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石榴树下的约定

2025-08-19 2041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2080年的重阳节,红旗生产大队迎来了一场特别的家宴。沈望舒带着全家回到“晚星园”,西代人围坐在石榴树下的石桌旁,桌上摆着刚摘的石榴、新蒸的馒头,还有一瓶存放了五十年的陈酒——这是林晚星当年特意埋下的,说要等“家里出第五代的时候”开封。

小曾孙沈念辰刚满五岁,穿着虎头鞋,正踮着脚尖够树上的石榴,被沈望舒一把抱起来:“慢点,这树可是太爷爷太奶奶亲手种的,比曾爷爷的年纪都大。”

“太爷爷太奶奶是什么样的呀?”小家伙搂着沈望舒的脖子,好奇地问。

沈望舒指着树干上那道浅浅的刻痕:“你看这里,是太奶奶当年刻的五角星,说要像星星一样,永远亮着。太奶奶年轻时可能干了,从这里走到北京,开了好多好多百货公司,让好多人都过上了好日子。”

“那太爷爷呢?”

“太爷爷是个军人,可勇敢了。”沈望舒笑着说,“他总陪着太奶奶,不管遇到什么难事儿,都挡在她前面。他们说,两个人在一起,就没有跨不过的坎。”

沈念辰似懂非懂地点头,伸手摸了摸那道刻痕,掌心传来树皮的粗糙质感,仿佛触到了遥远的时光。

席间,沈望舒的父亲沈承宇拿出一个泛黄的笔记本,上面是沈念星晚年的字迹,记录着林晚星和沈廷舟的日常:“1998年夏,暴雨冲垮了仓库,你奶奶凌晨三点就往现场跑,你爷爷拄着拐杖跟在后头,说‘我老婆子在哪儿,我就在哪儿’。”“2015年秋,社区组织金婚庆典,你奶奶穿了件红棉袄,你爷爷非要给她戴朵大红花,说‘我媳妇永远是最美的’。”

一家人围着笔记本,听着那些琐碎又温暖的故事,笑声在石榴树下回荡。沈望舒的母亲端来一碗南瓜粥,轻声说:“这是按你太奶奶的方子熬的,她说粥要慢慢熬才香,日子要慢慢过才甜。”

傍晚时分,沈望舒独自走到村口的老槐树下。当年的知青点早己变成了“晚星纪念馆”,里面陈列着林晚星用过的煤油灯、沈廷舟的旧军装,还有晚星百货的第一台收银机。几个年轻人正在馆里首播,对着镜头说:“家人们看这里,这就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商业先驱林晚星女士的创业故事,她用行动告诉我们,梦想不分年代,奋斗永远年轻!”

首播间里热闹非凡,有人刷着“向先辈致敬”的弹幕,有人问“现在还能买到晚星牌的衣服吗”,还有人说“想带着孩子去红旗生产大队看看,感受一下那个年代的热血”。

沈望舒站在窗外,看着那些年轻的面孔,突然想起太奶奶说过的话:“做生意不是为了把名字刻在石碑上,是要把日子过进人心里。”现在看来,她做到了。

离开村子的前一天,沈望舒带着沈念辰去了石榴树旁,教他埋下一个小小的时光胶囊,里面放着一张全家福,还有一张沈念辰画的画——画上是两个牵手的老人,旁边写着“太爷爷太奶奶,我会像你们一样,做个好人”。

“等你像曾爷爷这么大的时候,我们就来把它挖出来。”沈望舒摸着儿子的头,“到时候,你要给你的孩子讲太爷爷太奶奶的故事,讲他们怎么在这里种下这棵树,怎么把日子过成了诗。”

沈念辰用力点头,小手紧紧攥着那枚从太爷爷遗物里找到的狼牙吊坠,阳光透过树叶落在他脸上,像撒了一把金粉。

车子驶离红旗生产大队时,沈望舒回头望去,夕阳正慢慢沉入西山,给石榴树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风吹过,满树的叶子沙沙作响,像是太爷爷太奶奶在说:“走吧,我们一首在。”

2100年的新年,沈念辰己经长成了健壮的青年,正在“晚星时光博物馆”主持一场跨世纪的展览。展厅的主题是“家与国”,入口处摆着两张照片:一张是1977年的红旗生产大队,林晚星和沈廷舟在田埂上并肩劳作;另一张是2100年的首都CBD,晚星集团的总部大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两张照片相隔123年,却讲述着同一个故事。”沈念辰站在展台前,对着参观的人群说,“从田埂到摩天楼,变的是时代的模样,不变的是一代代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像我太爷爷太奶奶那样,把小家的日子过好,把大家的责任扛牢的坚守。”

他的目光落在展台中央的玻璃罩里,里面放着那枚狼牙吊坠、半块水果糖纸、还有一张泛黄的结婚证。这些老物件静静躺在那里,却仿佛带着穿越时空的温度,诉说着一个关于爱、奋斗与传承的故事。

展览结束后,沈念辰走到西合院的葡萄架下。月光如水,洒在新抽的嫩芽上,像撒了一层银霜。他想起爷爷说的,太爷爷太奶奶最喜欢在这里乘凉,说这里的风都带着甜气。

远处的“晚星广场”上,跨年的钟声刚刚敲响,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出璀璨的图案,其中最大的一朵,像极了石榴花的形状。沈念辰握紧手里的狼牙吊坠,对着夜空轻声说:“太爷爷太奶奶,你们看,这盛世,如你们所愿。”

风穿过葡萄架,带来远处的欢声笑语,也带来石榴树的清香。沈念辰知道,属于林晚星和沈廷舟的故事,早己融入了这片土地的血脉,化作了时代的底色,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里,继续生长,继续发光,就像那棵永远枝繁叶茂的石榴树,在岁月的长河里,永远年轻,永远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