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那你的大乘佛法算什么?

2025-08-24 2821字 7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封秋突然感觉头脑一阵清明,仿佛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引导着他。他眼神陡然锐利起来,对准提提出来的话题展开了猛烈反驳。

封秋提高音量,大声说道:“你说佛法教化人心,可世间诸多恶人,即便听闻佛法,依旧作恶多端,可见佛法不过是空谈,并无实际效用。”

准提心中着实有些奇怪,此前封秋表现得不学无术,可此刻却言辞犀利,思路清晰。

准提目光沉稳,他并未多想,当下便集中精神回应道:“佛法虽能教化,但人有自主意志,并非所有人都愿意遵循。作恶之人是因其被贪嗔痴蒙蔽太深,不愿接受佛法指引,并非佛法无用。正如阳光普照大地,而盲人却看不见光,不能因此否定阳光的存在。”

封秋眉头紧皱,略作思索后又道:“你们宣扬修行能去除烦恼,可修行之人同样有诸多烦恼,甚至为了争夺佛法正统,门派之间纷争不断,这又作何解释?”

准提神色不变,缓缓说道:“修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途中有人被世俗杂念侵扰,偏离正道,这实属正常。但真正的修行者,能在纷争中坚守本心,不为外物所动。门派间的纷争,不过是少数人的行为,不能代表整个修行群体,更不能否定修行的意义。”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越说越上头,周围的气氛也愈发紧张。封秋面红耳赤,额头青筋暴起,仿佛要将心中所有的疑问与不满都倾泄而出。准提则气定神闲,神色平和,每一句话都条理清晰,不紧不慢地回应着封秋的质疑。

周围众人都被这场激烈的争论吸引,时而为封秋的犀利言辞惊叹,时而又被准提的精妙辩驳所折服。朱标在一旁静静地听着,眼中闪过一丝思索,他对佛法的理解也在这场争论中不断深化。

封秋说道:”坏人杀好人只要一刻,感化好人却要漫长的时间。那所谓的感化坏人,不还是白白浪费好人的生命吗?“

准提微微摇头,目光中透着慈悲与智慧,缓缓说道:“封秋施主,你所言虽看似有理,但其中却有偏颇。坏人作恶于一瞬,这的确令人痛心疾首。然而,感化坏人并非是在浪费好人的生命,反而是在拯救更多生命。一个被感化的坏人,从此不再作恶,他所避免的恶行,或许能拯救无数好人于未来。”

准提顿了顿,接着说道:“再者,感化坏人的过程,对于好人而言,也是一种修行与成长。好人以自身的善良与宽容去影响坏人,这份善念的传递,本身就有着非凡的意义。哪怕最终未能感化成功,好人的行为也会在周围人心中种下善的种子,影响更多的人。就如同在黑暗中点亮一盏明灯,哪怕无法驱散所有黑暗,但它的光芒依然能为人们带来希望与方向。”

封秋听了,心中虽有不甘,但又觉得准提的话似乎也有几分道理。他咬了咬牙,继续说道:“话虽如此,但在这漫长的感化过程中,不知道又有多少好人会因坏人的恶行而受苦。难道就没有更首接的办法,让坏人立刻停止作恶吗?”

准提双手合十,说道:“世间并非没有首接的办法,法律便是约束恶行的有力手段。然而,法律只能制裁坏人的行为,却难以真正改变其内心。而佛法的感化,是从根本上引导坏人弃恶从善,是一种更为深远的救赎。两者并行不悖,法律治标,佛法治本,如此才能构建一个真正和谐美好的世间。”

周围百姓听着二人的激烈辩论,纷纷交头接耳,有的对封秋的观点点头称是,觉得坏人就该严惩,感化太过漫长;有的则认为准提所言极是,佛法感化坏人,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一时间,人群中议论声此起彼伏。

朱标在一旁听得入神,心中对佛法与世俗治理的关系有了更深的思考。

“法律?”

这个词如同一个开关,瞬间触发了封秋的话匣子。他嘴角微微上扬,带着一丝狡黠,暗戳戳地开口道:“你这小乘教法,不过只能浑俗和光,根本度不得亡者超升。而我知晓有大乘佛法三藏,其威力巨大,能让亡者升天,能助难人脱苦,能让人修得无量寿身,更能使人达到无来无去的境界。可和尚啊,你那大乘佛法传入东土己有七百多年了,为何这世间依旧未能被渡化呢?”

封秋这番话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在人群中激起千层浪。全场一片哗然,除了朱棣、李传卫,以及接引、准提等人之外,其余众人皆是一脸茫然地看向封秋,他们的眼神中满是困惑,压根不明白封秋在说些什么。大家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现场的气氛变得有些紧张起来。

李传卫见状,立刻反应过来,他迅速将手中的宝剑出鞘,剑身闪烁着寒光,摆出一副严阵以待的架势,摆明了是要护着封秋。他警惕地看着接引和准提,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坚定,仿佛在告诉对方,若有任何异动,他定不会手下留情。

面对封秋的挑衅,接引和准提不愧是三界六道中出了名的 “老六” 组合。他们的脸色丝毫未变,依旧保持着平静,仿佛封秋的话只是耳边的一阵微风,丝毫不能影响到他们。接引双手合十,神情自若地说道:“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 那语气平淡而沉稳,仿佛对封秋的质疑毫不在意。

“你不懂,我懂。” 封秋冷哼一声,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得意。他大踏步走到桌子前,双手用力一撑,便稳稳地站到了桌子上。他环顾西周,目光扫过每一个人的脸庞,然后开始自顾自地讲述起《西游记》中唐太宗从地府归来,唐玄奘奉旨举办水陆大会的那段精彩故事。

他绘声绘色地说道:“话说那太宗听闻菩萨所言,心中大喜,便开口询问那袈裟价值几何。只见菩萨与木叉侍立阶下,神态从容,更不行礼。面对太宗关于袈裟价格的询问,菩萨不紧不慢地答道:‘袈裟五千两,锡杖二千两。’太宗心中疑惑,又问道:‘那袈裟有何好处,竟值如此多的银两?’菩萨微微一笑,娓娓道来:‘这袈裟,龙披一缕,可免大鹏吞噬之灾;鹤挂一丝,能得超凡入圣之妙。但坐处,有万神朝礼;凡举动,有七佛随身。这袈裟乃是冰蚕造练抽丝,经巧匠翻腾为线,由仙娥织就,神女机成……’”

封秋讲到此处,突然一拍大腿,提高了音量,说道:“诸位,佛教讲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既然成佛只需放下屠刀这般简单,那为何赠有缘人锡杖和袈裟还要七千两啊?这岂不是摆明了佛教看不起穷人吗?” 他的声音回荡在空气中,充满了质疑和挑衅。

就在封秋慷慨激昂地说着的时候,他忽然感觉周围的天色好像有些暗下来了。原本明亮的天空仿佛被一层薄纱遮住,光线变得昏暗起来。同时,他身上好像被什么东西重重地压了一下,那股压力让他的身体微微一沉,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不过,这种被压住的感觉仅仅持续了一瞬,片刻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封秋心中一惊,他怒视了一眼脸色铁青的准提,大声喝道:“呔,那和尚,是不是你陷害小爷我?”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怀疑和愤怒,仿佛己经认定是准提在暗中搞鬼。

“怎么会呢?” 准提努力压住自己心中的怒火,脸上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回答道。他的声音虽然平静,但眼神中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恼怒。现场的气氛变得更加紧张起来,一场激烈的冲突似乎一触即发。

与此同时,躲在角落里的小姑娘脸上开始浮现出笑容:“我就说嘛,这种方式一定可以推进世界融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