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微曦,青石村的山道上还泛着一层薄雾,夏清悦站在村口,手中握着一把铁铲,轻轻翻动脚下的泥土。她蹲下身,指尖划过的土壤,露出一抹浅绿的根须。
“长出来了。”她低声说,嘴角微微扬起。
身后传来脚步声,顾云轩提着一壶热水走来,将水壶放在石阶上,道:“昨夜又下了场雨,土比前几日更松了。”
“是啊。”夏清悦站起身,目光落在不远处那片嫩绿的田地,“再过半个月,就能看见第一批收成。”
顾云轩望着田地,道:“村民们己经开始议论了,说你这水不是神术,是真能养地的。”
“他们信了,才愿意跟着做。”夏清悦望向村中方向,“我打算再划出一块地,让愿意试的都来。”
——
村中石屋前,夏清悦正将几瓶灵泉水分发给几位年轻农夫。她一边递瓶子,一边叮嘱:“一滴就够了,不能贪多,水是好东西,但用错了法子,也起不了作用。”
一名农夫接过瓶子,小心翼翼地收进布袋里,道:“夏大人,我们一定按您说的来。”
“你们先回去试试,三天后我亲自去你们的地里看看。”夏清悦点头。
待众人散去,陈铭从屋后走来,手中拿着几张草图,“我画了张简易的田地分布图,准备在村外那片最贫瘠的地上设一块示范田,让大家都能看到变化。”
“很好。”夏清悦接过草图,目光扫过上面的标记,“就选那块最干裂的,让所有人都知道,连那样的地也能长出庄稼。”
陈铭点头,“我这就去安排。”
——
三日后,示范田己初具规模。夏清悦亲自下田,将灵泉水滴入泥土中,不多时,原本干裂的土块开始泛出的光泽,几株枯草竟在短短片刻间恢复了生机。
围观的村民越来越多,有人低声议论,有人伸长脖子想看得更清楚些。
“真的变了!”一个声音喊了出来。
人群顿时骚动起来,有人上前蹲下身,伸手摸了摸泥土,惊讶地发现原本坚硬的土块竟变得松软。
“这不是神术,是真能养地的!”有村民激动地说道。
夏清悦站在田埂上,看着人群中的变化,心中微微一松。
“你们愿意试试吗?”她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人群中沉默片刻,随后有人点头,“我愿意!”
“我也愿意!”
接连不断的回应声响起,夏清悦嘴角微扬,“好,我带你们一起做。”
——
消息传得比想象中更快。不过几日,附近几个村落的农夫纷纷赶来,想亲眼看看这片“灵泉田”。
村中地主见状,主动出面安排观摩日程,将村民们召集到示范田边,让夏清悦现场演示。
阳光洒在田地上,夏清悦将一滴灵泉水滴入泥土中,众人屏息凝神,看着那滴水渗入土中,片刻后,土地泛起的光泽,原本枯黄的草根竟重新焕发生机。
“这……”有人倒吸一口气。
“这真的是水?”有人不敢相信。
“是。”夏清悦抬头,目光扫过众人,“它不是神术,也不是仙法,是一种特殊的水源。你们可以试试,也可以学着用。”
一名外地农夫走上前,蹲下身仔细观察泥土的变化,随后抬头,眼中带着一丝激动,“夏大人,我们村也有一块地,己经三年没种出东西了,您能帮我们看看吗?”
“当然。”夏清悦点头,“只要你们愿意学,我都教。”
人群中响起一阵掌声,夹杂着低声的议论。
“夏大人是真能帮我们种地的。”
“她不骗人,也不求回报。”
“我们得抓住这个机会。”
——
随着示范田的成功,夏清悦的农业技术开始在青石村周边流传开来。村民们自发组织学习,互相交流经验,甚至开始尝试改良其他地块。
顾云轩站在田边,看着村民们忙碌的身影,笑道:“你这方法,比我想的还快。”
“不是方法快,是人心变了。”夏清悦轻声道,“他们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知道,只要肯学,土地也能被养起来。”
“你这话,听起来像是要教出一批农夫老师。”顾云轩挑眉。
“为什么不呢?”夏清悦看向他,“一个人能种几块地?但若是一百个人,一千个人,那就能养活整个郡。”
顾云轩沉默片刻,忽然笑了,“你比从前更远了。”
夏清悦没有回答,只是轻轻摇头,目光落在远方那片绿意初现的土地上。
——
夜色渐深,夏清悦坐在石屋中,手中握着一本新写的《灵泉改良手册》。她翻到最后一页,写下一句话:
“土地不会说话,但它会回应我们的用心。”
她合上手册,将它放在桌上,转身走向窗边。
月光洒在窗外的田地上,微风拂过,带来泥土的清香。
她轻轻吐出一口气,目光坚定。
“这只是开始。”
窗外,一名年轻农夫悄悄走近,手中握着一封信,低声唤道:“夏大人。”
夏清悦回头,接过信,拆开。
信上只有一句话:
“桃源之外,亦有饥荒。”
她眉头微蹙,目光落在信纸的边角,隐约看到一个模糊的印记。
片刻后,她将信折好,放入怀中。
风从窗外吹进来,吹动了桌上的手册,也吹动了她的心。
她转身,走向门外,脚步坚定。
田地在月光下泛着微光,仿佛回应着她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