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技术融合,创新发展!

2025-08-24 1792字 6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晨光穿过议事堂的窗棂,在木桌上投下斑驳的影子。夏清悦指尖轻抚信纸边缘,那封来自海外的信己被她反复读过三遍,字迹依旧清晰,却比昨夜多了几分沉实的温度——不再是希望的微光,而是可触碰的路径。

她将信折好,放入怀中贴身的布袋里,起身走向村外的小石屋。脚步不快,但每一步都踩得稳。屋内陈设简单,只有一张矮桌、几册农书和一个陶罐,罐中盛着昨夜从空间取出的灵泉水。水色清澈,倒映着天光,泛着极淡的绿晕。

她蹲下身,小心翼翼取出信中提到的植物样本——一株根系粗壮、叶片蜷缩的干枯植株,海外学子称之为“旱魂草”。据信中描述,其根部能分泌类似灵泉水的活性物质,遇旱则活,遇湿则敛。

夏清悦没有立刻将其种入灵田,而是先用指尖蘸取一滴灵泉水,轻轻抹在草根断裂处。刹那间,原本灰败的断口竟泛起一丝微不可察的蓝光,如同萤火初燃,转瞬即逝。

她瞳孔微缩,却没有惊呼,只是迅速起身,默念“开启空间”。

云雾缭绕中,灵田中央绿光浮动,她将旱魂草单独栽入西北角的一小块隔离区,那里土壤松软,水分适中,是她特意为实验预留的“安全田”。

三天过去。

每日辰时、午时、酉时,她准时进入空间记录数据。第三日傍晚,她发现蓝光频率果然随土壤酸碱度变化而波动:偏酸时蓝光密集如星点,偏碱则黯淡稀疏。她尝试滴入微量灵泉水调节pH值,蓝光竟趋于稳定,且范围扩大至整株根系。

那一刻,她坐在灵田旁的石凳上,提笔在记录本上写下:“若此物可量产,则灵泉之力或可复制。”

笔尖顿住,墨迹未干。她并未抬头,也没有长舒一口气,只是将本子合上,放回怀中,动作轻缓得像怕惊扰了什么。

次日清晨,她在桃源村东头划出半亩试验田,亲自翻土、施底肥、引渠水。顾云轩和陈铭赶来时,正看见她跪在田埂上,双手沾泥,正把旱魂草幼苗与本地耐旱作物交错栽种。

“你在试它的兼容性?”陈铭蹲下身,手指轻触土壤,“这土……好像比别处更润。”

“用了少量稀释后的灵泉水。”夏清悦首起身,拍了拍手,“不是为了催熟,是为了观察它能否激活本地土壤的潜在活性。”

顾云轩站在田边,目光落在她脸上。她眼下有淡淡青影,显然这几日睡得极少,但眼神却亮得惊人,不是亢奋,而是一种近乎冷冽的专注。

“你打算怎么融合?”他问。

“灵泉水改良土壤结构,旱魂草稳定水分留存,再配合海外学子的旱作法控制种植密度和轮作周期。”她指向田中几处标记,“你看这里,我把三种技术节点都做了分区对照,七日后看长势差异。”

陈铭点头,“一旦数据成立,就能形成闭环模型,不再是单一技术依赖。”

“对。”她弯腰拔掉一株杂草,扔到田外,“我们要让朝廷看到的,不是某个神奇水源,而是一套可复制、可推广、可解释的农技体系。”

三人沉默片刻,只有风吹过新翻泥土的气息。

七日后,试验田初现成效。

旱魂草所在区域的作物株高平均高出对照组三寸,叶片厚实油亮,根系发达。更关键的是,这片田地即便在连续两日无雨的情况下,表层土壤仍保持,仿佛地下藏着看不见的微型水库。

夏清悦蹲在田里,用竹片轻轻拨开表土,露出下方交织如网的白色细根——那是旱魂草与其他作物共生形成的菌根结构,正缓慢释放出微量活性物质,滋养着整片土地。

她没说话,只是将一片叶子放在掌心搓碎,鼻尖嗅到一股清冽气息,类似灵泉水,却不完全相同。这种味道更淡,更贴近自然。

“它真的能‘模仿’灵泉。”陈铭低声说,语气里带着敬畏。

顾云轩蹲在一旁,手指沾了点根部的泥土,捻了捻,“这不是奇迹,是规律。”

夏清悦终于开口:“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把规律变成常识。”

她站起身,拍净裤脚泥点,走向田边放置的记录册。翻开最新一页,她在“结论”栏写下:“类灵泉植物可被本土技术驯化,初步验证融合可行性。”

写完最后一个字,她忽然停下笔。

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不是急促,而是带着节奏的踏地声——是村里负责浇水的小童回来了。

她没回头,只是握紧了手中的炭笔。

笔尖己经有些磨损,边缘微微,像一片即将脱落的叶。

炭笔尖端突然断裂,一小截黑色碎屑落在纸上,正好压住“可行性”三个字的最后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