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保守势力,卷土重来!

2025-08-24 2289字 6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夜色如墨,桃源村的屋檐下,灯火摇曳。夏清悦站在窗前,指尖轻轻着一枚灵泉果实,果皮在昏黄的烛光下泛着微弱的水光。

门外传来几声轻叩。

“进来。”她低声应道。

门被推开,顾云轩的身影闪入,顺手将门掩上。他神色凝重,眉心紧蹙。

“我己经查过了,那枚玉牌确是李贤德的信物。”他压低声音,“那人己经被我支开,但他在村里打听的不只是灵泉水……还有你和使团签下的文书。”

夏清悦缓缓点头,目光落在桌上的果子上,“他们不会甘心的。”

她起身走到案前,从袖中取出一张折叠整齐的纸张,展开后是一封来自京城驿馆的抄录文书,上面赫然写着一条流言:“安华王朝所推农业技术乃虚妄之术,实为巫蛊之力,不可轻信。”

“这是今晨从驿馆传出的消息。”她抬眼看向顾云轩,“有人故意散布谣言,动摇海外使者对我们的信任。”

顾云轩皱眉,“这不像是单靠民间能办到的事。”

“自然不是。”夏清悦冷笑一声,“能让驿馆内部配合传递消息的人,背后必有朝中势力支持。”

她顿了顿,语气沉稳,“我要去一趟京城。”

“你疯了吗?”顾云轩一惊,“现在朝廷那边风向不明,你贸然前往,万一被扣住怎么办?”

“正因如此,才必须去。”她站起身,眼中闪过一丝冷意,“若我们什么都不做,任由他们搅局,之前的努力都会白费。而且,这次的风波,恐怕只是个开始。”

顾云轩沉默片刻,终是点了点头,“那你打算怎么进去?”

清晨的京城驿馆,炊烟袅袅,厨房里忙碌一片。

夏清悦换了一身粗布衣裳,脸上沾了些面粉,混在一群帮厨妇人之中,悄然走进驿馆后院。她的怀里藏着一小瓶灵泉水调配的茶饮——这种饮品能让人精神放松,吐露真言。

她熟练地穿梭在厨房与库房之间,一边帮忙切菜,一边侧耳倾听周围人的谈话。

“听说昨晚又有外邦使者退了文书?”一个年轻的女仆低声问道。

“嘘!”旁边的厨娘赶紧制止,“这话可不能乱说!”

“怕什么,又不是外头传的那些话。”女仆撇嘴,“不过我听小吏们说,是有贵人从中作梗,连御书房都收到了举报信。”

夏清悦心中一动,悄悄靠近那名女仆,递上一杯刚泡好的茶。

“尝尝吧,我老家带的茶叶。”她笑着说道。

女仆接过茶,喝了一口,顿时眼睛一亮,“好香啊!这是什么茶?”

“一种新培育的品种,用灵泉水泡过,提神醒脑。”夏清悦随口答道。

女仆越喝越起劲,话也多了起来,“其实这事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昨天有个穿青袍的人来过,还跟驿丞密谈了好一阵子。那人身上的徽章很特别,是个展翅的鹰头,下面缠着藤蔓。”

鹰头徽章?

夏清悦心头一震。

那是摩罗国的标志。

但她很快冷静下来,继续引导话题,“那个青袍人说了什么?”

“没听清,不过驿丞后来写了封信,火漆印上盖的是李大人的印章。”女仆不经意地说道。

夏清悦心中己然有了答案。

保守势力不仅在国内搅局,竟还勾结外敌,企图破坏她与海外的合作计划。

她不动声色地退出厨房,在拐角处迅速脱下围裙,换回原本的衣物,悄然离开驿馆。

午后时分,夏清悦己回到桃源村外的一座废弃农舍中。

她坐在简陋的木桌前,面前摆着几张草纸,上面记录着她在驿馆听到的关键信息:青袍人、鹰头徽章、李贤德的印章、以及那封送往御书房的举报信。

门外脚步声响起,陈铭走了进来。

“情况如何?”他低声问。

“比我预想的更糟。”夏清悦抬起头,神情凝重,“李贤德不仅在朝中施压,还暗中联系摩罗国的使者,试图让他们撤回合作意向。”

陈铭脸色一变,“他就不怕皇帝知道?”

“他当然不怕。”夏清悦冷笑,“因为举报信己经送到了御书房,内容想必也是精心编排过的。如果没人替我说话,皇帝迟早会对我产生疑虑。”

“那我们现在该怎么办?”陈铭焦急地问。

“先别急。”她深吸一口气,目光坚定,“我需要找一个人——一位真正愿意相信我的朝中官员。”

“你是说……赵尚书?”

夏清悦点点头。

赵尚书是少数几位曾亲自考察过她改良农田成果的大臣之一,他对农业改革持开放态度,也曾多次在朝堂上为她发声。

“但现在的问题是,他的奏报都要经过李贤德审核。”陈铭皱眉,“你怎么才能让他看到你的信?”

“所以,我才让你帮我准备这封信。”夏清悦从怀中取出一封信,信封上贴着一枚干枯的灵泉果实。

“我会通过顾家的关系,让这封信送到赵尚书手中。”她缓缓说道,“只要他能看到,就会明白事情的真相。”

陈铭看着她,忽然觉得眼前这个女子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

他知道,一场风暴正在酝酿,而夏清悦,早己站在了风暴的中心。

当夜,顾府书房内。

顾父手持那封信,眉头紧锁。他缓缓拆开信封,一枚干枯的灵泉果实滑落桌面,发出轻微的响声。

他盯着那果实许久,终于低头打开信纸。

纸上字迹清秀有力:

“大人,若您还能记得当初在桃源村亲眼所见的作物生长之奇,请您再给我一次机会。若我所言属实,愿为天下百姓争一线生机;若我有罪,愿一人承担。”

顾父看完,良久未语。

他将信小心折起,放入书桌最深处的一个夹层中。

窗外,月色如银,洒在庭院里,照亮了那一片静静生长的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