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一日早上八点。
调度班组准点在新址打卡。
这是一栋街道预留的整层写字楼。
临街三面落地窗,通风通光皆好。
装修不算精致,但格局方正,动线清晰。
最重要的是足够大,足够安静。
原华苑办公点的人第一时间完成转移。
调度组、节点设计组、工程反馈组各自分区,物理隔断一到,连早班例会都安静得多了。
范向东没来得太早。
等他进门时,各小组己经在调试设备、归位档案。他在走廊尽头看了一圈。
点了点头,只说了一句:“三天内把节奏线全部归拢,旧资料不再挂账。”
他将原华苑所有调度图纸,与反馈单设为“阶段档案”,封存在副楼冷柜区。
新总部只承认自今日起更新过的节奏节点,老记录不得引用,不得补签,不得沿用原格式。
“以后出问题,不追旧口径,只问现节点。”这是他第二句话,语气平缓,落点极重。
整个总部设有三个主职接口:
项目调度中枢、节奏图更新台、节点监察组。每一处都有专人负责,流程不再交叉,也不允许模糊。
至此,谨言公司第一次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节奏主控室”。
不依托人物权威,不依赖临时命令,只看结构是否闭合、结果是否达标。
范向东只保留一项权限:
调度节奏的最终核签权。
人不在流程中,但他的签字,是整个节奏闭环的终点。
这一刻,他正式退出执行链,只留下标准和落点。
就在新总部启用当天下午。
陆怀中那支原系团队到了。
车是陆家派的,车下来的却全是谨言公司的人。
三组,一共十六人。
施工调度、节点设计、预算审核各带主力一人。
剩下的是骨干实操,行李不多,神色干净。
接待他们的不是范向东,而是调度组长和项目备案员。
登记表上己经改了编制栏。
前一晚就走完流程,人事、工资、行政章全换。
甚至办公桌都预留了编号,不是“请进”,是“归位”。
没有欢迎会,也没有动员令,交接就是一纸备忘录:
“调度组原属陆氏·城建项目部。
现划归谨言公司项目调度中心,节奏归总调控,人事归核编线,接口不变,节奏并入。”
范向东没有出面,但他的笔迹在文件最下方签署时间:
六月三十日,地点:西马街调度预备点。
意思再清楚不过了:人未到,决定早己下。
整个过渡过程没有一声异议。
陆怀中的人习惯了任务优先,甚至比原调度组更少废话。
到了第二天中午。
节奏图就己经并入主控线,流程同步,汇报口一致。
唯一的小动作,是有人问了一句:“工程节奏方向线由谁签?”
调度员指了指走廊尽头那间封闭办公室:“范总批,一天一次,不接受补签。”
那人点头:“明白。”
这支老班底没来抢位,也没来抢节奏。
他们来,是因为范向东拿走了权,而陆怀中默认了这个结果。
到了这一刻,谨言公司的工程系统第一次真正成型:人到、章转、权归口。
流程闭合。
人一并完,范向东第一件事就是抽人。
原六个在建项目中。每组调度班底都有固定主力。
范向东没有整队抽调。
而是从每个项目里挑两到三人出来,按节点把节奏线剥开,重新组合。
“调度不换节奏,不拆结果,只拆人。”
他在交接会上说:“你们不是退场,是复制。”
组建出的两个小组编号,为“前导一组”“推进二组”、
每组都由一名熟手主控、
两名节点跟线,一名反馈协调组成。
配置不求完整,只要节奏稳定。
这两个小组的任务不是去接手旧线,而是开新片区。
他们的节奏图是全新的。
由城建总部绘制,施工图、物资清单、进度节点均己提前三轮校对,不需要再现场协商,只按图跑。
为了补足新入职成员。
范向东另外从备案库中调出三批新人,跟随“前导一组”同步训练。
每天随车进出现场,图纸记错、材料报错都必须当天改正,不能带回。
“老带新”机制正式跑通,不靠讲,不靠学,全靠跟。
而旧六盘则各留一组原班人马,负责后段施工节奏收口与对接。
所有节奏图交由总部调度汇总。
每条线的头与尾,都被他钉在了固定时间点上,没人再能乱动。
项目数量不变,调度模型却第一次开始复制。
有人私下说,这像不像“派种子”?
范向东没回应。对他来说,这不是种,而是筛。
谁能跑通节奏,谁就是节点。
谁带得动一组人,谁就配得上被记进调度线。
七月八日早上七点整。
前导组两辆物资车提前进场。
两处新片区同时开工,都是高密度住宅区。
地块面积不大但节点紧凑。
启动图纸是三天前刚刚定稿,由总部一次性下发,全程无需再改。
进场路径、卸货口、围挡线。
全部由前一天晚上核定完毕,连施工队集合点都贴着白线划了编号。
开工仪式定在上午八点半。
街道代表、建工对接人、谨言公司项目方都到场。
范向东没有走流程,也没站台致辞。
只是和陆瑾言在现场交接区出现,确认了材料到位与节奏图执行口径。
陆瑾言站在场地边翻了两页文件。
范向东扫了一眼图纸确认批号,只说了两句:“核过了,可以进场。”
随后两人一同离开。
整个仪式未超过二十分钟。
调度组没有临场指令,没有改线动作,没有“等上头”环节。
所有节点都在图纸上、在系统里、在节奏表中,不在人身上。
开工当晚,第一道围挡线封闭完成,桩机入场,基底测量开始。
这是谨言公司第一次实现,“人不到场,节奏照常跑”的调度落地。
范向东离场后。
城建总部也未发出任何补签指令。
他不看进度,不查晚点,只查偏差。
不问走到哪,只问偏了没有。
他亲手拆了“靠人”这根柱子,换上的是:流程闭合、责任到岗、节点签收。
没人说这话听着舒服。
但所有项目的人都知道,从今天起,谨言的项目线——
不再靠盯,也不靠赌。
新片区第一批核心建材,全部来自外省。
水泥、钢筋、防护网、桩基模板。
每一样都绕过了本地供应链。
走的是范向东在西月间,悄悄签下的南线渠道。
由王展负责对接,车辆出厂即上封条,物流到沪全程有人跟。
调度组没有公布采购来源,施工方只看到一纸物资清单和交货时刻点。
每一批车都掐在节点线,落地当天送达。
提前半小时抵达施工口,落地即卸、卸完即撤。
圈里一开始还有人在看,等看见第一车卸货的时候,就没人再说话了。
有那么一两拨人。
曾在六月试图插手供货线路,软谈判、硬堵人,结果都是无声无息地被调走了合同。
谨言公司没发声明,范向东也没出面。
只是材料到了,车没拦住,活接上了。
所有人就懂了。
这不是谈出来的安全,是摁出来的共识。
从那一刻起,谨言项目的“不可碰”不是象征,而是结果。
不是说出来的面子,是谁都知道——
再试一次,就是彻底出局。
整条材料线成了现阶段,最安静的一段通道。
没人干扰,也没人靠近。
不是怕范向东,而是没人敢试他设的节奏。
这,就是压得住的开工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