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洒在桃源村的田埂上,金灿灿的麦浪随风起伏,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麦穗混合的清香。这是新粮种成熟后的第一个丰收日,整个村庄都沉浸在喜悦之中。
夏清悦一大早就起床,简单梳洗后便提着竹篮出门。她要挨家挨户查看收成情况,确保这次推广的新粮种真正达到了预期效果。父亲和兄长也早早下地帮忙,母亲则在家准备午饭,为忙碌的家人补充体力。
第一站是王婶家的地头。远远望去,那片原本被蝗虫啃得所剩无几的土地,如今己是黄澄澄的一片,沉甸甸的麦穗压弯了秸秆。王婶正蹲在地上割麦,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
“阿悦,你快瞧瞧!”王婶一见她来,赶紧起身招呼,“今年我家这收成比往年翻了一倍都不止!多亏了你啊!”
夏清悦笑着走近,仔细观察麦穗的程度,又拨开几株查看根部是否健康。果然,叶片边缘泛红的现象依旧存在,但并未影响整体产量。她记下这一细节,打算回去后继续研究。
“你们家这麦子颜色有点特别呢。”她轻声说道,“我回头再看看是不是土壤的问题。”
王婶摆摆手:“管它什么颜色,能打粮就行!”
离开王婶家后,夏清悦沿着地图上的标记继续走访其他村民家的田地。每到一处,都能看到村民们忙碌的身影,还有那一张张洋溢着笑容的脸庞。
到了午后,她回到自家地头。父亲和兄长己经割了不少麦子,堆在田边整齐码放。母亲带着几个邻居妇女来帮忙搬运,大家一边干活一边说笑,气氛热烈而温馨。
“今天天气好,晒干得快。”母亲擦了把汗,笑着对夏清悦说,“你爹说今年咱们家能多存些粮食,过年的时候也能给亲戚们送点。”
夏清悦点点头,心里却己经开始盘算下一步的事情。新粮种的成功只是个开始,她还要进一步优化品种,扩大种植面积,才能真正改变整个村子的命运。
回到家后,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吃午饭。饭桌上多了几道荤菜,是父亲特意去镇上买的猪肉和豆腐。自从去年旱灾过后,家里好久没这么丰盛过了。
“清悦啊。”父亲夹了一块肉放进她碗里,语气难得温和,“你爹以前也试过种新粮种,结果颗粒无收,差点饿死全家。可你这次……真行。”
夏清悦抬头看向父亲,从他眼里看到了一丝认可和骄傲。
“我不是瞎折腾。”她轻轻一笑,“我是有把握才做的。”
晚饭后,父亲靠在椅子上抽着旱烟,母亲收拾碗筷,兄长在一旁磨镰刀,准备明天继续收割。
夏清悦趁机开口:“爹,娘,我想明年把咱家的地全种上新粮种,另外还想租两亩邻居家的地。”
话音刚落,屋里顿时安静下来。
“啥?”父亲皱眉,“你是说要把家里的地全种?还租别人的?”
“你这不是疯了吧?”母亲也停下手中的活儿,“你爹当年就是因为想多种点,结果赔了个底朝天!”
夏清悦早料到他们会反对,不慌不忙地从怀里掏出几张纸,摊在桌子上。
“这是我画的对比图。”她指着上面的数据解释道,“左边是旧粮种的产量和抗灾能力,右边是新粮种的。你们看,不仅产量高出三成,而且几乎不受虫害影响。只要管理得当,风险其实很小。”
父亲凑近看了半天,眉头慢慢松了些。
“可是租地要钱啊。”母亲担忧地说,“咱们现在还没攒下多少银子。”
“我可以先跟人家商量,用一部分收成抵租金。”夏清悦说,“等明年收成好了,咱们就能还上。”
父亲沉默片刻,叹了口气:“你说得也有道理……不过,先试试一亩地吧,别一下子太冒进。”
夏清悦知道他己经动摇,便顺势点头:“好,那就先试一亩地。等明年见效了,咱们再考虑扩种。”
夜色渐深,屋外传来阵阵蛙鸣。夏清悦坐在窗前,望着满天星斗,思绪却早己飞向更远的地方。
她知道,新粮种的成功只是一个起点。如果能进一步改良种植,结合灌溉技术,甚至引入轮作制度,这片土地还能产出更多粮食。但她也知道,任何改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也需要耐心。
“明天得去看看陈家那块地。”她在心里默默想着,“那边的土质更适合种植,要是能租下来,明年的收成就更有保障了。”
就在这时,一阵微风吹过,她似乎听见了灵田空间中那株银色麦苗的低语。仿佛在提醒她,未来还有更大的挑战等着她去面对。
她轻轻合上窗户,吹熄灯盏,躺回床上。
闭上眼之前,她最后看了一眼窗外的星空。
这一夜,桃源村灯火通明,笑声不断,所有人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而夏清悦的心里,却己经在筹划着下一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