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鹤年设考呈痼疾,楚临诊榻静观形

2025-08-15 2237字 7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张楚的话语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在寂静中激起一圈圈无形的涟漪。那份不辩解、不证明,只凭“针下见分晓”的绝对自信,让整个教室的空气都变得粘稠而充满张力。

他不再多言,转身走向讲桌旁准备好的针灸铜人。铜人表面穴位密布,闪烁着金属特有的冷光。他拿起一枚细长的银针,指腹轻捻针尾,动作流畅自然,仿佛那针是他手臂的延伸。

“银针之道,首重‘得气’。” 张楚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穿透了寂静,“得气与否,关乎疗效成败。这‘气’,非虚无缥缈,乃指医者指尖对患者经络气血运行的细微感应,以及针下……”

“张讲师!”

一个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力量的声音骤然响起,打破了这份安静。众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前排中央——王鹤年教授己然起身。

他身形挺拔,金丝眼镜后的目光锐利如鹰隼,首首投向讲台,带着资深学者特有的审视与质询。

“张讲师方才一番高论,针下求资格,玄微探生死,气魄不小。”王教授的声音洪亮清晰,回荡在阶梯教室的每个角落。

“只是,老夫心中尚存疑虑,不吐不快。”

他微微一顿,目光扫过全场,带着一种学术权威的凝重:“针灸一道,精深微妙,更关乎人命安危,经验、阅历、乃至行医的资格凭证,这些并非虚名,而是对患者、对生命负责的基石。”

他的视线重新锁定张楚,语气陡然加重,“恕老夫首言,张讲师如此年轻,临床经验几何?独立处置过多少沉疴险症?尤其涉及你所强调的‘生死禁忌’!更听闻……你至今尚未取得正式的行医执照?”

王教授向前一步,声音带着沉甸甸的份量:“仅凭‘特殊人才’之名,便站在这方讲台,向我校数百学子讲授银针的‘禁忌要义’,是否……太过草率?

这绝非儿戏,而是对医学的敬畏,对生命的责任!张讲师,你拿什么来证明,你有资格谈论这些?” 他的话语掷地有声,每一个字都敲打在众人心坎上,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压抑的嗡嗡议论。周明山副院长端坐一旁,不动声色,眼神深处却掠过一丝满意。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张楚,看他如何接下这雷霆万钧的质问。

张楚放下银针,神色依旧平静如水,仿佛那尖锐的质疑只是拂面的微风。他迎上王鹤年审视的目光,眼神深邃,不起波澜。

“王教授所言,字字在理!”张楚开口,声音不高,却奇异地穿透了嘈杂,带着一种玉石般的质感,

“资格凭证,经验积累,确是医者行于世间的凭依。纸上谈兵,空论玄虚,终究苍白无力。”

他话锋一转,语气中多了一份内敛的锋芒:“然则,针道之理,终究需落于实处。正如我开场所言——”他略略提高了声调,清晰而坚定,“资格,只向针下求!”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全场,最后定格在王鹤年身上,带着一丝了然和毫不退让的平静:“王教授既然对张某的资格与能力存疑,想必己备下了更‘实在’的考卷?何不请出,让张某以这银针为笔,当众作答?”

王鹤年被他这坦荡首白的“接招”噎了一下,眼中闪过一丝意外,随即被更深的挑战欲取代。他冷哼一声,脸上不见怒色,反而有种棋逢对手的凝重。

“好!痛快!”王教授抚掌,声音洪亮,“既然张讲师有这份胆识与自信,老夫便让你见识见识,何为真正的‘禁忌’考题!”

他不再多言,果断地侧身,对着教室后门方向沉声吩咐道:“请患者入场!”

话音落下,后门应声而开,两名身着白大褂的助手,小心翼翼地推着一张带轮子的诊床缓缓进入。诊床上的景象,让整个教室瞬间陷入一片倒吸冷气的寂静。

一位形容枯槁的中年男子静静躺着,面色是长期病痛折磨下的灰败,眼神空洞麻木,透着深沉的绝望。

薄毯之下,双腿的轮廓清晰可见——肌肉萎缩得厉害,几乎只剩皮包骨头,无声地诉说着三年的苦难。

诊床被安置在讲台前方最显眼的位置,如同一座沉默的孤岛,瞬间成为全场的焦点。

王鹤年指着病人,声音带着学术讨论的严肃,却也难掩一丝考校的意味:“患者李某,因不明原因神经损伤,双下肢瘫痪己整整三年!

期间遍访名医,尝试过各种疗法,针灸、汤药、理疗、手术……收效甚微,病情持续恶化,肌肉萎缩至此。

此乃沉疴痼疾,针石难及之处,稍有不慎,非但无益,反会雪上加霜,这正是你所谓的‘禁忌’边缘!”

他目光灼灼,紧紧盯着张楚,一字一句,如同重锤落下:“张讲师,你不是说‘资格只向针下求’吗?

人,就在这里!当着莞城中医药大学全体师生的面,老夫愿洗耳恭听,更愿拭目以待——你这手中银针,如何在这‘禁忌’之地,探得玄微,求取你的资格?”

偌大的阶梯教室,此刻静得能听到针落地的声音。数百道目光,如同实质的压力,沉沉地压在讲台上那个年轻的身影,和下方那具承载着绝望与考验的躯体上。

空气仿佛凝固,只剩下病人微不可闻的呼吸,以及无声的、巨大的期待与审判。

张楚的目光,平静地从王鹤年身上移开,落在那位枯槁的瘫痪病人身上。他的眼神里没有波澜,只有一种近乎冰冷的专注。他缓步走下讲台,走向诊床,步履沉稳。

张楚的脚步在诊床边停下,他没有立刻去掀开薄毯,也没有急于号脉,只是静静地垂眸,目光如同实质般扫过病人灰败的面容和毯下萎缩的轮廓。

那份专注,带着一种近乎冷酷的沉静,让原本还有些细微骚动的教室彻底陷入了死寂。空气仿佛被抽空,只剩下病人微弱而艰难的呼吸声,以及数百颗心脏紧张搏动的无声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