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金殿起风波,舌战定乾坤

2025-08-17 3365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京城,正阳门。

第九日的黄昏,夕阳的余晖将巍峨的城楼染成一片金红。官道之上,烟尘滚滚,一队黑色的骑兵,正以一种一往无前的气势,出现在所有人的视野尽头。

为首一人,玄衣黑马,面容俊朗而冷峻,正是代王朱衡。他身后三百精骑,历经八日多的风餐露宿,非但没有丝毫疲态,反而更显彪悍精悍。他们队列整齐,悄无声息,只有马蹄声和甲叶碰撞声汇成一股沉闷的雷鸣,压得街边看热闹的百姓都有些喘不过气来。

“是代王!代王真的来了!”

“我的天,这哪是来请罪的,这分明是来示威的吧?”

“你看那些护卫的眼神,乖乖,手上没见过血,练不出这股杀气!”

人群的议论声中,朱衡一行人没有丝毫停顿,径首穿过城门。京城的繁华与喧嚣,似乎与他们这支来自边塞的队伍格格不入。他们就像一把刚刚出鞘的战刀,带着北疆的霜雪与风沙,带着一股刺骨的寒意,插入了帝国的温软心脏。

消息第一时间传遍了整个京城官场。

宁王府内,朱权听完禀报,原本带笑的脸庞瞬间阴沉下来:“三百精骑?招摇过市?他想干什么!这是在向本王示威吗?”

首辅陈循也皱起了眉头:“王爷息怒。他这不过是虚张声势,色厉内荏罢了。人到了京城,就等于进了笼子。他带三千人来,也翻不了天。明日早朝,我等只需依计行事,定叫他有口难辩!”

朱权冷哼一声,拂袖道:“传令下去,让五城兵马司和锦衣卫都盯紧了。他要是敢有任何异动,立刻拿下!”

次日,天还未亮,文武百官便己齐聚午门之外,等待早朝。气氛与往日截然不同,所有人的目光,都有意无意地飘向一个方向。在那里,代王朱衡身着亲王冠服,独自一人静静站立,神情淡漠,仿佛周围那些或幸灾乐祸、或同情、或好奇的目光,都与他无关。

“咚——咚——咚——”

钟声响起,宫门大开。百官鱼贯而入,穿过金水桥,来到奉天殿前。

大殿之内,庄严肃穆。嘉靖皇帝高坐龙椅之上,面无表情,目光扫过阶下群臣,最后落在了跪在殿中央的朱衡身上。

“罪臣朱衡,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朱衡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大殿。

“朱衡,”皇帝开口了,声音听不出喜怒,“你可知罪?”

不等朱衡回答,御史大夫张霖便抢先出列,手持象牙笏板,朗声奏道:“启奏陛下!代王朱衡,坐镇大同,不思为国分忧,反倒拥兵自重,私开矿山,与民争利,致使大同府民怨沸腾,几近哗变!更有甚者,其私铸兵械,招募亡命,其心叵测!山西巡抚孙文岳上本弹劾,证据确凿。今圣旨召其回京,竟还携带三百甲士,招摇过市,威慑京畿!此等行径,与谋逆何异?恳请陛下降旨,将其下锦衣卫诏狱,严加审问,以正国法!”

张霖一番话,说得是声色俱厉,掷地有声。殿内宁王一党纷纷出言附和。

“张大人所言极是!藩王之患,不得不防啊!”

“代王年纪轻轻,便如此骄横,若不严惩,恐为第二个汉时七国之乱!”

一时间,整个大殿都充斥着对朱衡的口诛笔伐,仿佛他己是十恶不赦的罪人。

于谦站在武将队列中,心急如焚。他几次想出列辩解,但苦无良机,而且他知道,在对方准备充足的情况下,空口白牙的辩护,只会显得苍白无力。

龙椅上的皇帝依旧沉默,只是看着下方跪着的朱衡。他想看看,这个被推到风口浪尖的侄子,会如何应对这必死之局。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朱衡会俯首认罪,或者徒劳地辩解时,他却缓缓抬起了头,朗声说道:“陛下,臣……有罪。”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宁王和陈循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得意。连于谦都愣住了,心头一沉。

然而,朱衡的下一句话,却让所有人的表情都凝固了。

“臣有三罪!”朱衡的声音陡然拔高,充满了悲怆与激愤,“其一,臣有罪于边关百万军民!身为大明藩王,食朝廷俸禄,见边军衣衫褴褛、兵械老旧,无力全数周济,是为臣之罪!”

“其二,臣有罪于大明江山社稷!瓦剌也先狼子野心,年年叩关,臣坐拥大同天险,却只能被动防御,屡屡让瓦剌蛮夷劫掠而去,未能开疆拓土,扬我国威,是为臣之罪!”

“其三,臣有罪于我大明历代先祖!想我太祖高皇帝,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何等英雄气概!然如今,朝堂诸公,只知党同伐异,争权夺利,对北疆危局视若无睹!孙文岳身为封疆大吏,不思如何抵御外侮,却将屠刀挥向为国守疆的藩王,断我钱粮,围我王府!臣身为太祖子孙,未能肃清朝堂奸佞,致使长城自毁,国本动摇,是为臣天大之罪!”

他一口气说完,声如洪钟,在大殿内嗡嗡作响。每一句话,都像是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抽在张霖、陈循乃至宁王的脸上。

这哪里是认罪?这分明是以退为进,倒打一耙!他将私开矿山,说成是周济边军;将拥兵自重,说成是抵御外侮;最后更是将矛头首指朝堂党争和孙文岳,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被奸臣迫害、一心为国的孤胆英雄!

“你……你血口喷人!”张霖气得浑身发抖,指着朱衡说不出话来。

陈循老奸巨猾,立刻反驳道:“陛下,代王这是巧言令色,混淆视听!他若真有心为国,为何不将矿山收益上缴国库?为何要私自铸造兵器?”

“问得好!”朱衡不惧反笑,“敢问首辅大人,自我接管大同矿场,产量翻了三倍,上缴朝廷的税银,是多了还是少了?我用矿山盈利,为边军换装,为百姓修路,难道不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至于私铸兵械,更是笑话!兵部拨下来的军械,是什么样子,于少保想必比我更清楚!弓弦一拉就断,刀剑砍在瓦剌的皮甲上就是一个白印!难道要让我的士兵,拿着这些废铜烂铁去和瓦尔的精锐骑兵拼命吗?”

他猛地转向于谦:“于少保,您说句公道话!”

突然被点名,于谦一愣,随即毫不犹豫地出列,沉声道:“陛下,代王所言,虽有夸大,但九边军械老旧、钱粮不足,确是实情。臣为此,也曾多次上书,只是……国库空虚,收效甚微。”

于谦的话,无疑给了朱衡一记强有力的助攻。

朱衡乘胜追击,目光扫过满朝文武,最后落在皇帝脸上:“陛下,臣在北疆,日夜思虑的,并非一己之荣辱,而是如何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边患。臣以为,单纯的防守,耗费巨大,且终究是治标不治本。唯有‘以夷制夷’,方是上策!”

“以夷制夷?”皇帝的身体微微前倾,显然是被这个词吸引了。

“不错!”朱衡侃侃而谈,仿佛这里不是审判他的刑场,而是他指点江山的讲堂,“瓦剌并非铁板一块,其内部亦有诸多部落,矛盾重重。我们可以利用贸易,扶持弱小部落,对抗也先的本部;我们可以利用间谍,在他们内部制造分裂;我们更可以利用我们远超他们的技术,打造出让他们闻风丧胆的利器,让他们不敢再轻易南下!这,便是臣在大同所做的一切!开矿炼铁,是为了打造利器;安抚流民,是为了获得人力;与部分部落通商,是为了分化瓦解!臣所做的一切,皆为此策!”

“臣今日回京,带来的不是三百示威的甲士,而是三百颗誓死保卫大明的忠心!带来的不是辩解之词,而是献给陛下,献给我大明的安边之策!至于臣是否有罪,自有陛下圣断。但若因此策而获罪,臣……无怨无悔!”

话音落下,整个奉天殿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被朱衡这番慷慨激昂、逻辑缜密的陈词给震住了。他完全跳出了对方预设的罪名陷阱,反而站在了国家战略的制高点上,将一场针对他个人的政治迫害,硬生生扭转成了一场关于国策的朝堂大辩论。

宁王的脸色己经变成了猪肝色,陈循的额头上渗出了冷汗。他们发现,自己精心编织的罗网,似乎……网不住眼前这条蛟龙。

嘉靖皇帝坐在龙椅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他看着殿下那个挺拔的身影,第一次发现,自己似乎严重低估了这个侄子。

就在大殿气氛凝滞到极点之时,一名太监突然跌跌撞撞地跑了进来,尖声高呼:

“报——!陛下!大同镇总兵朱鼎臣,会同宣府、辽东等九边十六位将领,于午门外求见!他们……他们呈上了一封万言血书!”

“什么?”

此言一出,满堂哗然!宁王猛地站起,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

朱衡嘴角微微上翘,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笑容。

他知道,他等的最后一张牌,终于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