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没过几日,县城里就传出流言,说张家的成衣坊用的绣娘都是“来历不明的孤女”,还说柳氏当年生念安时“动了胎气,孩子怕不吉利”。这些话编排得有鼻子有眼,竟真有人信了,锦绣阁的订单少了近一半。
柳氏气得首掉眼泪,却又不知该如何辩解。李氏看着她通红的眼眶,沉声道:“哭没用。他们想毁咱们的名声,咱们就把名声做得更响。”
她让人在县城最热闹的街口搭了个台子,让成衣坊的绣娘都站上去,每人手里拿着自己绣的活计。李三郎的媳妇第一个站出来,亮着嗓子说:“俺是田庄李三郎的媳妇,以前在家种地,是张老夫人让俺学的绣花,现在每月能赚两吊钱,比男人种地还多!谁说俺们来历不明?”
其他绣娘也跟着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有说自己是邻村农家女的,有说是镇上寡妇的,个个都能说清自家来历,手里的绣活更是精致得让人挑不出错。
李氏又让人把念安抱到台上,小姑娘穿着藕荷色的周岁服,粉雕玉琢的,见人就笑。李氏对围观的百姓道:“这是我孙女念安,快一岁了,身子骨比谁都结实。那些说她不吉利的,怕是见不得我家添丁进口,故意咒人呢!”
人群里有人喊道:“我见过这孩子,上次在惠民堂喝粥,她娘还分了我半个馒头呢!”
“我也买过她家的布,确实不褪色!”
流言不攻自破,锦绣阁的订单不仅恢复了,还比以前更多了。马掌柜听说后,气得病倒在床,瑞丰祥的生意也一日不如一日。
这年冬天,念安满周岁。李氏特意让人在院子里摆了宴席,请了田庄的佃户、布庄的伙计和成衣坊的绣娘,热热闹闹地办了场周岁宴。
宴会上,李三郎端着酒碗,红着眼圈说:“老夫人,要不是您,俺们全家还在地里刨食,哪能过上现在的日子?俺敬您一碗!”
佃户们纷纷跟着敬酒,柳氏抱着念安,看着满院的笑脸,忽然明白了李氏常说的“人心齐,泰山移”。
张承业喝得有些醉了,拉着李氏的手说:“娘,儿子以前总觉得您严厉,现在才知道,您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以后家里的事,您怎么说,儿子就怎么干!”
李氏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暖融融的。穿越到这个时代,她曾迷茫过,挣扎过,但此刻,看着这一大家子人,看着他们脸上的笑容,她忽然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
年关将至,张家上下都忙着筹备过年。布庄和成衣坊早早歇了业,伙计们领了工钱和年礼,个个喜气洋洋地回家团圆。柳氏带着下人扫尘、蒸馒头,院子里晒着一排排腊肉和香肠,空气中满是食物的香气。
李氏坐在暖炉边,翻看着账本。这一年下来,布庄的盈利翻了三倍,田庄的收成也比往年多了两成,连成衣坊都攒下了不少银子。她盘算着开春后在县城再开家分店,把生意做得更大些。
“娘,您看我写的春联怎么样?”张承业拿着几张红纸走进来,上面是他写的“生意兴隆通西海,财源广进达三江”,字迹虽不算上乘,却透着股精气神。
李氏笑着点头:“不错,比去年有进步。贴在布庄门口正好。”
念安在一旁咿咿呀呀地学说话,穿着柳氏做的虎头鞋,摇摇晃晃地扑到李氏怀里,伸手去抓账本上的银锭图案。李氏把她抱起来,在她软乎乎的脸上亲了一口:“我们念安也想帮着算账呀?”
柳氏进来添炭火,看着这祖孙俩,笑道:“这孩子越来越机灵了,昨天还指着布庄的招牌叫‘布布’呢。”
一家人说说笑笑,暖意融融。除夕夜,李氏让厨房做了满满一桌子菜,摆上碗筷时,她特意多放了一副。张承业不解:“娘,这是给谁的?”
“给你爹。”李氏轻声道,“不管他在哪,总归是一家人,得等着他一起吃年夜饭。”
张承业和柳氏都沉默了。原主的丈夫早逝,李氏穿越过来后,从未刻意提起,却总在这些细节里透着念想。
守岁时,李氏给念安包了个大红包,又给张承业和柳氏各封了一个:“承业今年把布庄管得好,柳氏持家也越来越稳妥,这是你们该得的。”
张承业捏着红包,眼眶有些发热:“娘,该给您才是。”
“我老了,要钱没用。”李氏笑着把红包塞回他手里,“你们年轻人手里有银钱,才能把日子过活泛。开春后,我打算在县城买个铺子开分店,承业你多上心,柳氏也学着管管分店的账目,以后这家里的担子,早晚要交到你们手上。”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干劲。
大年初一,拜年的人络绎不绝。佃户们送来新磨的面粉,绣娘们带来亲手绣的荷包,连县里的王掌柜都亲自登门,送来两匹上好的云锦。
“老夫人,这云锦是我托人从苏州带来的,您看看能不能染出些新奇的颜色?”王掌柜笑得满面红光,“今年有几家官宦人家来订做寿衣,指明要用您染的料子呢。”
李氏看着那流光溢彩的云锦,心里有了主意:“王掌柜放心,我保准给您染出独一无二的颜色。”
送走客人后,李氏带着念安在院子里晒太阳。小姑娘穿着新做的红棉袄,像个小福娃,咯咯笑着去追蝴蝶。李氏看着她的背影,又望向远处的田庄和布庄的方向,嘴角扬起一抹满足的笑。
她知道,这一世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在这柴米油盐、家长里短中,活出了另一番滋味。那些曾以为跨不过的坎,如今都成了垫脚石;那些曾疏远的人心,如今都成了最暖的依靠。
春风拂过,院子里的桃树抽出了新芽。李氏伸手接住一片飘落的花瓣,轻声道:“新的一年,会更好的。”
远处,张承业正指挥着伙计们往马车上装布料,准备送往县城的新店;柳氏站在廊下,核对着开春的采买清单,笔尖划过纸面,留下清晰而坚定的痕迹。阳光洒在他们身上,镀上一层温暖的金光,仿佛预示着这一家人红红火火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