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策论荆襄

2025-08-15 4486字 10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 .... . -.

11101001 10110011 10111111

“敢问孔明,何处……何处才是备之‘用武之地’?!”

诸葛亮见刘备己然心动,不再迟疑,手中那柄临时寻来的鸡毛羽扇轻轻一摇,声音清朗而坚定,如同金石落地,掷地有声:

“荆州!主公!唯有荆州,方是主公龙兴虎踞,成就霸业之根基所在!”

“荆州?”刘备闻言,微微一愣,脸上露出一丝困惑。

荆州牧刘表,乃是汉室宗亲,与他亦有几分宗亲之谊,且素有“八俊”之名,在士林之中颇有声望。荆州之地,更是沃野千里,民殷物阜,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只是……自己与刘表并无深交,贸然前往,又岂能轻易立足?

诸葛亮似乎看穿了刘备的疑虑,他胸有成竹地微微一笑,开始详细阐述自己的理由:

“主公明鉴。亮以为,荆州之所以能成为主公之‘用武之地’,其原因有西:”

“其一,荆州之地,自黄巾之乱以来,历经数载,相对中原其他各州而言,受战火袭扰最少,可谓是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府库充盈,人口稠密。此等承平之地,最易恢复元气,积蓄力量,发展潜力之巨大,远非如今战乱不休的青、兖、徐、豫等州可比!主公若能得荆州为根基,则粮草兵员之困,可迎刃而解!”

“其二,荆州自古便是人文荟萃之地,钟灵毓秀,人才辈出!无论是襄阳的蒯家、蔡家、庞家,还是南阳的黄家、习家,亦或是江夏的文聘、甘宁之流,皆是当世俊杰,或长于谋略,或精于内政,或勇冠三军!”

“主公若想成就大业,仅凭云长、翼德二位将军之勇武,以及亮与少数谋士之智略,是远远不够的。主公需要大量的、各方面的人才,来辅佐您治理天下,统兵作战!而荆州,正是这样一个巨大的人才宝库,等待着主公前去发掘与招揽!”

“其三,荆州士族门阀林立,其势力盘根错节,影响深远。主公若想在这乱世之中打下一片江山,并长久地治理下去,单凭兵马是远远不够的,更少不了这些手握土地、人口、以及地方声望的士族豪强的支持!否则,即便侥幸占据一州一郡,亦不过是无根之萍,难以长久。”

诸葛亮话锋一转,眼中闪过一丝自信的光芒:

“而主公此番前往荆州,并非孤身一人!我诸葛一族,在徐州琅琊郡,亦算是名门望族,与荆襄名士多有往来。更有那徐州巨贾糜竺、糜芳兄弟,家资豪富,门客数千,素有仁义之名,亦与我诸葛家交好。亮有把握,劝说糜氏兄弟,倾其家产,资助主公!届时,主公可携我等徐州士族之力量,以为外援;再凭借主公汉室宗亲之身份,以及仁德爱民之名声,结交荆州本地之士族,获取其支持。内外呼应,则大事可期矣!”

“其西,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诸葛亮的语气变得凝重起来,手中羽扇在沙盘之上,重重一点。

“荆州北据汉水,南及潇湘,西通巴蜀,东连江海!更重要的是,其位处南方,远离北方中原那诸侯混战的是非之地!主公可暂避北方锋芒,在荆州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待北方诸侯如董卓、袁绍、曹操、公孙瓒之流,斗得两败俱伤,元气大损之际,主公再西进夺取益州,效仿高祖之策,以巴蜀为根基,进而问鼎天下!”

“主公试想,若能跨有荆、益二州,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江东,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主公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一番话,如同在刘备面前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战略蓝图!

从暂避锋芒,到积蓄力量;从占据荆州,到图谋巴蜀;最终,兵分两路,北伐中原,问鼎天下!每一步都清晰无比,逻辑严密,充满了令人热血沸腾的诱惑力!

刘备听着诸葛亮这番鞭辟入里、高瞻远瞩的宏论,只觉得眼前豁然开朗!之前因为自身实力不足、前途未卜而带来的所有迷茫、困惑、乃至些许的消沉,在这一刻,尽数被这清晰而宏伟的战略蓝图所驱散!

他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要走的路,看到了匡扶汉室、拯救苍生的希望!

“孔明真乃张良再世也!!”

刘备激动得猛地站起身,他紧紧抓住诸葛亮的手,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备……茅塞顿开!茅塞顿开啊!!”

他看着诸葛亮那双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年轻眼眸,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敬佩与感激。他知道,自己或许……真的遇到了足以改变自己命运的“张良子房”!

然而,短暂的激动过后,刘备脸上的兴奋之色却又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丝犹豫和……为难。

他长叹一口气,声音中带着几分无奈与歉疚:“孔明之宏才大略,备佩服得五体投地!只是……只是备此番前来青州,乃是受公孙师兄之托,抵御黄巾,占据青州。前些时日,公孙师兄在井陉峡谷,被那并州张燕设计埋伏,损兵折将,元气大伤,如今正是危难之际。”

他顿了顿,眼神中充满了挣扎:

“师兄待备,素有恩义。昔日恩情,没齿难忘。如今师兄有难,备……备又岂能在这等时候,弃他而去,独自南下荆州,图谋自身发展?此等背信弃义之事,备……实难为之啊!”

诸葛亮闻言,心中不由得一阵语塞。

又是这样!又是这关键时刻倒霉的“仁义”!

他想起了“上一世”的记忆。

在前世刘备也曾因为不忍夺取同为汉室宗亲的刘表之基业,而错失了占据荆州的最佳时机,最终导致了长坂坡之败,险些全军覆没,若非子龙与翼德两位将军拼死断后,后果不堪设想!

后来入川,面对暗弱无能的刘璋,明明有机会在宴席之上,一举将其拿下,兵不血刃地夺取益州,却又因为顾忌所谓的“同宗情谊”,犹豫不决,最终导致了凤雏庞统,不幸殒命于落凤坡!

一次又一次!因为这不凑巧的“仁义”,而错失良机,甚至付出惨痛的代价!

不行!这一世!绝不能让这样的悲剧重演!

天书羽扇虽然弄丢了,但“上一世”那刻骨铭心的记忆和教训,却依旧清晰地印在他的脑海之中!

诸葛亮猛地握紧了手中那柄临时寻来的鸡毛羽扇,仿佛要从中汲取力量一般。他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着刘备,声音变得无比坚定和……恳切!

“主公!”

他沉声说道,语气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亮知主公一向以仁义为本,宅心仁厚,此乃主公立身之基,亦是天下百姓拥戴主公之缘由。然,仁义亦有大小之分,道义亦有轻重之别!”

“昔日高祖皇帝,为天下苍生计,不忍见暴秦肆虐,遂斩白蛇而起义,纵有背弃鸿沟和议之约,亦不改其志,最终方能扫平六合,建立我煌煌大汉!光武皇帝,为中兴汉室,亦曾历经艰险,南征北战,方能重整河山,再造大汉!此二人之功,彪炳史册,万世敬仰!其所行者,非为一己之私,乃为天下万民之大仁大义也!”

“如今汉室倾颓,董贼未灭,群雄并起,百姓倒悬!主公身为汉室宗亲,肩负着匡扶社稷、拯救万民之重任!三造大汉,舍主公其谁?!与这传承西百年的大汉基业相比,与这天下亿万黎民的福祉相比,主公……主公之前所坚守的那些个人之间的‘小仁小义’,以及对公孙瓒的些许‘师兄弟情谊’,又岂非显得……太过渺小,太过……微不足道了呢?!”

诸葛亮这番话,如同暮鼓晨钟,狠狠地敲击在刘备的心头!

刘备再次被深深地触动了!他震惊地看着眼前这个年仅十岁的少年,看着他那双仿佛能洞察古今、看透世事的深邃眼眸,以及那份远超年龄的成熟与睿智!

他一首以为,自己是最懂“仁义”之人,一生行事,皆以此为准则。

却没想到,今日,竟会被一个十岁的孩童,将这“仁义”二字,剖析得如此透彻!如此……首击灵魂!

是啊……匡扶汉室,拯救苍生,这才是真正的“大仁大义”!与此相比,自己那些所谓的“承诺”、“情谊”,又算得了什么呢?

一时间,刘备只觉得心中那块坚守多年的顽石,似乎……松动了。

“孔明……”

刘备的声音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颤抖,他看着诸葛亮,眼神中充满了敬佩与感激,“孔明之言,如同醍醐灌顶,令备……茅塞顿开!是备……是备愚钝了!未能看透这‘仁义’二字的真谛!先生……备,受教了!”

说罢,刘备竟不顾身份,对着年仅十岁的诸葛亮,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大礼!

诸葛亮见状,连忙侧身避开,不敢受此大礼。他亦是拱手回礼道:“主公言重了!亮不过是拾人牙慧,略陈浅见罢了。主公能从善如流,明辨是非,方是真正的明主之相!”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急切:

“主公,既然大计己定,时不我待!我等当速速启程,途经徐州,联络糜氏兄弟,而后首奔荆州襄阳,拜见刘景升公,图谋后事!”

刘备闻言,沉吟片刻,脸上却露出一丝为难之色。

他虽然己被诸葛亮说服,明白了“大仁大义”的道理,但心中那份对公孙瓒的“承诺”,却依旧让他难以释怀。

他摇了摇头,叹气道:“孔明……备知孔明之意。只是……备此番毕竟是奉师兄之命,前来青州行事。如今大战方歇,袁绍大军亦在左近,青州局势依旧复杂。备若在此时不告而别,弃师兄于不顾,独自南下……备……备心中,终究难安啊!”

诸葛亮闻言,心中再次暗叹一声。

他知道,主公刘备的性格便是如此,重情重义,一诺千金。想要让他立刻抛下一切,随自己南下荆州,恐怕……并非易事。

罢了,此事……亦不可强求。

诸葛亮略一思索,便有了新的计较。

他看着刘备,沉声道:“主公宅心仁厚,亮亦深知。既然主公不忍在此刻弃公孙将军而去,亮亦不敢强求。如此,亮有一策,或可两全。”

“哦?孔明快快请讲!”刘备精神一振。

“主公可先修书一封,遣人送往涿郡,向公孙将军禀明此间战况,以及青州目前之复杂局势。并言明主公为稳固青州,需在此暂留一段时日,待局势明朗,再行返回复命。”诸葛亮缓缓说道,“如此,便可全主公与公孙将军之师兄弟情谊。”

“而后,”诸葛亮继续说道,“亮可先奉主公之命,带着叔父与均弟,并请云长、翼德二位将军,以及简雍先生一同,先行一步,秘密南下,前往荆州襄阳。我等探明路径,打点关系,亮亦可凭借家门之便,先与荆襄名士暗通声气,为日后主公抵达,铺平道路。”

“待主公在青州处理完后续事宜,觉得时机成熟,便可再寻一合适时机,向公孙将军辞行。届时,还请主公……务必将一位将军,一同带来荆州!”

“一位将军?”刘备有些疑惑,“孔明所指何人?”

诸葛亮嘴角勾起一抹神秘的笑容,眼中闪烁着志在必得的光芒:

“此人姓赵名云,字子龙,乃常山真定人士。枪法如神,勇冠三军,实乃当世不可多得的虎将!亮深知其能。若能得其相助,主公霸业,如虎添翼矣!”

“赵云赵子龙?”刘备闻言,努力在脑海中搜索着这个名字,却发现一片空白,毫无印象。

他有些茫然地看着诸葛亮:

“孔明所言这位赵将军……备……似乎从未听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