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仪器测得了年代,测不出人心

2025-08-20 2248字 5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张永盛百思不得其解,拿起手机犹豫再三最终还是拨通了师傅的电话。一阵轻快的彩铃过后,电话另一端传来了师傅和蔼而又熟悉的声音。

"师父,今天我看了《丧乱帖》,总觉得有问题。"张永盛压低声音,"纸墨都对,但'奈'字的飞白处理得太过刻意,少了您手札中描述的王羲之那种'屋漏痕'的自然韵味。"

"哦?"杨掌柜的声音突然严肃起来,"你注意到'丧'字捺笔的收锋了吗?"

"像是刻意模仿'金刀劈木'的力道,但少了那种浑然天成的气势。"张永盛一边说一边用肩膀夹着电话,手里摆弄着那些从艺宝阁取回的材料。

"好小子,眼力见长啊。"杨掌柜啜了口茶,"不过王字最难仿的就是那股气韵。如果有机会你在认真看看。另外,纸张这一块我觉得你也要在仔细的查看一下。唐朝时常用的抄纸技术比较特殊,这点东瀛人造不来!"

挂了电话,张永盛翻开笔记本,对照着字帖照片和《淳化阁帖》上的王字,在几个关键笔画旁画上问号。师父的话让他茅塞顿开,决定明天一定要认真的比对一番。

第二天上午九点整,观摩会在特展厅准时开始。窗外飘着细雪,展厅内却温暖如春。西名安保人员如临大敌般守在展柜西周,其中一位戴着白手套的安保人员每隔五分钟就要检查一次温湿度计的读数。

张永盛特意提前半小时到场,站在角落里观察着陆续入场的专家们。刘明远今天换了一身深蓝色三件套西装,胸前别着故宫博物院的金质徽章,正和几位老专家高谈阔论。松本则带着两名助手,正在调试一台价值不菲的便携式纤维分析仪。

当众人开始排队观摩时,张永盛悄悄退到最后。他趁着没人注意,从内袋掏出一个牛皮纸信封,里面装着他昨晚精心准备的唐代纸张样本。

"各位请看,"松本用戴着白手套的手指轻点展柜玻璃,"这件《丧乱帖》的纸张保存状况极佳,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就在这时,张永盛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动作。他突然上前一步,将手中的纸片轻轻贴在展柜玻璃上,与展品进行比对。这个突如其来的举动让安保人员瞬间绷紧了神经,其中一人甚至下意识地将手按在了警棍上。

"哈哈哈!"刘明远的笑声尖锐刺耳,他夸张地指着张永盛,"你们快看这小子在干什么!二十一世纪了还在用这种土办法!"他的笑声在展厅里回荡,引得其他专家纷纷侧目。

松本先是一愣,随即也忍俊不禁:"张先生,"他推了推金丝眼镜,语气中带着居高临下的宽容,"我们有专业的纤维分析仪,分辨率达到纳米级,可以精确到每平方毫米的纤维数量……"说着,他示意助手打开那台闪着冷光的精密仪器。

张永盛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他低着头快速收起纸片,像个做错事的学生。但在旁人看不到的角度,他的眼睛却死死盯着比对结果——这纸的帘纹间距比唐代标准宽了半分,而且经纬线的编织方式呈现出明显的斜纹交错,这更像是东瀛和纸特有的"流浆抄纸法"工艺,而非唐代的"抄纸"技法。

张永盛装作尴尬的模样,用手挠了挠头,迎着众人看笑话一般的眼神,“不好啥意思!一时技痒!请各位多担待。”

一旁的刘局长见状立刻上前,拉着张永盛极其严肃的说道:“张先生,这边有外宾,你这样的做法有辱外交礼仪。如果再有这样的举动,我只能请你离开了!”

刘明远冷冷的瞥了一眼张永盛,不屑的说道:“切,关系户就是关系户,到了关键时刻就掉链子。”

张永盛并不理睬这些人的目光,收起唐纸残片,快步走出展厅,找了个僻静的角落,拨通了杨掌柜的电话。电话响了很久才被接起,听筒里传来茶壶咕嘟咕嘟的声响。

"师父,我确认了,"张永盛压低声音,语速却很快,"纸张帘纹0.28毫米,比唐代标准的0.23毫米宽了不少。而且经纬线是斜纹交错,典型的东瀛国'流浆抄纸法'工艺。"

电话那头传来杨掌柜慢条斯理的啜茶声:"嗯……唐代用的是竖帘,纹路应该更密更首。你注意到纸色没有?"

"偏青白,不像唐代硬黄纸那种暖色调。"张永盛用肩膀夹着电话,快速翻着笔记本,"而且我比对过了,《淳化阁帖》里王字的'屋漏痕'笔法,展品上完全没有。"

"好小子!"杨掌柜突然提高音量,张永盛听到茶盏重重放下的声音,"这就对了!东瀛人学王字,总带着空海流派的习气,就像穿和服打太极,形似神不似。"

张永盛听到电话那头传来翻书的沙沙声:"师父,那一会他们对这件仿品进行宣讲的时候我就揭穿他们。"

"别急,"杨掌柜打断他,"你记着,第一,要抓住他们明治时期才开始系统研究唐代造纸这个软肋;第二……"他突然压低声音,"我查到松本的老师是山本竟成,那老家伙专攻的是东瀛平安时代书法。"

张永盛眼前一亮:"所以松本很可能……"

"对!他根本不懂真正的唐摹精髓!"杨掌柜的声音透着兴奋,"下午你重点攻击'丧'字和'奈'字的笔法,特别是起笔和收锋的角度。记得带上我那本《唐摹本鉴别要诀》,第78页有详细图解。"

"我早上己经带在身上了。"张永盛快速记着笔记,"还有,我早上的时候我让陈晨托人查到东京国立博物馆1946年的档案有缺失……"

"好!这个更要命!"杨掌柜激动得咳嗽起来,"你就问他们,为什么战后突然多出来这么多'唐代瑰宝'?问他们要战前的研究记录!

挂断电话前,杨掌柜又叮嘱道:"记住,要沉住气。等他们搬出那些高科技检测报告时,你就说……"他故意拖长声调,"'仪器测得了年代,测不出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