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潘岩的指示,史可清一回到办公室便即刻投入忙碌之中。她先是在网上搜索并下载了一些关于《渔舟唱晚》的解析文章,打印出来后,随手递给公西远,说道:“你先看看这些,有个大概了解,我去看书、帮潘队他们找帖子!”
话音落下,史可清便翻开于尚和文风的两本新书。快速浏览书名和内容简介后,她坐到电脑前,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论坛海”,全力搜寻那个神秘的、能够平息 “剽窃风波” 的帖子。
“帖子” 这个词,在当下或许稍显生僻,但在论坛盛行的时代,它却是家喻户晓的存在。那时,天涯论坛、虎扑论坛等综合性平台热闹非凡,各类话题层出不穷,标题更是花样百出。
为了吸引眼球,常常采用夸张新奇的表述方式,与如今自媒体的标题风格颇为相似。
史可清在各个论坛间穿梭查找,铺天盖地、五花八门的标题和回复映入眼帘:“文坛夫妻档新书互指剽窃,背后真相惊人!家人们,今天必须来给大家爆个大瓜!于尚和文风,这对咱们文学界赫赫有名的夫妻,居然在新书发布后,互相指责对方剽窃,这剧情简首比小说还精彩!”
随着浏览的深入,史可清逐渐梳理出这场“剽窃风波”的基本脉络。二人新书出版后,于尚和文风开始互相指责对方剽窃,随后书迷、网友纷纷参与,展开激烈骂战,事情越闹越大,媒体也争相介入,导致他们的私人生活被扒得一干二净。
事件的高潮正如文联主席许澜向陈亮描述的那样,双方竟分别用内裤和文胸自证清白。史可清对这般荒诞行径嗤之以鼻,也被网上的舆论节奏带得义愤填膺。
而此时她正在看的帖子更是唯恐天下不乱,继续煽风点火:“家人们,你们怎么看这件事呢?快来评论区留言讨论吧!”
由于每个网站都设有多个论坛,信息繁杂无比,构成了一个相当喧嚣的“舆论场”,相关内容简首如汪洋大海。
在如此大量的信息中,寻找那则能遏制剽窃风波的帖子,无异于大海捞针。史可清找了许久,依旧毫无头绪。究竟是哪句话、哪个帖子,竟有如此巨大的能量,能瞬间平息这场汹涌的风波?
史可清的好奇心愈发强烈,不禁嘟囔道:这还真是个神秘的 “大力神贴” 啊!
这一声嘟囔 “惊动” 了一旁的公西远。
没能得到《渔舟唱晚》专业解读的公西远,并未“因噎废食”,停滞不前。他按照自己的“节奏”继续推进着画像工作,他先是在白纸板上写下 “渔舟唱晚”西个字,并在后面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随后,又在标题为《“3.8 血水女尸案” 嫌疑人犯罪心理画像报告》的文件上,填写了如下条目:
1、男性;
2、30 - 45 岁之间;
3、文化程度较高,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
4、有欣赏古典音乐的底蕴。
完成这些时,他恰好听见史可清的嘟囔,便提醒她要参考时间节点。也就是说,以剽窃风波戛然而止的时间为基准,横向查找各个网站的帖子并判断内容,这样会更高效。
“你还真是超强大脑啊,可以一心二用。”
“是你嘟囔的声音太大了。”公西远苦笑一下,回应道。
史可清没有再回嘴,如梦初醒的她立刻锁定剽窃风波停止的时间,开始按图索骥地查找帖子。公西远则再次翻开 “3.8 血水女尸案” 的卷宗,以他独特的 “扫描机制”,全神贯注地研读起来。
看着看着,公西远突然停住,眼睛死死盯着卷宗,伸手摸索着什么,然而摸索了一阵,却没拿到想要的东西。这时,他才将目光从卷宗上移开,扭头问史可清:“我的红笔什么时候跑到你那去了?”
公西远找红笔,想必是又发现了什么重要线索。可忙着找帖子的史可清同样神经紧绷、争分夺秒。
“刚才看书的时候画标记用了。你又不残疾,就不能自己过来拿一下?”
“我现在动不了。”
即便如此,史可清也没有起身递笔,而是抓起笔扔了过去,喊道:“接着。”
公西远依旧没动,右手接过笔,用嘴咬掉笔盖。整个过程中,他的左手始终按在 “3.8 血水女尸案” 的卷宗上,仿佛那不是卷宗,而是一条泥鳅,稍一松开,就会溜走。
趁着网页刷新的间隙,史可清扭头看向公西远,问道:“发现什么了?”
公西远用红笔在左手按压的地方画了个红圈,说道:“现在还不确定。”
“哈哈哈......” 史可清突然笑喷。
“找到了?”
“没有。”
公西远继续闷着头,纳闷地问:“那你笑什么?”
“要不是亲身经历,我都不敢相信文职警察竟然也会忙成这样!尤其是刑警队那帮出外勤的家伙,总觉得文职都是吃闲饭的。”
公西远没有接话,只是似笑非笑地“呵呵”两声。此刻他无心闲聊,紧盯着红圈,大脑飞速运转。随着他手指拿开,被红圈圈住的两个字清晰可见,是“血水”。
史可清也没精力抱怨公西远不搭话,继续专注于找帖子。突然,公西远又一阵手忙脚乱。史可清满心疑惑,扭头看见他将“3.8 血水女尸案”的所有现场照片都倒在桌面上,如饥似渴地翻看起来。
史可清刚要询问缘由,电脑屏幕上出现了一则帖子,既符合制止剽窃风波的时间节点,又有些特殊之处。于是,她强忍着对公西远行为的好奇,身体前倾,凑近显示器,仿佛这样能更准确地判断这则帖子。
史可清将这个网页收藏起来,把这则帖子列为 “重点嫌疑对象” 后,继续查找。至此,犯罪心理学研究室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 “倒错状态”。
“倒错状态” 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在心理学领域,它可以被理解为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表现,或是精神障碍的一种状况,形容的是一种紊乱、不协调的状态,即颠倒与错位。
此刻的犯罪心理学研究室正是如此。一向活泼得像猴子似的史可清,此刻竟如此安静专注;而一向持重沉稳的公西远,却变得这般慌乱忙碌。
这一切都源于案件带来的压力,就如同筷子放入玻璃水杯中,看上去会发生歪斜。人在不同的外部环境、情绪心境以及压力作用下,行为举止往往会出现反常,甚至呈现出完全倒错的现象。
然而,除了此刻的公西远、史可清和潘岩他们,像水中的筷子。谁又能确定“3.8血水女尸案”和“4.5杀人焚尸案”本身,以及制造它们的凶手,不是时代发展这个“大水杯”中的筷子呢?
在生活中,雪中送炭总是难得,落井下石却屡见不鲜。在公西远承受如此巨大压力之际,外部环境不仅没有减轻压力,反而有新的压力源正快速逼近。不知这是否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导致他的心理分析全盘皆错呢?
说时迟那时快,这时办公室座机电话骤然响来,那根稻草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