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梦》第五卷 第西十六章:江南莲影
崇祯三年六月的苏州城,梅雨像扯不断的银丝,把平江路的青石板润得发亮。
林宇站在拙政园的香洲舫前,断水剑的剑鞘沾着荷叶的清香 —— 从盐道带来的莲台会密信在怀中发潮,其中 “吴门七子” 的落款,与此刻园墙上柳如是题诗的笔迹如出一辙,像朵藏在雨雾里的白莲。
“大哥看诗的眼神能把墨字看出水。” 陈风靠在太湖石旁擦拭箭矢,右臂的疤痕在水汽中泛着青褐,他往林宇手里塞了块蟹壳黄,是从巷口老字号买的,“三妹说这些文人比盐商余党更难缠,就像密信里的话藏着三层意思一个德性,都是给风雅事裹了层乱麻。”
苏瑶的算筹在苏州城坊图上排出 “九宫” 阵型,每个藏书楼的位置被她用朱砂标在宣纸上。
“归真堂的孩子们己能背诵三十句星象口诀,” 她的指尖划过 “可园藏书楼” 的字样,墨点在纸页边缘晕成圈,“陈风的箭囊早该换了,昨儿在盐道被雨水泡得发胀,还舍不得扔,跟他在皮岛把断箭当笔给家书描红一个毛病。”
苏州知府姚思孝穿着便服从雨巷中走来,青布长衫的下摆沾着泥水,手里的折扇却始终护得干爽。
“林少侠来得巧,” 中年官员的声音带着书卷气,却藏着不容错辨的锐利,“近日常有盐商打扮的人,带着莲纹玉佩出入文人雅集,倒比陈壮士擦箭的频率还高呢。”
他扇面上的 “清风明月” 西字,笔锋与柳如是题诗有着微妙的呼应。
林宇的目光扫过园中的 “与谁同坐轩”,发现匾额背面刻着极小的莲花标记。
他忽然想起苏明哲《吴门杂记》里的记载:
“莲台会以诗社为壳,以扇为符,以画为信”。
伸手触碰轩内的古琴,果然在琴底摸到张卷着的画,展开后是幅《莲台星象图》,与归真堂石碑上的星轨完全重合。
“姚大人可知这画的来历?”
他问话时,雨珠正从断水剑的剑穗滴落,在青砖上砸出细碎的水花。
苏瑶的算筹在画轴上丈量尺寸,突然指着右下角的印章:
“这‘莲心’二字的篆法,与盐道密信上的完全相同,” 她往画轴里夹了片防潮的桐油布,“父亲说过真正的密信往往藏在最显眼的地方 —— 就像二哥的箭总爱藏在箭囊最外侧,看着普通却最顺手。”
话音刚落,姚思孝突然指着画中莲子的数量:“二十一颗,恰好对应苏州城二十一座牌坊,这定是他们传递暗号的方式。”
陈风的箭矢突然指向不远处的画舫。
舫上的文人正围着幅《莲塘图》赏玩,其中个锦袍男子腰间的玉佩,在雨雾中泛出莲花状的光泽,与扬州盐场火铳上的标记完全吻合。
“那是盐商王德昌,” 陈风压低声音,“去年在皮岛见过他的账房,当时还以为只是普通商人,没想到跟莲台会勾连这么深。”
他搭箭的手微微收紧,箭杆上的雕花在水汽中愈发清晰。
可园藏书楼的老掌柜钱万里捧着《吴门志》迎出来,羊皮封面被岁月磨得发亮。
“施主们要找的莲台会记载,” 老人的手指在泛黄的纸页上滑动,“早在成化年间就有了,原是群观星的方士,后来才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倒比陈施主的箭还容易走偏锋呢。”
他翻开的书页里,夹着片干枯的莲叶,叶脉纹路竟与星图暗合。
苏瑶的算筹在书页间排列,突然停在 “观星祭月” 条目处:
“这些仪式流程,与后金的萨满教祭祀有七分相似,” 她往纸页间添了张便签,“父亲记载过这种文化杂糅现象,往往是阴谋集团的特征 —— 就像二哥在皮岛学的女真话,混着汉话反倒成了暗语。”
她话音未落,陈风突然拽着两人躲到书架后 —— 刚才画舫上的锦袍男子,正带着人往藏书楼走来。
“那领头的曾是皮岛的把总,” 陈风的声音压得极低,右臂因激动微微颤抖,“当年跟着毛文龙抗金,后来不知怎的投了莲台会,比盐商余党还让人窝火!”
他认出那人腰间的箭囊,正是当年自己送给他的 “狼牙囊”,如今却成了传递密信的工具。
姚思孝突然咳嗽两声,用折扇敲了敲书架:
“钱掌柜,上次说的那本《星象考》找到了吗?” 他的声音不大,却恰好让来人听见,“林公子他们是来研究星图的文人,倒比那些只知赏花的风雅多了。”
锦袍男子闻言顿了顿,目光在林宇三人身上扫过,最终还是带着人转身离开,腰间的莲纹玉佩在雨雾中闪了闪。
待众人走远,苏瑶才从书架后走出,手里多了本《莲台会历代名录》。
“你看这里,” 她指着永乐年间的记载,“创始人竟是位钦天监监正,难怪对星象如此了解 —— 就像二哥对弓箭的熟悉,全靠童子功打底。”
陈风突然指着其中条记录:“这人曾在皮岛当过参军,难怪莲台会里有这么多明军旧部!”
暮色漫过苏州城时,雨势渐渐转小。
林宇将《莲台星象图》与柳如是题诗仔细比对,发现每句诗的首字连起来,竟是 “七月初七,莲台聚首”。
姚思孝望着窗外渐亮的灯笼:
“看来他们要在七夕有所动作,” 他用手指点着地图上的玄妙观,“那里的三清殿屋顶,恰好能观测到‘莲台星’的最佳角度。”
陈风往箭囊里添了支新箭,突然笑道:
“大哥刚才护画的样子,比护着三妹还紧张呢。”
苏瑶闻言红了脸,伸手用算筹敲他的胳膊:“就你嘴贫,小心被莲台会的人听见。”
林宇望着两人拌嘴的模样,忽然想起归真堂的孩子们,嘴角不自觉地扬起 —— 在这江南烟雨里,竟有了片刻家的暖意。
苏州城的灯笼次第亮起,将平江路照得如同白昼。
林宇、陈风、苏瑶与姚思孝并肩走在雨巷中,算筹、箭矢、断水剑与折扇在青石板上投下交错的影子。
远处传来评弹艺人的琵琶声,混着雨打芭蕉的淅沥声 —— 这乱世里的暗涌,哪怕被风雅包裹,也总能在执着的探寻中露出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