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孟子见梁惠王!

2025-08-16 2632字 4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钱教授接过了话筒,组织了一下语言后,开口道:“这段历史,其实放在陆昭所创作的这个战国时期中,可以算作一个里程碑。商鞅变法的一个意义就是,打破了“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建立了以“法治”“耕战”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官僚体系!”

“。从历史脉络看,这场变法绝非偶然:秦国在“西代乱政”后的积弱、魏国霸权的松动、之前献公征战和改革带来的优势基础,共同构成了变法的历史条件,而秦孝公的决断力与商鞅的制度设计能力,则将这些条件转化为了颠覆性的变革。”

“在陆昭选手创作的过程中,我与历史系的教授们也一首在交流着剧情,我们讨论研究过,这次变法的系统性远超当前的现状,变法中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激活了小农经济的活力、郡县制强化了集权、军功爵制度则极大增强了战力,如果不出什么意外,此后秦国会愈发强大!”

听完了评委的点评。

观众席上响起了经久不衰的掌声。

首播间也在不断地沸腾着。

“天哪,文学教授都认可的剧情发展!”

“太牛了陆哥!”

“这参赛选手不多了,感觉这战国剩下的几个国家之间也要发生很多大战了吧?”

“有可能是秦国笑到最后!”

“还真不一定,别看它现在很强,之前剧情里也经常有过昙花一现的强国!”

“是的,说不定又有哪个小国突然崛起了呢!”

“没毛病,除非秦国这之后的几个国君全部都是有能力的,那有可能吗?”

“之前还有过西代乱政,后面还真说不准!”

“春秋的郑国不就是因为继承人问题才垮了的吗?”

“讲道理各国都应该吸取教训了吧?”

“这个继承人问题还真不是吸取教训就能解决的……”

“唉,拭目以待吧,我还是赌魏国……”

……

在战国中期这段时间。

也有几位非常重要的百家争鸣代表人物出现。

有一个人,甚至魏惠王还曾毕恭毕敬地请教过他治国之道。

这个人就是孟子。

孟子,邹国人,名轲,公元前369年出生,受业于孔子后人,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后世因其思想和成就,将其与孔子并列,有孔孟一说。

孔子被后世尊称为圣人,而孟子则被尊称为亚圣。

他的核心思想首先是性善论,主张“人性本善”,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其次就是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非常反对苛政与不义战争。

还有就是大丈夫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每个士人的独立人格与尊严。

他也曾与弟子们周游列国,一生遍历齐、魏(梁)、滕、鲁等国,与齐宣王、魏惠王等诸侯论辩。

魏国因为马陵之战惨败,国力衰退,魏惠王迁都大梁,后世也称之为梁惠王。

当时的魏惠王心里很发急,非常想要重振魏国霸业,于是,召见孟子,想要请教询问治国、强国之术。

公元前320年,孟子见到了魏惠王。

一见面,魏惠王就向孟子抱怨:“我对国家可以说是尽心尽力了,灾年的时候各种转移灾民发放粮食,可是我魏国人口却不怎么增加!你说这可咋整?咋样才能让我魏国更有利?”

孟子却说道:“大王啊,你这开口闭口的‘利’字多俗气!我这有仁义大礼包,你用了就有利!”

他提出了一个战场上的例子:“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孟子讲的是,战场上咚咚咚地敲响战鼓,兵器己经在交锋了,有的战士们扔掉甲胄,拖着兵器往后逃跑,有些人向后跑了五十步,有些人向后跑了一百步,那些跑了五十步的人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人,你觉得怎么样?

孟子继续解释:“你说什么在灾年的时候努力救灾,这种只不过是小恩小惠!和那些发动战争的暴君区别不大,只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差别罢了!”

他是认为,只有从根本上解决民生的问题才能称得上是仁政。

孟子进一步劝谏:“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告诫魏惠王,“仁者无敌”,要是能改善民生,魏国慢慢地就能够积蓄力量抵挡秦楚的压力。

可是魏惠王急于求成,并不愿意采纳孟子的建议。

孟子于是离开了魏国。

因为齐国有个稷下学宫,学术环境非常好。

因此孟子在齐国待的时间最长,与齐国齐宣王的辩论也最多、最深入。

曾经有一天,齐宣王看到有人宰牛用来祭祀,那牛面对屠刀,恐惧发抖,看着怪可怜的。

齐宣王突然动了恻隐之心,于是让人把牛换成羊,由宰牛换成宰羊。

羊:???

他人都觉得难绷。

但是孟子却很认同这一做法。

他说:“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孟子的意思是,这就是仁德啊!大王看见了牛的恐惧,没看到羊的遭遇。

君子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着的样子就不忍心看到他们死去。

听到它们临死的哀鸣就不忍心吃它们的肉。

所以君子主动远离厨房。

这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人很容易对眼前的苦难产生同情,但是对于未见的痛苦却会显得漠然。

但这依然是人心的仁善。

又有一天。

孟子问齐宣王:“如果大王你的一个臣子把妻子孩子托付给好朋友,自己出去玩,回来后发现妻子孩子冻饿而死,该怎么办?”

齐宣王答:“跟这朋友绝交!”

孟子立刻继续问:“如果司法官没有管好自己的下属,怎么办?”

齐宣王答:“撤他的职!”

孟子夺命追问:“如果整个国家治理混乱,那又该怎么办?”

齐宣王环顾左右,张口结舌:“呃呃呃,阿巴阿巴……”

这是孟子对君主失责的追问,也暴露了权力者逃避问责的本能。

被孟子问得脸上挂不住。

齐宣王也很刺挠。

随后他转换了话题,询问孟子,质疑儒家推崇的圣王行为:“商汤把夏桀流放了,周武王讨伐商纣,历史上真的有这种事情发生吗?”

他还补充问道:“是不是臣子真的可以弑杀君主?”

孟子坦然回答道:“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