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原点初体验

2025-08-17 1860字 4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带着一丝对“新起点”的忐忑和前几日与苏晴通话后残留的复杂情绪,林溪推开了“原点创意工作室”那扇略显陈旧的玻璃门。电话里周明老师爽朗热情的声音犹在耳边,仿佛承诺着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小天地。然而,眼前的景象却像一盆冷水,猝不及防地浇了下来。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混合着陈年纸张、速溶咖啡和淡淡霉味的气息。几排老旧的工位零散地摆放着,桌面杂乱无章,文件、零食包装、喝剩的饮料杯随意堆叠。几个年轻人(如果他们还算年轻的话)正瘫在椅子上,有的戴着耳机刷着手机,有的对着屏幕发呆,键盘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灰。角落里那台复印机发出规律却刺耳的“咔哒”声,仿佛在为这沉闷的背景音打着节拍。这与林溪想象中“创意”二字应有的生机勃勃,相去甚远。前几日面试时周明描绘的“一起搞点有意思的事情”的热情,此刻在现实的对比下,显得有些虚幻。

“你就是新来的林溪吧?”一个油头粉面、穿着略显紧绷的衬衫的男人从里面一间小办公室探出头,眼神在她身上快速扫了一圈,带着一种令人不适的审视。他自称吴经理,是林溪的首接上司。他脸上堆着笑,但那笑容并未抵达眼底,反而像一层薄薄的油彩,掩盖着某种算计。“欢迎欢迎!周总(指周明)对你寄予厚望啊!我们这儿小,讲究实干,你先熟悉熟悉环境,从基础做起。”

接下来的几天,林溪深刻体会到了吴经理口中“基础”的含义。她几乎成了办公室的“万能勤杂工”。复印、打印、扫描,那台老迈的机器成了她最亲密的伙伴,卡纸、墨粉不足成了家常便饭。订咖啡——吴经理和几个“老员工”的口味各不相同,糖奶比例要求苛刻,稍有不满意便会招来抱怨。整理资料——大多是堆积如山、早己过期的项目文件和客户资料,灰尘呛得她首咳嗽。她甚至被要求去给吴经理的私人车窗贴膜,理由是“顺便锻炼动手能力”。

同事们对她的态度也颇为微妙。有人投来一丝同情,但更多的是一种“新人就该如此”的漠然,甚至带着点看戏的意味。那个在面试时让她觉得充满希望的“参与感”,此刻被淹没在无穷无尽的琐碎和低效之中。她想起苏晴那句带着优越感的“小公司就是混日子”,心中苦笑,难道自己真的选错了?星耀的拒信带来的失落尚未完全消散,眼前的现实又给她泼了一盆冷水。但林溪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在毕业设计展上面对导师赞赏时展现的韧劲,此刻悄然复苏。她告诉自己,既来之则安之,再琐碎的工作,也能找到价值。

吴经理更是让她大开眼界。他似乎对林溪格外“关照”,总喜欢在她身边“指导”工作,身体靠得极近,眼神飘忽,言语间带着若有若无的轻佻。更让她难以接受的是,当林溪在整理一份旧项目资料时,偶然发现了一个被忽略的、但颇有潜力的客户反馈线索,她小心翼翼地整理出来,想找机会汇报。结果,在周明偶尔来公司视察的会议上,吴经理却仿佛是“灵光一闪”,将这个发现包装成自己“深入挖掘”的成果,侃侃而谈,对林溪的贡献只字未提。那一刻,林溪看着吴经理在周明面前唾沫横飞、邀功请赏的样子,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厌恶和无力感。这不仅仅是抢功,更是对她专业能力和尊严的践踏。

然而,正是这种令人窒息的环境,反而激发了林溪骨子里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本能。在无数次被那台“老爷”复印机折磨后,她利用午休时间,仔细研究了它的构造和常见故障点,发现卡纸主要是因为一个进纸滚轮老化松动。她自费买了一个替换件,利用下班后的时间悄悄更换了。第二天,当同事们惊讶地发现复印机变得异常顺畅时,林溪只是默默走开,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在整理那堆积如山的过期资料时,她没有机械地堆叠。她发现公司的项目归档系统极其混乱,查找一份文件如同大海捞针。她利用自己学过的信息管理知识,默默设计了一套更清晰、更高效的分类索引方法,并用废纸打印出来,贴在文件柜旁。起初没人注意,但几天后,当负责找资料的老张偶然用了她的索引,很快找到了一份急需的旧合同时,惊讶地抬头看了林溪一眼,眼神里第一次有了点别的意味。

这些改进微小得如同尘埃,在混乱的“原点”里几乎掀不起波澜。吴经理依旧颐指气使,同事们依旧懒散度日。但对林溪而言,这不仅仅是优化流程,更是在这片荒芜中,为自己开辟出的一方立足之地。她像一株坚韧的野草,在石缝中努力汲取着养分。每一次小小的成功,每一次被忽视的价值体现,都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虽然涟漪微弱,却让她在失落和压抑中,重新找到了一丝掌控感和前行的力量。她知道,真正的“原点”体验,才刚刚开始,而她,绝不会就此沉沦。吴经理的贪婪和同事的冷漠,或许会成为她日后突破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