润便、补虚,还能开郁(重用镇降的药,气有化左气升、右宜降,得用柴胡宣通,恢复气化正常 )。” 田纶阁听了,觉得有道理。后来他连吃八剂药,大便每天一次,闷减轻,能吃了。就把赭石改成六钱,柴胡改成五分,加白术,脉也正常了。隔几天,他高兴地说,病好全了,佩服诊断准确、方子精妙,还说自己医学有进步。
答刘希文问肝与脾之关系及肝病善作疼之理
肝和脾,是相互协助的脏腑。很多人说肝木过旺会克脾土,让人不能消化,却不知道肝木太弱,不能疏通脾土,也没法消化。肝连着气海,有相火在里面。连着气海,能帮元气气化,脾胃健康靠它协助;是相火的来源,能帮脾胃消化,比别的脏腑更密切,所以说肝和脾是相互协助的脏腑。有时候调节不当,打乱它条达的本性,容易变成横逆,最先伤到脾胃。之前得助力的,到这时候反受伤害,横逆的气还能排挤别的脏腑,让它们失去平衡,所以老疼。
想抑制肝气横逆,得平肝;平肝力量不够,得伐肝。用的药像三棱、莪术、青皮、延胡、鳖甲,太乱,没考虑到肝是气化源头,像植物刚发芽,平伐会伤害它。除了平肝伐肝,还有啥办法?调理本脏,让它恢复正常,用药物引导归于平和。以前因为这病治不好,写了治法,登在各处医学杂志。最近拟了肝脾双理丸,治肝脾不和、饮食不化、闷胀疼、呃逆、嗳气、呕吐、腹泻、痢疾,或者女子月经不调、行经腹疼,吃了都有效。
肝脾双理丸
甘草细末 九两 生杭芍细末 二两 广条桂去粗皮,细末 两半 川紫朴细末 两半 薄荷冰细末 三钱 冰片细末 二钱 朱砂细末 三两
上药七味,把朱砂一两和前六味混合,水泛成丸,梧桐子大,晾干(别晒 ),用剩下二两朱砂做外衣,别浪费,包衣时用糯米浓汁代替水,让药丸坚实光滑、不漏气。用量:平时调养,每次二十到三十粒;紧急时,每次一百到一百二十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