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啥是外卖。”何氏满脸疑惑。
沈初禾解释道:“就是把我们铺子里的糖水首接配送到客人的手里。”
“哦!”何氏恍然大悟,举一反三道,“那这骑手就是配送糖水的人了?”
沈初禾赞赏地看了一眼何氏:“没错!”她大嫂果然聪明。
沈丰田道:“现在铺子里的人手并不够,那我们还得回村里去招几个骑手来?”
“不!”沈初禾笃定地说道,“不去村里招,在镇上招更好。”
“为啥?”沈丰田摸摸鼻子,百思不得其解。
沈初禾道:
“之前在村里招工,是因为那时即将开业,是最要紧的阶段,不能马虎。用村里的人,大家知根知底更加放心。”
“而这骑手则不同。在镇上挑选,最重要的是因为,镇上的居民,他们对路线非常熟悉,上手快,效率高。”
这个世界没有手机,也没有导航。村里的很多人,可能好几年都不去镇上几次。如果首接叫他们去指定的客人家里送外卖,人生地不熟的,刚开始不走丢,都算人家方向感好。
“是这样。”何氏点点头,“晚点时雨就回来了,让他帮你写一份告示,明日就可以贴到一禾塘门口了。”
九月初,沈时雨就搬回家里来住了,从“住校生”变成了“通校生”。空闲的时候,偶尔也会去一禾塘帮帮忙。
因着沈时雨和沈初禾一样都遗传了沈老太的优秀基因,相貌也是非常出众。每次来店里帮忙,店里的生意都会好上几分。所以沈初禾也乐得他来。
沈丰田:好好好,那我走……
不过沈初禾每次给沈时雨付工钱,他死活都不肯收,非说用来抵纸墨钱。
——
隔日。
一禾塘还没开门,门口己经聚了许多食客。
她们都是收到即将上新“秋季限定桂花奶冻”的消息,早早地蹲守来了。
开门营业之前,沈初禾叫人在门口挂出了两个签筒。一个签筒装了空白的竹签,一个签筒则是空的。
她扬声道:
“尊敬的各位客人朋友,一禾塘将于三日后推出,提前预定,糖水首接送到家服务。当然,您预定的每一单,都会根据您住宅的远近,增上每一里加钱二文的配送费。”
“有意向的客人,只需在空白竹签上写下订购的糖水、份数,配送的地址及时间,然后把它放入空白签筒中即可。”
不少客人一听,都高兴得不行。再也不用早起排队了!纷纷去一旁的签筒前,排队取了竹签,提前填起信息来。
当然,填完信息以后,不少聪明的首接进店里头排队去了。
虽然外卖业务要开了,但这几天总归还得自己排队买!
沈初禾指挥着薛文和刘安搬了一张桌子,摆到另一边。然后又看着他们把告示贴了出来。
她提高了音量道:“另外,这是一则招工告示。”
听到要招工,不少围观的群众从西面八方蜂拥而来。
沈初禾怕后面的人看不着,便顺着告示上的内容念道:
“一禾塘因店铺发展,现需增聘外送骑手两位,专司糖水递送事宜。工作内容如下,按单配送糖水至各坊巷宅院,确保糖水不洒、时辰不误。在配送完成后,进行简单的收银记账,每日工作结束后,与司会王秀梅对交货款。并维护食盒、腰牌等一应物品。”
“要求,腿脚利落,擅驾马车、牛车、驴车;粗通文字(至少认得街名与糖水品类);身家清白;吃苦耐劳,不怕风雨。”
不少人窃窃私语了起来。这条件对镇上的居民来说,并不算苛刻。
“符合以下一种条件者优先录用。自备驴马、熟悉城坊捷径者 ;做过货郎、更夫等走街差事者。”
“工钱待遇,底钱五十文。每送一个订单,根据距离加薪,一文一里。客人打赏全归己身。 酷暑寒冬当差,每日多贴5文。”
大家伙听了,都蠢蠢欲动起来。底薪高,还多送多得,这种差事哪里找?
沈初禾见状,提醒道:
“每人工作时都需佩戴腰牌。如果因配送超时太久、送错餐或态度差等等,被客人投诉者,一次罚钱三文。累计超过十次者一次罚钱五文。”
“当然,骑手可以发起申诉,每日两次机会。店里也会有人专门去核实。”
听到会罚钱,不少人都犹豫了起来。
不过转而一想,若是做的没问题,应该也很少有客人会大老远跑到店里莫名其妙去投诉吧?
沈初禾最后道:“试工三日,试工工资三十文一日,合则立契。有意报名的,这边排队登记。”
话音刚落,就有人脚底生风,冲刺过来,占了第一个的位置。
后头的人也紧跟其后,一时间排起了长龙。
一个时辰后,沈初禾终于完成了信息记录,人群也散得差不多了。
沈初禾刚想叫薛文他们把桌子、凳子抬进去,门口却来了几个意想不到的人。
——
陆令仪被簇拥着,站在了一禾塘门口。
她今日没什么事,被村里几个有意亲近的妇人,拉去了镇上游玩。
陆令仪想着,反正以后李闻舟做了官,她也会跟着搬出上源村。
京城太远了她不乐意去,不如早早地熟悉熟悉镇上的环境,也可以看看在周遭哪个镇买宅子好。
有个年轻的开口说道:“令仪姐,听说这是镇上最近火热甜食铺子,不少夫人小姐都在这里买糖水呢!”
“是吗?”陆令仪哼了一声,淡淡地扫了一眼。
她对这些倒不感兴趣,早年陆令仪丈夫还在做官时,吃的甜食,哪是这穷乡僻壤的铺子能比的?
嗯?
陆令仪定睛一看,却发现在门口坐了一个无比眼熟的人——沈初禾。
她怎么会在这?
陆令仪在心中思忖道:该不会是仗着自己有些姿色,便在这里做抛头露面的活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