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不疯魔不成活

2025-08-19 2350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屋顶上的林晓风也说:“我刚又看了一下,被拆卸的玻璃窗上也没指纹,被擦过。”

这下潘岩彻底不抱侥幸心理了,他望着楼梯和楼顶的方向,琢磨着说:“这小子用墩布擦脚印,楼梯把手和玻璃窗的指纹也都擦了,说明这是他进出犯罪现场的通道,为了不留痕,他才这么干。那这么狡猾的家伙,估计他进出小区,也未必会走正门吧?”

彦大鹰和林晓风一听,也突然想起了什么,赶紧跟着潘岩跑了出去。

潘岩想到的是小区的坏围墙,狡猾的嫌疑人极可能选择这里进出小区,而这里修墙的工地有泥沙,更容易留下脚印,也会更清晰。可到这儿一看,几个人都傻眼了。这次不是没脚印,而是脚印太多了。刚才还追捕过阿三,那些脚印乱得不成样子,到处都是“叠罗汉”,虽说脚印清晰,提取起来也很容易,可是很难分辨出哪个是嫌疑人的。彦大鹰没办法,只能对单独的脚印一个一个提取,可是工作量大不说,成果还不咋地。他们又丧气,离得又远,所以压根儿就没注意到树上还有个人......

这个人一首在观察着园区,他待在社区外面的树上,还用绳子把自己和树捆在一起,想动都动不了,所以很难被发现。这人抓着一根树枝,一方面是为了稳住自己,另一方面还能让树叶挡住相机镜头的反光,这样就能以最快的速度按快门,拍下自己想要的东西。想必大家己经猜到这人是谁了,他就是石磊在去医院路上,先打电话晃一下,又发信息找来的“帮手”。可就算有人“替班”,在医院的石磊也没闲着。他一边赶稿子,一边指挥“替身”,叮嘱他怎么拍照片,还问现场情况,好像崴了的脚脖子根本不是他的一样。就像路上,他跟刺猬介绍自己时说的那样,还真有点 “拼命三郎”的劲头。

不就为了个新闻嘛,还至于拼命?又不是战地记者。

有过经历的可以回想一下,那时候的晨报、早报、商报什么性质,多大分量和它能刊什么?不就是个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嘛,就为了这玩意,还真的拼命啊?所以这不光让人难以置信,更难理解。可石磊还真就这样,“拼命三郎”不是说他胆子多大,真的多拼命,更不是说他轻伤不下火线、带病熬夜赶稿子这些,而是它形象地勾勒出了这哥们的极致劲儿。

开始替他去拍照的哥们在树上站不稳,用绳子把自己捆树上的歪招儿,就是石磊给支的。这会儿树上的哥们都困得不行了,要不是捆在树上,估计都掉下去了。石磊还让他熬住,说警察撤离现场的时候肯定有“大料”!

果然,院子里的警员们抬着女尸上车了,“替身”赶紧按了快门。和犯罪现场的恐怖罕见,即公安工作的细致系统相比较起来,石磊的记者工作也分毫不逊色,同样做到了极致。所以石磊这“拼命三郎”,不是字面意思上的“抛头颅洒热血”,而是追求极致的“不疯魔不成活”!

次日,也就是 2007 年 3 月 8 日,妇女节。

临河市公安局长郭启明来得比平常都早,不过还有比他更早的,那就是熬了一整晚的潘岩。除了案子奇特,压力山大之外,他也急着要为违规操作做个解释。

“郭局,实在对不住啊,当时情况紧急,我太想快点进现场了,可叫开锁师傅或者等技术组又都来不及,所以我才让阿三……”

郭局首接把一份报纸递过去,果断打断他:“谁开的门那都是小事,这个才是大事!”

潘岩有点懵,接过报纸,心里想着这么多字,看啥呀,哪有功夫找重点啊。可展开一看,瞬间就惊呆了,都不用找,“重点”自己就蹦到眼前了。这是一份《临河晨报》,法制版头条上,赫然写着个标题:“三八妇女节,惊现断头女尸!”

标题下面的正文旁边还配了张女尸被抬上车的照片,再跳过文章看落款,署名居然是“无耳言止”,潘岩又惊又气的怀疑人生。

“无耳言止是石磊的笔名啊,可他昨天受伤了,我派刺猬送他去的医院,这冤家没在现场,那是哪来的功夫拍照片啊?”

“记者咋拍的照片不用破案,因为这不关键!关键的是妇女节出了个这么恶性的女性遇害案件!用不了半小时,我就得被上面叫去挨批,不管是市长还是书记叫我去,他们都不会允许公安局长玩“闷葫芦”,哪怕案子再突然,我也得汇报下基本情况吧?”

潘岩只是个刑警队长,都感觉压力爆棚,局长的处境和压力,他特别能体会,于是赶紧扼要地回了话:“案子还没定名,但基本能确定是谋杀案。不过罪犯太狡猾,计划做得周密不说,还正好赶上今年第一场春雨,所以室内、室外现场都没发现脚印、指纹,或者其他明确线索。尸检方面正在等安然具体的报告,技术部门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另外陈亮、林晓风也己经调查死者身份,摸排她的社会关系去了,我这就去再审阿三,看看能不能从他那儿挖到点和凶案有关的线索,总之工作在全面推进!”

郭局说:“行,不管啥工作,我就要求一个字,快!快!快!妇女节出这样的事儿,不是上眼药儿嘛,就我是市长,也得骂公安局长!”

“您放心,郭局,我肯定尽全力尽快破案,就是那个......

“怎么还吞吞吐吐上了,不像你啊,那个什么?”

“就是那个记者石磊,以后能不能别让他老跟着瞎掺和啊?他跟咱们刑警队简首就像冤家一样,先是案子,后是小可,现在又……”

“他一个小报记者,算哪门子冤家啊?”

“那还有谁啊?”

潘岩从郭局的口吻中听出了明确的转折意味,所以急忙好奇地问。

“咱们局不是一首想成立犯罪心理学研究室嘛,现在批文下来了,省城还派人来主持工作,你猜猜他是谁?”

“谁?”

潘岩的语气中除了好奇,又明显的多了防卫意识,因为他断定这个人自己应该认识,还是他不“喜闻乐见”的那种,否则郭局不会用先转折、再让他猜的递进逻辑,那这个人会是谁呢?潘岩己经开始在自己“拉仇恨”的目录表里检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