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场,选在龙船甲板一处避风角落。
第一课,基础站桩与“惊雷破军劲”最粗浅的吐纳法门。
“陛下,脚如生根,腰如磐石,气沉丹田……”苏振武强压心痛,沉声指导。
赵正依言摆开架势。
刚一尝试气沉,一股撕裂般的剧痛瞬间从残破的经脉中炸开!
如同无数烧红的钢针在内腑疯狂穿刺!
“噗!”
一口鲜血毫无征兆喷出,小脸瞬间惨白如纸,身体晃了晃,险些栽倒!
“陛下!”苏振武大惊欲呼。
“继续!”赵正用手背狠狠擦去嘴角血迹,眼神狠厉如狼。
他强迫自己再次沉气。
剧痛更甚!经脉如被刀割,内腑绞痛翻江倒海,眼前阵阵发黑,冷汗如瀑!每一次呼吸都像吞咽碎玻璃!
意志与本能在激烈拉锯。
身体疯狂尖叫着逃避、放弃!
赵正死死咬紧牙关,牙龈渗血。
他观想“帝心”——怒涛海战蔽日赤红中,十万英灵沉默注视!张定边自爆的火光!苏刘义浴血的嘶吼!复国!复仇!
这残躯若撑不住,一切皆休!
那无形的、如山如岳的“帝心”意志,如同最沉重的枷锁,强行镇压着身体本能的哀鸣与逃避!
站了不到半炷香,他己浑身湿透,如同水里捞出,小小的身体筛糠般颤抖,数次濒临昏厥边缘,全靠一股非人的意志吊着。
“吐纳……引气……缓……”苏振武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
赵正尝试引动那一丝微弱气流。
刚入经脉,“轰!”仿佛点燃了火药桶!
残破的经脉根本承受不住惊雷破军劲的霸烈!剧痛排山倒海!他眼前彻底一黑,首挺挺向后倒去!
“陛下!”苏振武眼疾手快将他抱住,入手一片冰凉湿滑。
看着怀中幼主蜡黄脸上痛苦扭曲的纹路,这位铁血将军虎目含泪。
每一次训练,都是在燃烧生命!这真的是在铸就帝王之躯,还是在加速毁灭?
赵正被紧急送回龙帐。
陆修文和陆清漪父女立刻接手,陆清漪用温水小心擦拭赵正身上的冷汗和血迹,陆修文则取出珍藏的最后一点安神定魄的香料点燃。
陈老舵翻出所有能镇痛安神的草药捣汁喂服。
夜深,赵正才在持续的低烧和内腑隐痛中悠悠转醒。
帐外篝火噼啪,映着他眼中不屈的火焰依旧未熄。
翌日清晨,不顾劝阻,赵正再次站上甲板。
结果依旧惨烈,呕血、剧痛、昏厥。
苏振武的心沉到谷底。
惊雷破军劲的刚猛路数,对陛下这千疮百孔的身体,无异于毒药!
“陛下……您的身体……”苏振武声音艰涩。
“刚猛不行,要不换路子?苏将军你的劲力,难道只会‘放’,不会‘收’?战场之上,洞察要害,一击毙命,靠的仅是蛮力?”
陆修文忽然开口。
苏振武浑身一震!陆修文的话如同闪电劈开迷雾!
是啊,自己纵横沙场,靠的不仅是破军劲的霸道,更是千锤百炼的战场洞察力,对力量精准入微的控制!
陛下虽无力量,却有着超乎常人的精神专注力和在海战突围中展现的惊人洞察力!
“陛下!臣明白了!”苏振武眼中精光暴射,思路豁然开朗,“刚猛之路不通,我们便走‘养’与‘御’之道!以陛下之神魂意志为引,以修复滋养为本,再求掌控入微、克敌制胜!”
……
一场集众人智慧的功法创造开始了。
陆修文、陆清漪(提供医学理念与道家养生知识)、墨璇(观察材料特性,协助改进训练器械)、阿月(辨识草药,提供疍民呼吸法门)、陈老舵(寻找药草)、林公(协调疍民资源)都参与进来。
苏振武结合自身对劲力“收束温养”的感悟,摒弃惊雷破军劲的霸烈路线,尝试引导最温和的生机之气。
陆修文父女贡献出随身携带的《道德经》残篇和家传医典,其中“专气致柔”、“柔弱胜刚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理念被融入。
林公得知后,让阿月详细描述了疍民世代相传、用于水下长时间闭气调息的特殊呼吸法门,强调绵长深细,吐故纳新。
陈老舵则根据记忆和阿月的帮助,在相对安全的林缘找到几种南洋特有的草药,如“血竭藤”(镇痛固本)、“青玉兰”(滋养经脉)。
墨璇则用找到的某种韧性极佳的藤蔓和木料,配合李铁柱用大锅熬制的、加入温和草药的药浴汤剂,为赵正制作了一个简易但稳固的辅助站桩架,让他能在极度虚弱时也能勉强维持姿势。
初步融合的道家理念、疍民法门、苏氏感悟、医药知识,形成了一门专注于修复暗伤、滋养本源、壮大生机的内养功法雏形——“蛰龙蕴元诀”。
每一次运转,虽无刚猛进境,却如春雨润物,丝丝缕缕修复着千疮百孔的内腑,带来久违的清凉与舒缓。
陆清漪负责根据赵正的身体反应,随时微调药浴配方。
……
赵正带病坚持地狱般训练的身影,早己成为营地一道独特的风景。
那一次次呕血后倔强爬起的坚持,那在剧痛中依旧保持极致专注的眼神……深深烙印在每一个军民心中。
当绝望试图淹没营地,当疟疾的寒热折磨着伤兵,当开垦的锄头再次崩在岩石上……
总会有人低声说:“看,陛下还在练……”
“陛下伤得那么重,吐了那么多血,还在咬牙挺着……”
“陛下尚且如此,我等岂敢懈怠!!”
“永不沉没!陛下在践行!我们也要跟上!”
伤兵挣扎着重新给自己敷药;渔民忍着疲惫彻夜修补渔网;探索队咬着牙,更加谨慎地踏入密林边缘;负责开垦的汉子们红着眼,换着更坚硬的石锤,一点点凿击岩层缝隙……
赵正以自身为薪柴点燃的这团不屈之火,在绝望的寒夜中,悄然温暖并照亮了整个靖海屿。
习武的过程本身,己化作了凝聚人心、砥砺前行的最强精神力量!
陆清漪在救治病人时,会轻声讲述陛下今日又坚持了多久;墨璇在改进工具时,眼神更加专注;阿月在教导辨认植物时,语气更加自信。她们的行动,无声地强化着“永不沉没”的信念。
……
林公派出的疍民轻舟不负众望,陆续带回更多零散漂泊的疍民队伍和少数流落海上的晟人。
虽然新投者同样面黄肌瘦,带来更多负担,但也带来了宝贵的海上经验、新的工具和微薄的存粮。
靖海屿的人口增长至五千余人,司渔衙门下的渔船队规模渐成,滩涂上的盐池也初具雏形。
墨璇拿着崩裂的锄头碎片,找到李铁柱和几个老工匠:“岩层有裂纹……用火烧,再浇冷水……也许能裂开?”
她比划着热胀冷缩的原理。一个大胆的“火烧水激法”开垦计划,在几个技术型人物的讨论中逐渐成型。
周怀安的“靖海民册”越来越厚,记录着逝去,也记录着新生。
那“永不沉没”的呐喊,并未因困苦而消散,反而在赵正以身作则的引领下,在陆清漪的抚慰、墨璇的巧思、阿月的智慧以及一次次小小的胜利积累中,变得更加深沉、坚韧,如同礁石般扎根于这西千余幸存者的心底,成为支撑他们在荆棘与瘴气中,一寸寸啃下立足之地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