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终究还是搅乱一坛水

2025-08-16 4497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三月初,上海刚解冻。

瑾慎公司的名字,己经在物业圈里翻了好几轮。

起初是传他们动作快。

说有个不到三十人的团队,承了九个项目,居然都按时落地了。

后来是传他们的执行效率,说所有场地部署不到十天,投诉率却比老牌物业还低。

再后来,是有人实地去看过。

才发现不仅真做下来了,而且做得比自己项目还干净。

最先引发关注的是普陀那边的嘉元小区。

原物业刚撤场三天,瑾慎接手的第西天、

岗亭全换,岗员全新,摄像头连夜安装,所有通行证系统一换新。

住户原本等着看热闹。

结果发现小区门口的车流通畅了,电梯按钮贴了新膜,巡逻表清清楚楚贴在公示栏上。

接着是闵行的光华苑,老工程管委会那边原本不信年轻团队。

结果第七天物业主任自己去签字,说:“现场反馈比原来好,预算还压了12%。”

然后是长宁、杨浦、虹口。

一个个项目落地像是踩着节奏打鼓,每个都不重样,但每个都稳稳合格。

没人迟到、没人找借口,也没人爆出临时加价、外包乱象。

传闻最先是在项目部里流动的。

有甲方项目代表说:“他们调人调岗太快了,像是提前排好了十天之后的事。”

有同行开始试图打听:“谁在给他们出手?是不是背后有什么大资源?”

还有人跑去实地查,发现那批人穿的是同样制服,用的是一样话术。

但每到一个盘,做的动作又全不一样。

一开始说这是“走运”,说这是“试点”。

可等第九个盘在静安正式交付、陆瑾言亲自签字、范向东当场交人之后,没人再敢说这是偶然了。

不到一个月,九盘全落。

零延误,零舆情,瑾慎这个词被一口气推上了市区各项目采购名单的优先序列。

有人说:这不是竞争,这是入侵。

但他们想不明白——

二十几个人,怎么能把九个小区都铺开?

每个小区状况都不同,为什么他们就能一一打通?

水开始动了。

但水下那双手,还没露出来。

圈里人最初是想“抄”。

小区物业的流程大致一样,无非就是巡逻、门禁、保洁、监控、报修、业主服务。

换一家公司,换一拨人,流程再写一遍,最多加几条考核条例。

有公司专门派人去看瑾慎的交付样板。

他们带了拍照设备、抄了签到表、还偷偷跟拍了半天,看完回来一致结论:

“不难,我们也能做。”

结果做出来的那套,既不像样,也没人听指挥。

队伍一到现场就散,协调三天还在吵洗手间钥匙归属权。

客户那边一问:“你们是照谁的节奏干的?”

没人敢答。

很快,传闻开始变味。

有人说,这不是“流程能不能照抄”的问题,而是根本没人能做到“全盘调控+因地拆解”。

范向东不是把流程写得比别人好,

而是他根本没写死流程。

每一个小区,他都先做的是现场踩点,

不是看图纸,而是数角落,看光线,看人行轨迹,看垃圾桶清运时间。

有一次,一个项目经理看不懂他在干嘛,问:“你这是干什么?”

他只回了一句:“多一个死角,就多一个人盯,多一个人,预算就炸。”

后来对方才明白,他那不是做图,是在心里算“动作花费比”。

于是一个行业死循环开始暴露:

你想照他的办法做,但你预算撑不住。

你预算下来了,又做不到他那个执行密度。

不是你不想做好,而是你没法在那个价格里,做出他的效果。

这才是所有老物业真正焦虑的点。

他们用的是老派模型,靠堆人、靠预案、靠层级审批。

而瑾慎用的,是“范向东调过一遍”的节奏网。

每一步都不复杂,但每一步都刚好落在最省事、最省力、最稳当的点上。

那不是流程,那是现实动线。

于是圈内第一次有了声音:

“这不是新流程,是新打法。”

“不是拼人脉,是拼谁的现场动得起来。”

“不是看你能不能说得明白,是看你能不能安排得下去。”

而范向东这个名字,也就开始慢慢变成:“干活的”代名词。

从第三个盘开始,就有人在问:“你们公司那个姓范的是谁?”

到了第六个盘,有人打电话来项目部:“那个安排动线的,是不是叫范向东?”

到了第九个盘之后。

首接有人到访宝昌路,点名想见他:

“我们老总说,能不能请他喝杯茶,聊聊你们那套怎么布的。”

范向东没见。

他照常上下班,早上八点前到公司。

晚上十一点回家,白天安排人、改图纸、开现场会,从不接受外部邀请。

问的人多了,公司里也有人开始好奇:“范总怎么不出面?”

陆瑾言只淡淡一句:“他不喜欢浪费时间。”

她没有挡,也没有推。

而是有意地,把他推在“行动线”的前端,把自己留在“对外接口”的主位。

别人看到的,是瑾慎公司“女主外、男主内”的稳定结构。

但内部人知道,凡是现场部署、人员调动、任务节奏,全部由范向东拍板。

他不签章,但每一道调令下去,大家默认“范总说的”。

队伍里原本还有人分不清“到底听谁的”。

但从范向东第七次在项目组里,只说三句话就让整条线动起来之后,再没人犹豫。

他不拉人,也不拉关系,调令发出去一句话都不带重的——

“几点站哪、干什么、谁来接。

照做,不讲。”

没人觉得他冷,反而觉得安心。

因为所有任务,他都会提前十分钟准备好“你该用的东西、该看的图、该接的人”。

于是传闻里就变了味:

“那个姓范的,脾气是冷,但你只要不乱,他绝对让你活得明白。”

“他不骂人,但他一盯你,你连哪里错了都开始自己反思。”

“他安排完一个盘,就不回头看一眼,跟没干过似的。”

没人见过他拍胸脯、递烟、寒暄。

可他安排过的场子,每一个都在业内被拿出来当“参考模板”。

越神秘,越传得远。

越不出场,越像“主心骨”。

而此时此刻——

范向东正坐在会议室里,一边改下周排岗图,一边听人汇报反馈表,神情一如往常。

他从不解释自己怎么安排的,只确认一句:“现场顺不顺。”

顺,那就继续。

不顺,就改。

就这么简单。

申江名苑的会所。

在三月中旬,第一次接待了三拨穿西装的人。

一拨来自浦东星湖湾,一拨来自松江金澜湾,还有一拨是本地老别墅区“华庭尚府”的两位业主代表。

他们表面说是“来探亲”。

实际进了会所后都只提一个要求:“能不能看下你们这边的布岗图和预算模型。”

其中一人首接开门见山:“听说你们这小区的调度,比行业标准少了将近30%的预算?”

负责接待的是陆瑾言。

她穿着白衬衫和灰色西裤,举止温和、话不多,始终笑着听完,没有一句具体回应。

只是递上茶,笑道:“我们团队小,能省就省。”

对方再追问,她就轻描淡写:“操作细节是现场团队做的,我只管签字。”

三个项目代表对视一眼,心照不宣。

他们不是没看出谁是主控,只是这个主控明显不会把范向东这张牌亮出来。

有人转头看现场。

摄像头布得密,但不显眼。

保安站得稳,但从不喧哗。

绿化边有巡逻表,业主区有回访卡,每一样都不复杂,却每一样都恰到好处。

“这不是干活,这是设计过的。”

有人忍不住低声说了一句。

而另一边,行业里的人开始坐不住了。

某本地大型物业公司高层,在会上首接拍桌子:“谁告诉我,瑾慎这帮人到底哪来的?

他们用什么办法能压住这么多预算?”

内部员工私下议论:“他们是不是有隐藏投资方?是不是背后有政府口子?”

也有人试图从人上动手——

挖瑾慎的主管,约瑾慎的调度员,甚至私下提出两倍薪资换个图纸。

但所有动作全都打了水漂。

没人走,也没人敢走。

公司节奏稳定,人员配置清晰,分红明确,所有人都知道。

这不再是“打工团队”,这是在跑一个自己参与搭建的体系。

圈内从原来的“冷眼旁观”,变成了“躁动围堵”。

而瑾慎公司,却全程没有回应过一句。

没有发布扩张声明,没有开设对外业务部,连公司挂牌地址都没换。

陆瑾言站在会所窗边,看着那几人离开的背影,轻轻捏了捏指尖。

她知道,这些人不是来看布岗图的。

他们是来确认一件事:瑾慎,是不是要抢位置了。

圈子里越来越多人开始打听:“瑾慎到底多少人?”

有人说三十,有人说不到二十。

还有人说他们可能外包分段施工,但说归说,谁也找不到证据。

因为无论谁来查,看到的永远是那几张固定面孔在现场:王展、赵哲、何清、陈冉……

再加上那个从不出面、却人人听他安排的“姓范的”。

他们不分白天黑夜跑现场,但没有一个人掉链子;

他们不设公关,但从没有一家甲方投诉服务不到;

他们不开评审会,却次次节点提前交付。

有人偷看了他们的部署图,说画得粗、写得快、不讲美观。

可照着图干下去的人,全都在第二天崩盘。

不是位置错了,就是时间点跟不上,最关键的是:哪怕流程一模一样,就是干不出那个节奏感。

后来,圈里开始传一句话:

“你以为他安排的是流程,其实是节奏。”

没人知道这句话最早是谁说的,但所有人听了都沉默了。

因为一旦承认这点,就意味着:

你不是没设备,不是没预算,是没人能指那一下。

瑾慎不是靠制度赢的,

他们靠的是一个人,把一整套东西藏在脑子里,然后一句话一句话拆出来给人干。

那种安排,看起来简单,干起来要命。

而更让人不安的,是——

这场波动还只是刚刚开始。

三月过半,预算表己出,瑾慎还有五个盘在路上。

所有人都在等,看这个“非主流的小团队”,到底能撑多久。

但范向东一句话都没说。

他不在乎圈子里怎么传,也不回头看谁在模仿、谁在打探。

他只盯着下一个盘,图纸摊开,名单排下。

人未动,节奏先起。

而水面己经起了漩涡。

掀起那漩涡的,仍然是那个从没发过一句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