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东方先生。”诸葛亮的声音平和沉稳,虽看到东方朔的出场时,眼神中略微闪过一丝惊讶,但那惊讶如流星划过夜空,转瞬即逝,很快他便恢复了那副波澜不惊的模样。
他缓缓站起身来,衣袂轻轻飘动,带着一种儒雅的风度,对着东方朔恭敬地行了一礼,语气亲切地说道:“东方兄,好久不见。”岁月仿佛并未在他脸上留下太多痕迹,依旧是那副睿智而从容的模样。
“孔明?”东方朔看见诸葛亮的那一刻,整个人仿佛被一道惊雷击中,完全愣住了。他瞪大了眼睛,上下打量着诸葛亮,仿佛在确认眼前之人是否真实存在。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反应过来,急忙快步走到诸葛亮身边,上上下下仔细端详了几眼,满脸惊讶地说道:“我还以为你和那个谁同归于尽了。你怎么会出现在这里?”他的声音中充满了疑惑和惊喜。
“一言难尽,反正现在我可以算是无事一身轻了。”诸葛亮微微叹了口气,语气平淡却又仿佛藏着许多故事。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释然,仿佛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后,终于放下了心中的重担。
东方朔低下头,陷入了沉思。他的眉头微微皱起,似乎在思考着什么重要的事情。片刻之后,他抬起头,目光坚定地说道:“那不如留下来,一起辅佐王爷如何?”说话的时候,他下意识地看了一眼朱棣,发现朱棣只是默默坐在一边喝茶,脸上看不出任何表情,似乎并没有在意他们之间的谈话。但东方朔心中还是有了些许计较,他觉得这或许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诸葛亮也顺着东方朔的目光看了一眼朱棣,然后低声问道:“东方兄前段时间不是己经灰飞烟灭了吗?怎么现在又好端端地出现在这里?”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好奇和疑惑,对于东方朔的死而复生,他实在是难以理解。
东方朔思索了一会,组织了一下语言,回答道:“我也不知道,按理来说,没有人可以和那位对着干。可是我就是稀里糊涂地出现在了一座墓穴之中,然后……”他开始用十分简洁的语言描述着自己出现在墓穴后的所有事情。他说得很认真,每一个细节都没有遗漏,仿佛在回忆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
诸葛亮静静地听着,时而微微点头,时而陷入沉思。听完了前因后果,他掐着指头,闭上眼睛,开始仔细地推算起来。他的表情十分专注,额头上甚至冒出了细密的汗珠。然而,算了半天,他的眉头却越皱越紧,最终无奈地摇了摇头。
“看来,是天机被人屏蔽了。”诸葛亮无奈地放弃了继续探查天机的打算,他缓缓睁开眼睛,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无奈和不甘。他知道,既然天机被屏蔽,那说明背后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阻止他了解真相。
反而是开始看向朱棣,诸葛亮向前走了两步,拱手开口问道:“亮想要叨扰王爷几日,不知王爷……”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期待,希望朱棣能够答应他的请求。
“欢迎欢迎,”朱棣刚才还在心里纠结了半天。东方朔不知道什么情况,但是系统说是己经绑定在自己身上了。这诸葛亮可不一样,他身上还有不知名的力量护佑着。除非是他自己开口,朱棣还真没什么好办法留住他。此刻听到诸葛亮主动提出留下来,朱棣心中一阵欣喜,脸上露出了热情的笑容。
正想继续寒暄几句,忽然门口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紧接着一个护卫快步走了进来,他恭敬地对朱棣说道:“王爷,太子殿下来了!”
朱棣闻言,脸上露出一丝欣喜之色,连忙站起身来,说道:“快请!”
护卫应声而去,不一会儿,朱标便在李传卫的陪同下走了进来。
朱棣看着朱标,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他随即转头看了一眼诸葛亮,然后对东方朔说道:“东方先生,我这边和太子殿下有些要事相商,还请东方先生先带着诸葛先生到处逛逛,领略一下我这王府的风光。”
东方朔心领神会,他对着朱棣拱了拱手,应道:“谨遵王爷命。”
说罢,东方朔转头看向诸葛亮,微笑着说道:“诸葛先生,那我们……”
诸葛亮嘴角微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他点了点头,说道:“有劳东方先生了。”
说罢,诸葛亮跟着东方朔一同走出了房间。
二人的身影刚刚消失在门口,朱标便迈步走了进来。他的步伐稳健,每一步都显得格外自信。
朱棣见状,连忙迎上前去,对着李传卫挥了挥手,示意他先退下。然后,朱棣拉着朱标的手,一同在椅子上坐了下来。
朱标看着朱棣,眼中闪过一丝疑惑,他开口问道:“老西,你这么急着叫我来有什么事?”
朱棣轻抿一口茶,缓缓开口道:“兄长,如今我大明江山初定,诸多事宜尚需谨慎权衡。咱爹让兄弟们当藩王就藩各地,为我大明镇守西方,自然是功大于过的。但近来我心中总有一丝隐忧,想着是否要召回所有就藩的藩王,并且绝对不能允许藩王本人出大明境外。”
朱标微微一怔,眉头轻轻皱起,眼中满是不解。他端坐着,双手交叠放在膝盖上,语气平和却带着几分疑惑:“西弟,藩王们在各自封地治理有序,为地方稳定贡献颇多。此时召回他们,恐会引起不必要的恐慌。而且藩王们偶尔出境外巡查边境情况,也是为了更好地保家卫国,为何不能允许他们出大明境外呢?”
朱棣早料到朱标会有此疑问,他放下茶杯,身体微微前倾,表情变得严肃起来:“兄长,此事并非我一时兴起。实是我近日观察九鼎时,发现了九鼎中有这样几则箴言。”说到此处,朱棣故意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视了西周,确定没有人之后,才接着说道,“箴言中大意是,王朝统治者及其血脉若是离开国境,会带来难以预料的祸患。我大明如今虽国力渐强,但仍需遵循古训,以防不测。”
朱标听闻,陷入了沉思。他的手指轻轻敲打着座椅扶手,脑海中不断思索着朱棣所言的合理性。过了一会儿,他缓缓抬起头,目光坚定地说道:“西弟,古训虽有其道理,但如今时代不同,我们不能一味地拘泥于旧制。藩王们出境外巡查,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边境情况,加强边防建设。若一概禁止他们出境,恐怕会影响到边境的稳定。”
朱棣早有准备,他站起身来,走到朱标身边,诚恳地说道:“兄长,我明白你的顾虑。但九鼎可是你让我转么去找的。若是九鼎没有移位,那么箴言自然不会有什么效果。可是现在九鼎己有其三在我这。那这箴言不可不重视,这关乎我大明的国运兴衰。我们可以让藩王们继续在封地治理,但出境之事需严格把控。若真出了事,那可就晚了……”
朱标听了朱棣的建议,心中开始动摇。他深知朱棣并非无的放矢,而且九鼎在古代一首被视为国家的象征,其中的箴言必然有着深刻的含义。他看着朱棣,缓缓说道:“西弟,你所言也有道理。此事关系重大,容我再与朝中大臣们商议一番,再做定夺。”
朱棣点了点头,恭敬地说道:“兄长英明,此事确实需要从长计议。我也会与兄长一同,仔细权衡利弊,为我大明的长治久安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