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该隐的记号

2025-08-19 2460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公西远肯定地点头说,连环杀手的发生、发展及成熟过程,和一个跳水运动员的成长差不多。

跳过了一米跳台,就敢上三米跳台,然后就是五米、八米、十米,甚至更高。

同样,通常情况下,连环杀手在连续成功作案的同时,自信也会急速膨胀,进而寻求更大的刺激,追求更高级的胜利。

而我们碰到的这个连环杀手,随着三次作案,他己经逐步进入了成熟期。尽管常规的连环杀手犯罪历时长、跨度大,作案时间间隔也比较长,但我碰到的这个不一样,是特例。

因为他还有着强烈的表达为引导,高智商高智能为基础,又辅以缜密的思维、严谨的计划和极为认真,甚至堪称执着的态度做弥补,来催化,所以他的成长很迅速,是突飞猛进的。

所以现在的他,己经是自信爆满、技能熟练,更加坚信警察抓不到他了。因此他也更加不怕发案,甚至都希望把警察寻找被害人身份的时间也节省下来。

所以他留下了马芸的工作卡,而这么做的目的则是,尽快地让我们警方钻进他设置的迷宫里去,投入到他的游戏中来。

而他则像一个超级游戏达人一样,悄悄地隐藏在游戏规则之内,一面继续作案杀人,寻求刺激,表达犯罪主题,一面则悠闲地置身局外,看着热锅蚂蚁一样的警察,享受着胜利的。

而我们,如果再迟迟抓不到他,那么再作案的时候,他也势必会越发嚣张、愈加疯狂!

史可清有点害怕地看向安然,安然焦急地说:“那赶紧成立专案组啊,潘队!”

潘岩吸了一口烟,摇着头说哪那么简单啊?并案不是搭积木,有了个想法就信手拈来地组合起来。

如果真的是出现了节日连环杀手,那我们就更不能盲目兴奋,而更得搞清楚任何一点点小问题。

比如,秦玉莲案中,凶手为什么反复播放《渔舟唱晚》;于尚案中,制止‘剽窃风波’的帖子到底和于尚遇害有没有关系,发帖子的人是不是凶手,和伪装的送书员的关系、具体的起火原因,还有帖子的出处、到底有没有错别字等等。

这些问题还有一箩筐呢,能总结出来的相同点一大堆,不同点疑点也是各一堆。所以并案的条件并不成熟,更不用说成立什么专案组了。

“何况上述问题都是极为关键的,哪怕弄错一个,弄错一小点儿,也会把我们带错个十万八千里。”说着,公西远踌躇地点头,说:“另外,就是我这面也还有一首纳闷,甚至是一首疑惑的问题。”

“什么问题?”安然问。

“‘该隐的记号’。”公西远的声音在安静的房间里回荡,仿佛带着一丝沉重。

“‘该隐的记号’?”史可清疑惑地重复了一遍,眼神中满是不解。

“是的。”公西远抬起头,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说道,按常规来讲,如果是同一个连环杀手,短时间内连作三案的话,那么应该不需要花费多大力气,就能通过犯罪心理学总结出被害人的共同点、凶手的仪式化行为,甚至是‘该隐的记号’。

但我们碰到的这个比较特殊,起码到目前为止,这些东西都还不相当明朗。

他停顿了一下,皱着眉继续说道,“这就好像是在一片浓雾中寻找一条小路,我们知道路就在那里,但就是看不清方向。”

说罢,公西远又陷入了沉思,双手交叠放在桌上,眼神空洞地盯着前方。

潘岩、史可清、安然三人也相继沉默下来,房间里只剩下时钟滴答滴答的声音,仿佛在提醒着他们时间的流逝。

“该隐的记号”是犯罪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美国分支应用得比较多。其意思类似于此杀手区别于其他杀手的个性签名。

圣经记载,杀害了亚伯的该隐,是人类第一个杀人犯,为此而有了杀人犯的明显标记。所以美国匡堤科行为科学部,将这一概念引入犯罪心理学中,命名为“该隐的记号”,意在标注、区别于连环杀手。

比如被公认的世界上第一个连环杀手,开膛手杰克,连杀五名,并都开了膛,有的还把肠子拿出来,挂在死者的脖子上。

那么这一特殊的仪式化行为,即开膛手杰克区别于波士顿炸弹手、黄道十二宫杀手等其他连环杀人犯的“个性签名”,也就是公西远所说的“该隐的记号”。

“所以,不管是并案,还是要给这个连环杀手做犯罪心理学画像,公西远都必须找到它,找到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该隐的记号’。”

潘岩低声说道,仿佛在自言自语,又仿佛是在提醒其他人,“可是面对如此海量的纷繁信息,如此错综复杂的犯罪行为痕迹,公西远要怎么样才能找到它,找到这沧海一粟呢?”

史可清叹了口气,眼神中闪过一丝焦虑。她看向公西远,只见他眉头紧锁,似乎在脑海中不断地梳理着线索。

安然则咬着嘴唇,目光在桌上的卷宗和报告之间徘徊,似乎在寻找一丝灵感。

“也许,”公西远突然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光芒,“我们需要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凶手的每一次作案,都像是在完成一幅拼图,而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其中的碎片。我们需要找到那些隐藏在细节中的线索,那些被凶手刻意留下的痕迹。”

他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一支马克笔,开始在上面写下关键词:“冷冻尸体”“控制发案时间”“未遭受性侵”“故意留下工作卡”……每一个关键词都像是一个问号,等待着被解答。

“我们不能只盯着眼前的案件,也许凶手的‘该隐的记号’并不在这些明显的线索中,而是在那些我们尚未察觉的细微之处。”

公西远的声音充满了坚定,“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现场,每一个证据。也许,答案就在我们的眼前,只是我们还没有发现。”

房间里再次陷入沉默,但这一次,沉默中带着一种紧张的期待。

每个人都明白,他们正站在一个关键的节点上,而找到“该隐的记号”将是解开这一切的关键。

如果找不到连环杀手的“该隐的记号”,就无法使并案思路落地,更没办法对其进行准确的犯罪心理学画像,至于破案,也就更远在天边了。

“该隐的记号”是破案之门不可或缺的一把钥匙,找到它是必需的,也是迫在眉睫的。于是一筹莫展的公西远,忽然突发奇想地想到了一个词:拓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