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时代浪潮

2025-08-19 2696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1986年的深圳,到处都是脚手架和推土机的轰鸣声。林晚星站在服装厂的顶楼,看着远处拔地而起的高楼,手里捏着一份刚出炉的订单——香港一家百货公司要订十万件“晚星牌”衬衫,这是他们接到的第一笔外贸订单。

“没想到咱们的衣服能卖到香港去。”沈廷舟走过来,递给她一瓶冰水,额头上还带着汗珠。他刚从车间出来,蓝色工装的袖子卷到胳膊肘,露出结实的小臂。

“质量好,价格公道,当然有人要。”林晚星拧开瓶盖喝了一口,冰凉的液体顺着喉咙滑下,驱散了南国的燥热,“不过这订单量太大,咱们的生产线怕是跟不上。”

“我己经让人在旁边扩建厂房了,再招两百个工人,应该能赶得上交货期。”沈廷舟指着不远处的空地,“那边还打算建个印染厂,以后布料也能自己生产,不用再从外面买了。”

林晚星看着他规划的样子,眼里满是笑意。这几年,沈廷舟早己不是那个只会练兵打仗的军人,他熟悉了车间的每一道工序,能看懂复杂的财务报表,甚至能和外商讨价还价,活脱脱一个全能的企业家。

“对了,周教授刚才打电话来,说下个月有个国际经济论坛,想让你去讲讲连锁经营的模式。”沈廷舟想起什么,补充道。

“国际论坛?”林晚星有些惊讶,“我能行吗?”

“怎么不行?”沈廷舟看着她,眼神坚定,“你这些年的实践,比那些只会纸上谈兵的学者强多了。再说了,正好让外国人看看,咱们中国的民营企业也能做得风生水起。”

林晚星被他说得心头一热,点了点头:“好,我去。”

国际经济论坛设在首都的国际饭店,来的都是世界各地的经济学家和企业家。林晚星穿着一身自己设计的旗袍,领口和袖口绣着精致的五角星图案,既保留了中国特色,又不失时尚感。

轮到她发言时,台下有些窃窃私语——很多人没想到,这个看起来年轻的中国女性,竟然是一家连锁百货公司的创始人。

但当林晚星用流利的英语,结合晚星百货的案例,讲述中国市场经济的活力和潜力时,台下渐渐安静下来,不少人拿出笔记本认真记录。

“……我认为,中国的市场就像一片蓝海,充满了机遇,但也需要规范和引导。我们欢迎外资进入,但更希望能和国际品牌平等竞争,共同发展……”

她的发言赢得了热烈的掌声。会后,不少外国企业家主动过来交换名片,表达了合作的意向。其中一位美国百货公司的总裁笑着说:“林女士,你的模式很有启发,也许我们可以把晚星百货开到美国去。”

林晚星笑了笑:“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这一天。”

她知道,这不是客套话。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脚步加快,她的商业版图迟早要走出国门。

从论坛回来后,林晚星开始筹备晚星百货的股份制改革。这是周教授给她的建议:“现在政策越来越支持民营企业,你们可以试试股份制,既能筹集资金,又能规范管理,为以后上市做准备。”

“上市?”沈廷舟听到这个词,有些陌生,“那是什么?”

“就是把公司的股份拿到证券市场上去卖,让更多人成为公司的股东。”林晚星解释道,“这样我们就能筹集到更多的钱,去开更多的分店,建更多的工厂。”

沈廷舟皱了皱眉:“把公司分给别人?我不放心。”

“不是分给别人,是共同发展。”林晚星耐心解释,“你想啊,咱们现在有五十家分店,要是上市了,说不定能开到一百家、两百家,甚至走出国门。”

沈廷舟沉默了。他虽然对资本市场不太懂,但他相信林晚星的判断。“行,你说了算。”

股份制改革的过程并不顺利。有人担心风险,不愿意入股;有人觉得晚星百货己经做得够大了,没必要冒险;还有些老员工对“股份”“分红”这些新概念一知半解,需要反复解释。

沈廷舟主动站出来,把自己的一部分奖金换成了股份:“我相信晚星,相信咱们的公司。”

在他的带动下,员工们渐渐放下了顾虑,纷纷入股。林晚星又找了几家信任的国营企业和外资公司,募集到了一大笔资金。

1988年,晚星百货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第一批上市的民营企业之一。敲钟那天,林晚星和沈廷舟并肩站在交易所的大厅里,看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股价,心里感慨万千。

“还记得咱们在红旗生产大队的时候吗?”林晚星轻声说,“那时候能吃上白面馒头就觉得很幸福了。”

“记得。”沈廷舟握住她的手,“那时候我就觉得,你这丫头不一般。”

林晚星笑了:“那时候我可没想到,能和你一起站在这里。”

上市后的晚星百货,发展速度更快了。短短两年时间,分店就开到了一百多家,遍布全国各大城市,还在香港开了第一家海外分店。林晚星的名字,经常出现在财经杂志的封面上,被誉为“中国的商业女王”。

但她并没有停下脚步。她知道,时代在发展,不进则退。她从空间里翻出更多未来的科技产品和商业模式,悄悄应用到公司的运营中:建立自己的物流体系,开发线上购物平台,甚至开始涉足房地产和金融领域。

沈廷舟则坚守在实业领域,把服装厂、化妆品厂做得有声有色,还建立了自己的研发团队,不断推出新产品。他常说:“商业再怎么发展,最终还是要落到产品上,质量才是根本。”

两人分工合作,一个负责开拓创新,一个负责稳扎稳打,把晚星集团打造成了一个横跨多个领域的商业帝国。

1992年的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春风吹遍了南粤大地。林晚星和沈廷舟带着公司的管理层来到深圳,重温当年创业的艰辛和激情。

站在深圳湾的海边,看着对岸香港的灯火,林晚星感慨道:“时代变化真快啊。”

“是啊。”沈廷舟点头,“但不管怎么变,咱们的初心不能变。”

林晚星知道他说的初心是什么——是为了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是为了不辜负这个时代。这些年,他们一首坚持做慈善,捐建了几十所希望小学,资助了 thousands of贫困学生,还在灾区重建中捐了一大笔钱。

“等忙完这阵子,咱们回红旗生产大队看看吧。”林晚星说,“好久没见爷爷和桂香婶了。”

“好。”沈廷舟笑着说,“顺便看看咱们当年种下的那棵树,是不是己经长大了。”

他们都记得,刚到红旗生产大队时,一起在院子里种了棵石榴树。不知道这么多年过去,它是不是还像当年一样,在春天开出火红的花。

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带走了青涩和懵懂,也带来了成长和辉煌。林晚星和沈廷舟的故事,就像这浪潮中的一叶扁舟,既顺应着时代的趋势,又坚守着自己的方向,最终驶向了属于他们的星辰大海。

而属于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