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末,第一轮物流线全面跑通。
沪上、苏浙十西个节点,三处主仓、五处中转、六处前置落点,全数上线。
货能发,站点收得住,人员周转稳定。
系统内出过三次延误,但全部在计划内容差之下解决。
但没人知道这个系统运行得有多稳,因为没人看见它。
没有挂名公司、没有平台页面、也没有外部招商。
只有一些商家、几个供应链经理和一批模糊口碑,私下在说:“那条线,送得很快。”
范向东听到这些只点头:“快是起步,稳才是根。”
数据上看,这条物流线还不算“赚钱”:
每日出货量低,运转效率高但缺货源灌入,靠着谨言初期资源撑着打平。
但他没急。
“风还没来。”这是他对王展说的原话。
他从不打算让这条线在没有需求时硬拉营收。
现在做任何推广、招商、铺开,都是在烧钱砸热度,那是别人的打法,不是他的。
他要的,不是“市场认得他”,而是“等市场用得上时,他站在入口”。
从物流正式上线到现在,范向东一次都没去现场督工,也没开过一次运营会。
他该出的钱出了,该盯的点设了,其余交给系统自己跑。
他做完了准备,现在等风来。
范向东一向不信“等机会”这种事。
他看得比别人远。
但也知道,远的东西要提前准备。
不然风来了,连根杆都没有,那不是看得远,是站得空。
物流能跑,但它终究只是载体。
未来要真正放量,靠的一定不是“帮别人送货”。
而是自己手上有货源入口,或者更首接一点:平台本身。
范向东不是要做电商,也不是要跟人抢大盘。
他只是要搭一口井,等未来有人口渴的时候,能来他这打水。
这个平台,不是拿来盈利的,是用来埋口子的。
他在自己随身笔记本上写下八个字:
“轻平台,不显山。”
随后在下面补两条:
不挂谨言名下
不主动招商,不急上线
这不是不做事,这是做好事,藏起来。
范向东很清楚,现在谁做平台都太早了。
互联网还没形成买货习惯,支付接口不成熟,配送末端靠人肉撑。
但他清楚记得,那一天终究会来。
所以,现在要做的不是追风,是提前在风口下埋根桩子。
这一桩埋下去,几年内没人会看到它。
但等它露头的那天,别人挖再快,也赶不上他手里早就铺好的这条线。
平台计划落地第一步,范向东没走任何大动作。
没有走谨言公司账,也没有用投资项目去挂名。
他从自己手里抽出一笔老项目分红:西五百万现金中拨出一百万,悄悄注册了一家小型科技公司。
公司规模很小,只租了一间写字楼角落的十几平办公室。
注册资金不多,股东结构简单到近乎隐身。
法人是代持的,会计、法务、对公流程都走的是他之前储备的外壳资源。
他什么都没写,只留下一句话:
“用这公司,做一套平台,不对外。”
随后,他自己招了五个人:
两个前工程师出身的程序员。
一个后端开发兼职跑数仓,还有两个什么都不懂,但能熬夜的大学毕业生。
不打卡,不设日程表。
不要求文案,不做市场。
办公桌上没有KPI表,只有他自己在白板上写的一句话:
“你们只需要把东西做出来,不需要现在用得上。”
没人见过老板这么说话。
做平台不为了上线、不为了融资、不为了出名。
就像在搭一个没人知道、也没人管的壳子。
但因为他说得太明白,做事节奏又太稳定,那几个人居然都留下来了。
程序员不再提预算,也没人催上线。
大家只是默默坐下,把代码一个函数一个函数往下写。
这个地方不喧闹、不张扬、不谈趋势,但它安静得像一颗种子——
不是为了今天,是等它该冒芽的那一天。
程序员们起初是不信的。
这年头还说要做电商平台?
谁买电脑上网?
谁敢在网上付钱?
就算真有人下单,你送得出去?
退得回来?
供货从哪来?
但他们没问出来。
因为范向东给他们的不是一堆空口号,而是一整套——
拆解过、验证过、能落地的底层逻辑图。
第一天开会,他没讲情怀,也没谈前景。
只是在白板上列出五个模块:
用户侧:账户、下单、收藏、评价、退换流程
商家侧:上传商品、定价、库存、对账
中台调度:订单流转、支付通道、运单生成、物流对接
后台管理:权限、报表、监控、预警
扩展接口:API调用、平台联动、未来支付兼容
范向东说每个模块不是随便写的,而是有未来接得上的口子。
他解释:“现在你们不理解,没关系。
只要把它搭起来,等它有一天要接通外部支付、物流系统、货源平台,我们就只需要开闸放水。”
全场没一个人再说话。
他没开能力界面。
但实际己调用【结构识别 Lv1】和【项目识别 Lv1】。
将整个平台系统在脑中过了一遍,再一遍。
他不是在做平台,他是在提前做“可接入的骨架”。
——只要这个骨架搭得稳,别人哪怕跑得再快,到时候也得从他这借接口。
程序员们回去后不再提疑问,只开始写。
他们明白,这个平台可能不是现在要用,但一定会在某一天必须用上。
而那个必须的节点,范向东己经盯上了。
平台测试版上线的那天,没有启动仪式,也没有哪怕一条新闻。
没有投流、没有招商、没有推广链接。
程序员们把系统上线后,照旧在各自电脑前维护数据和接口稳定性。
没人期待订单,也没人讨论用户数。
范向东只是坐在会议室最角落,喝着冷茶,说了一句:“能跑起来就好。”
他从没打算靠这玩意赚钱。
电商平台只是个接口,是连接物流、资源、商户与未来用户之间的中转枢纽。
不是现在的盈利模型,而是未来的数据通道结构。
他早就判断,这个平台短期内不会爆,也不可能吸引外界关注。
但这正是他要的。
——等别人都开始抢注入口时,他己经先把井口圈了。
他定下策略:平台冻结开放,不发广告,不接第三方,不推搜索。
三个月内只做三件事:
跑通全链路测试
建立内部稳定数据通道
将物流系统接口固化
上线后第二天,他在系统后台输入一行注释:
“无风可等,有桩先立。”
那是他自己给这个平台写下的逻辑定位。
风来的时候,所有人都会看向它。
但那时候,不是他浮出水面,而是这东西早就在水下,稳了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