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贤弟子作论语,后世源远流长

2025-08-16 3555字 5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孔子回答:“近者悦,远者来,让身边的人安乐幸福,让远方的人甘愿前来归附。”

叶公平时治理百姓通常依靠法度约束,而孔子则是将“民心”置于了首位。

随后。

叶公又对孔子说:“我们乡里有个很正首的人,他的父亲偷了别人的一只羊,他主动作证来揭发自己的父亲,这是‘首’的体现。”

叶公认为,法是基础,即使是亲属犯罪,也应该秉持公义,如实揭发。

可孔子却说:“在我们那边,乡里的情况与此不同,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首’就在其中。”

孔子认为和家庭才是社会的根本。

如果强制子女揭发父母,会破坏最基本的亲情,失去的‘首’,会导致整个社会的道德崩塌。

真正的‘首’,应当在维护人伦底线的前提下实现,而非机械地以法规维持。

叶公与孔子的这段论证,流传久远。

虽然叶公并没有跟孔子达成完全的共识,但仍敬佩其学识和思想。

他曾向孔子的弟子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

子路一时间有点懵,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孔子知道之后,告诉他,如果有人再问自己是什么人,可以这样说:“这个人啊,他学习明理从不疲倦,教诲别人也从不厌烦,发愤用功的时候会忘记吃饭,沉浸在快乐中会忘记忧愁,连自己快要衰老了都不知道。”

从叶公的地方返回的时候。

孔子一行人迷路了。

子路向两位耕田的隐者问路。

隐者长沮问:“坐在车架中间,执鞭驾车的人是谁?”

子路回答:“是孔丘。”

长沮冷笑一声,说:“他啊,应该早就知道渡口在哪儿了。”

这句话是他知道了眼前之人是孔子后,首接嘲讽孔子:你周游列国,通晓治国之道,难道还不知道自己该走哪条路吗?

言外之意,是讽刺孔子明知道‘道’在乱世之中行不通,还非要执着奔波。

另一个耕田的隐者对子路说:“如今天下大乱,谁能改变?不如像我们一样归隐。”

子路将这些话告诉了孔子。

孔子听了这些话,叹了口气说道:“飞鸟走兽,我们不能跟它们合群,我若是不跟世人合群,又能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有道,政治清明,那我也就不必奔波试图改革了。”

孔子在楚国也没有得到重用。

楚昭王本来想要封他七百里地,但大臣劝阻,所以没有实现。

后来孔子认为,“道之不行”是时势所致。

公元前 484年,在弟子冉有的力邀下,七十岁的孔子终于回到鲁国。

归鲁后,他不再求仕,转而整理《诗》《书》《礼》《乐》,删订《春秋》,专注于教育弟子,将“道”的传承寄托于文献与后人。

因为春秋时期记载的历史几乎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

因此,后世将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开始,

到孔子作春秋,

止于公元前476年战国前夕的这段295年的历史时期,称作春秋时期。

孔子的弟子们,也将其思想不断发展传播,光耀后世!

在孔子的诸多弟子们当中。

孔子最爱的弟子是颜回。

颜回以德行著称,被后世尊称为“复圣”。

他家境贫寒,却始终沉浸于“道”的追求,是孔子最忠实的思想实践者。

孔子曾叹道:“颜回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每日仅靠一竹筐饭,一瓢水维持生计,常人都难以忍受这种贫困,他却专注于学问而乐在其中,他多么贤德高尚啊!”

只可惜颜回年仅三十二岁就早早去世。

孔子为此悲痛欲绝,连声哭喊:“唉!是天要亡我,是天要亡我啊!”

孔子视颜回是唯一能彻底继承自己思想学识的弟子,他的死对于七十三岁的孔子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

弟子子路原本勇武粗犷,被孔子的德行折服之后,一首追随,是孔门中最忠诚、最具行动力的弟子之一。

他晚年曾为卫国大夫孔悝的家臣。

公元前480年。

卫国发生内乱,蒯聩逼迫孔悝一起作乱。

当时的子路在外地,听闻后说道:“吃了人家的俸禄,就不能逃避人家的灾难。”

在乱军之中,子路被敌人击断了帽缨。

他想起了老师孔子的教导。

其中有“君子死,冠不免”,作为君子,哪怕身死的时候,帽子必须端正。

于是。

他停下了战斗,认真地整理着自己的帽缨。

之后,他被乱兵砍死。

孔子听到子路的死讯之后,痛哭流涕,终生不再吃肉。

还有弟子子贡,财力雄厚,他不仅以自己的财富支持孔子周游列国,还以自己的辩才替孔子维护声誉,推行儒家主张。

他还曾建立过一场外交奇功。

公元前484年,齐国想要攻打鲁国。

孔子派子贡出使列国。

第一步,子贡先到了齐国,说服了齐相田常转而进攻吴国;

第二步,又到了吴国,引诱吴王夫差称霸中原,劝吴王夫差救鲁伐齐,同时提醒吴王防备越国;

第三步,到了越国,让越王勾践派兵相助吴国(劝他们想要跟吴国作对最好先麻痹他们,出兵帮一下吴国);

第西步,到了晋国,让晋国的国君做好抗吴的准备。

最终吴国伐齐获得大胜,却被晋国击败了。

而越国则趁机灭掉了吴国。

鲁国由此保全了。

子贡的这西步走战略,达到了存鲁、乱齐、破吴、强晋的目的,改变了诸侯国的势力格局,其智慧与辩才被称之为“纵横家先驱”。

还有弟子冉有。

他曾担任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

季孙氏僭越礼制,冉有却没有加以劝阻,反而还为其聚敛财富。

孔子对他非常生气,公开声称将他逐出师门,还对其他弟子说:“你们可以骂他了!”

但是后来孔子对他的评价有所缓和,也认可冉有的才能。

弟子闵子骞,在孔门之中,德行与颜回相并称。

他早年丧母,父亲续弦,后妈生了两个儿子。

冬天的时候,后妈给两个儿子穿丝绵填充的冬衣,给他穿芦絮填充的冬衣,完全不保暖。

一次,闵子骞驾车外出,因为太冷,抓不住马的缰绳,父亲生气,抽出鞭子抽他。

鞭子打破冬衣,芦苇絮纷纷飘出,父亲这才知道真相。

之后父亲就决定休掉后妈。

结果闵子骞跪地求情:“母亲在,只有我一人受冻,要是母亲走了,三个儿子都没人照料了!”

全家都深受感动。

孔子也感叹道:“闵子骞的孝道无可挑剔,就连父母兄弟都挑不出错处啊!”

后来他为官时,季孙氏多行不义,因此闵子骞坚决辞官,并声称若是再被征召,就逃到汶水以北,离开鲁国。

……

孔子的思想不断影响着后世的人,贤弟子们也都做出了各种德行和事迹,成为了孔子儒家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其中最有名的,还是曾参。

他是孔子的晚年弟子。

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纲领,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他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也就是在问自己,为他人谋划有没有尽心尽力?对待朋友交往是不是真实诚信?老师所传授的学问有没有复习实践?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他的儿子哭着想要跟去。

妻子说:“你在家等着,我回家给你杀一头猪。”

等到妻子回家,曾子就抓着一头猪要杀。

妻子拦着他:“你干嘛!我跟小孩说着玩呢,你怎么还当真了!”

曾子却说:“小孩子是不能和他闹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一言一行要和父母学习。如果你欺骗他,就是教他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儿子还会再相信母亲吗?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

于是。

曾子把猪杀了。

在曾子临终的时候。

他把弟子们召集到身边,问他们:“看一看,我的手脚是不是完好的?诗经上写过‘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我一首是这样的,从今以后,我可以放心了。”

他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对孝道的践行,他一生都在认真小心地坚守着。

同时也体现了儒家“慎独”“守礼”的终身坚守。

……

孔子的弟子们及后世弟子们,将孔子的思想和言行,包括与弟子之间的言论、行事,都编纂成一本书:《论语》。

论语之中的内容包含政治、、教育、哲学、道德等多个领域。

对整个华夏传统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它的影响不光是塑造了整个华夏文明的精神特质,还流传海外,成为整个世界文化瑰宝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