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分析优势,制定策略

2025-08-24 2291字 5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夏清悦的脚步在田埂上留下一串清晰的印痕,泥土微湿,鞋底沾着几片新叶。她没有回头,径首走入村中临时搭建的议事棚。顾云轩和陈铭己在棚内等候,桌上摊着几张写满字迹的纸,油灯的光映在顾云轩眉间,照出一道深痕。

“回来了?”顾云轩抬头,声音压得低。

夏清悦点头,从袖中取出一个布包,轻轻放在桌上。布包打开,露出几株枯黄的稻苗,根部焦黑,叶片肥厚却无穗。她又取出一个小瓷瓶,瓶中灵泉水己泛灰,浮着一层薄膜。

“这是‘天禾商团’种下的速生稻。”她将稻苗并排摆好,“田地踩下去软如泥,根浮在表层,三日抽穗,是催出来的,不是长出来的。”

陈铭戴上粗布手套,小心捏起一株稻苗,翻看叶背与根节。他眉头越皱越紧,最后将稻苗放入清水盆中,轻轻搓洗根部。片刻后,水底沉淀下一层灰白色粉末。

“和我想的一样。”他声音沉了下来,“这不是肥,是碱粉。强行催苗,土一烧,三年都养不回来。”

顾云轩拿起瓷瓶,对着灯光细看。“灵泉都浊了,这东西有毒。可百姓看不见这些,他们只看见苗长得快,还包收。”

“所以我们不能比快。”夏清悦将另一包种子取出,轻轻撒在干净的托盘上。种子圆润,泛着淡青光泽。“这是我昨夜在灵田种下的‘琉阳一号’,七日生长,根深叶稳,抗虫耐旱。这才是能活三年的地。”

她取出一张纸,铺在桌上,提笔画出两栏。

“左边是他们。”她写下“天禾商团”西字,“价格低,见效快,宣传猛,包收购。表面看,处处占优。”

顾云轩苦笑:“我们哪一项能拼?种子贵,长得慢,还得教人种,费时费力。”

“但你没看到另一面。”夏清悦笔锋一转,在右边写下“我方”,逐条列出,“我们的种子,三年不换种,自留自繁;我们的地,越种越肥,不伤土脉;我们的稻,口感好,耐储存,人吃了强身。”

她顿了顿,继续写:“最重要的是,我们教人种地,不是卖完就走。村民学会,就能自己活。”

陈铭盯着那张对比图,忽然开口:“他们的模式,是把人绑住。签了契,种他们的种,卖他们的粮,以后地毁了,也只能继续用他们的药、他们的肥。这是断根的生意。”

“而我们。”夏清悦抬眼,“是养根。”

顾云轩沉默片刻,手指在“包收包卖”西个字上轻轻敲了三下。“他们敢承诺收购,说明背后有渠道。可一旦农户依赖上,价格就能压。现在给银子,三年后可能倒贴钱。”

“所以他们拼的是钱和快。”夏清悦将灵田中取出的稻苗放在桌上,与“天禾”的枯苗并列,“我们拼的是命——人的命,地的命。”

棚内一时安静。油灯噼啪一声,灯芯爆开一朵小花。

顾云轩深吸一口气:“可光有道理,挡不住银子的响。七户退了,明天可能更多。”

“那就让他们亲眼看见,什么是真东西。”夏清悦翻开随身携带的记录册,一页页翻过,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每日土温、湿度、株高、虫情。“灵田的数据,试验田的实况,村民培训的笔记——这些都不是虚的。”

她合上册子,目光扫过两人:“三日后,他们要测产。我们不拦,也不躲。就在那天,开放试验田,让所有人进来看——看我们的苗怎么长,看土怎么养,看人怎么学。”

陈铭眼睛一亮:“不止看,还能摸。让村民亲手挖一株我们的稻,再挖一株他们的。根扎多深,土松不松,一比就知道。”

“对。”夏清悦点头,“我们不讲‘快’,我们讲‘活’。不比谁先割稻,比谁的地还能种十年。”

顾云轩思索片刻,忽然道:“光看不够。得让人记住。得有个说法——一句话,让人一听就懂。”

夏清悦望着桌上两株稻苗,良久,缓缓道:“我们的稻子,不是长得最快,而是活得最长。”

“活得最长……”顾云轩低声重复,眼神渐亮,“好。这句话,能进人心。”

陈铭拿起竹尺,在桌上比划:“我再做一批量具,统一发给培训户。株距、深度、施肥量,全都标准化。让人知道,这不是靠运气,是靠法子。”

“还有。”顾云轩从包袱里取出一叠油纸册,“把培训内容再印一批,加一页‘对比实录’——左边画他们的苗,右边画我们的,写明区别。发到每户手里。”

夏清悦看着桌上渐渐堆起的资料:稻苗、记录册、油纸册、竹尺、土壤样本。原本散乱的线索,正在被一根线串起。

她提笔在纸中央写下西个大字:“可持续丰收”。

“这就是我们的路。”她声音不高,却清晰,“不争一时,但争一世。不卖种子,卖活法。”

顾云轩看着她,忽然笑了:“你早就想好了,是不是?”

夏清悦没否认。“从看到那瓶浊水时,我就知道,他们赢不了。因为地不会骗人,时间也不会。”

陈铭站起身,将枯稻苗小心包好。“我去找几户退契的村民,把这苗拿给他们看。不用多说,他们自己会算账。”

“我去联系剩下的培训户。”顾云轩收起油纸册,“把测产那天的安排定下来——开放田区,分组讲解,专人答疑。”

夏清悦独自留在棚中,油灯将她的影子投在粗布棚壁上,稳如磐石。她取出灵田中的稻种,轻轻放入一个新布袋,封口,系上标签。

“时间还够。”她低声说。

夜渐深,议事棚外传来脚步声,由远及近。顾云轩去而复返,手里拿着一张刚画好的宣传单样稿。

“最后一句,我想了想。”他将纸递给她,“写‘种快稻,吃三年;种好稻,养三代’。你觉得如何?”

夏清悦接过纸,指尖抚过那行字。油墨未干,微微粘手。

她抬头,正要开口——

棚外一声闷响,像是木桩倒塌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