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商路骤断起惊澜

2025-08-17 2087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入秋之后,府城突然传来消息——通往南方的商路被一伙山匪截断了,好几支商队被洗劫,连官府派去的兵丁都折了不少。这消息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搅乱了张家的生意。

张家布庄的染料大多从南方采买,巧味斋做点心用的椰蓉、蔗糖也全靠商队运送。商路一断,仓库里的存货最多只能支撑一个月,伙计们都急得团团转,几次来问张承业该怎么办。

张承业连日守在布庄,愁得满嘴燎泡。他让人去打听山匪的底细,得到的消息却让人更心凉——这伙山匪人多势众,盘踞在险峻的黑风口,官府都奈何不得,只能暂时封锁了商路。

“娘,这可怎么办?”张承业回到家,急得首搓手,“库房里的苏木只剩两捆了,靛蓝也不多了,再弄不到染料,布庄就得停工了!巧味斋那边更麻烦,没有蔗糖,连最基本的糕点都做不了!”

柳氏也忧心忡忡:“前几日王掌柜还派人来问,说京里的订单等着交货,要是误了工期,怕是会影响咱们和锦绣行的合作。”

晚晴挺着肚子,坐在一旁默默喝茶,看似事不关己,眼底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她知道,要是张家的生意垮了,她和肚子里的孩子也就没了依靠。

李氏却异常镇定,她铺开一张简陋的地图——这是她凭着记忆画的,上面标注着县城、府城以及周边的山脉河流。“商路断了,咱们就换条路。”她指着地图上的一条支流,“黑风口在陆路,可这条清水河能通到南方,只是水路慢些,运费也贵,但总比断了货强。”

张承业眼睛一亮:“娘,您是说走水路?可咱们没船啊,而且水路也不安全,听说有水匪……”

“没船可以租,”李氏道,“找几个常走水路的老船工,多雇些护卫,花点银子买平安,总比坐以待毙强。至于运费贵,咱们可以把布料和点心的价钱稍微提一点,就说‘物稀为贵’,相信老主顾能理解。”

她顿了顿,又对柳氏说:“巧味斋那边,先停了那些需要南方原料的点心,多做些用本地果子、杂粮做的吃食,比如栗子糕、荞麦酥,换个花样,说不定更受欢迎。”

柳氏点头:“我这就去安排,让厨房试试新方子。”

张承业也定了定神:“我这就去府城找船行,看看能不能租到合适的船。”

李氏看着他们分头行动,又让人把账房先生叫来:“盘点一下家里的现银,算算租船、雇人需要多少,再留一部分应急,千万别动田庄的底子。”

账房先生很快报来数目:“回老夫人,布庄和巧味斋的现银加起来有三百两,田庄的存银有五百两,是留着开春买种子的。”

“够了。”李氏道,“先从布庄的银子里拿出二百两给承业,让他务必把船和护卫定下来。告诉船行,只要能按时送货,运费可以再加一成,但必须保证货物安全。”

安排好这些,李氏才松了口气。她知道,这只是权宜之计,水路运输成本高、风险大,不是长久之策。但眼下,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然而,事情比预想的更棘手。张承业在府城跑了三天,只租到两艘小货船,船行老板都说“水路风险太大,不敢租大船”。好不容易雇到几个老船工,一听是去南方,纷纷摇头:“那清水河下游暗礁多,这个时节水流又急,太危险了。”

张承业急得没办法,只能回来跟李氏商量。李氏听了,沉思片刻道:“既然船少,就先运最急需的染料,点心的原料暂时放弃,让巧味斋先做本地点心顶着。”

她又想起一事:“前几日苏先生从京城来信,说他认识几个专走水路的商户,不如写信问问他,看能不能搭个伙,一起走船,人多了也安全些。”

张承业连忙去写信,心里却没多少底。苏先生远在京城,就算收到信,来回也得半个月,怕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果然,没过几日,布庄的染料就见底了,只能停工。巧味斋的点心也换了花样,虽然柳氏尽力做得精致,但老主顾们还是不太习惯,订单少了近一半。

晚晴见家里气氛凝重,也收起了往日的骄纵,偶尔会给张承业端碗汤,说几句宽心的话。只是她看着自己日渐隆起的小腹,心里越发不安——要是孩子生下来,家里却落了难,该怎么办?

李氏看着库房里空荡荡的货架,又看了看窗外飘落的秋雨,眉头紧锁。她知道,这场危机,比之前任何一次都严峻。商路中断,不仅影响生意,更可能动摇张家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誉。

这天夜里,她坐在灯下,反复看着那张地图,忽然想到一个办法——既然染料运不进来,能不能自己种?苏木、靛蓝这些染料植物,北方虽然长得慢,但未必不能种。

她立刻让人去田庄叫李三郎:“你去问问佃户们,有没有人种过苏木、靛蓝,或者见过这些植物的?要是有人会种,咱们就在田庄开辟一块地,试着种种看。”

李三郎很快回来禀报:“回老夫人,佃户里有个从南方逃荒来的老汉,说他在家乡种过靛蓝,只是北方气候不一样,不知道能不能活。”

“能活不能活,试试才知道!”李氏道,“让他来领种子钱,去县城买些靛蓝种子,就在果园旁边开辟半亩地试种。告诉他,只要能种活,给他双倍工钱!”

这或许是条出路。李氏看着窗外的雨,心里默默祈祷——无论如何,都要撑过去。这个家好不容易才有了今天的模样,绝不能就这么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