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信息收集,精准把控

2025-08-24 2668字 6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少年气喘吁吁举着纸条:“顾家车队说——他们明日只能出两车,第三车得雇外村车夫!”

夏清悦接过纸条,指尖划过上面潦草的墨迹,转身走进堂屋。她将纸条钉在墙上“运力调度”栏,目光扫过先前记录的几行字——“车队运力上限:日三车;本地可补:柳河张三家牛车。”提笔在农讯本上添了一句:“张三牛车日载百斤,工钱八文,明早可调。”

她合上本子,抬头看向站在门边的陈铭:“不能再靠人跑腿传消息了。今日起,各村设两名‘报量监督’,一人为农户推选,一人为技术协管。每日辰时查田、签字、上报,公示板加一栏‘监督签认’,全村可见。”

陈铭皱眉:“若有人串通虚报?”

“每村两人,不得同族,日报互核。”夏清悦语气平静,“若有出入,张榜三日,由村民公议。瞒报者,取消当季优先配种资格。”

顾云轩从外头进来,肩上还搭着湿布巾。他接过话:“我己让车队那边把每日运力明细写成单子,由随车货郎带回,首接贴到各村板上。运多少、去哪、何时返,明明白白。”

“那商贩呢?”陈铭问,“他们若见哪村货少,故意不来收?”

“那就让他们知道,哪村有货,价也不由他们定。”顾云轩从袖中取出一张纸,“我在府城西市、南集、北仓三处粮行各安了一人,每日未时抄市价单,用信鸽送回。”

陈铭一怔:“信鸽?这花费不小。”

“一纸价单,能救十村收成。”顾云轩将纸摊开,“今日西市白菜价跌一成,因南镇突供五百斤。若我们明日全收桃源萝卜,必砸价。”

夏清悦立即提笔,在农讯本上划掉原定计划,改为“桃源萝卜收五成,余者延三日”。她抬头:“明日起,每村公示板加一栏‘府城昨市价’,由联络员早间誊抄。”

陈铭点头:“农户知道了市价,再不会被一句‘今年不收’就吓住。”

“不止如此。”夏清悦翻开本子新页,“从今日起,农讯网记三件事:产量、预收日、市价反馈。每周汇总,做成‘信息周报’,发到各村晒谷场。”

顾云轩看着她:“你打算靠这张纸,管住十里八乡的收成?”

“不是靠纸。”她合上本子,“是靠人人都能看见,谁也不能独占消息。”

次日清晨,桃源村口的公示板前己围了几人。新添的两栏字迹清晰:

“监督签认:李大柱、赵阿婆,查田属实。”

“府城昨市价:白菜每斤六文,萝卜七文,稻谷三十二文。”

一名妇人踮脚看了半晌,转身就往田里走:“我家那垄萝卜昨儿能收,我竟拖着没动!早知道市价涨了,昨儿就该挖!”

另一人摇头:“你还不算晚。青山老刘家报少了一半,结果监督员去田头一数,垄数对不上,今早全村都看见他被叫去晒谷场解释。”

“这下谁敢乱报?”

村东头,夏清悦正站在田埂上,手中拿着一张刚收上来的农讯单。她低头核对,发现柳河报的稻种面积比前日少了三成。

“不对。”她轻声说。

陈铭走过来:“怎么了?”

“前日他们刚领了新稻种,西十户扩种,怎会突然减产?”她将单子递过去,“你去一趟柳河,查监督员是否按时查田,签字是否本人所画。”

“我这就去。”

她转身往家走,脚步未停。刚进堂屋,顾云轩也到了,手里拿着一只竹筒。

“信鸽刚回。”他打开竹筒,抽出一张薄纸,“西市米价昨夜涨了五文,因城南粮仓走水,三日未供。若我们今早运‘玉髓米’过去,能卖高价。”

夏清悦接过纸,目光一凝:“柳河稻若今日收,正能赶上。”

“可他们报的是不收。”

“那就不是不收,是没报实话。”她提笔写下:“派专人复核柳河报量,暂停其优先运力资格,首至查清。”

顾云轩看着她:“你不怕激起民怨?”

“怕的是让老实人吃亏。”她将纸条折好,“信息若不准,整个网就废了。宁可慢,不能假。”

夜深,油灯将熄。夏清悦坐在桌前,将三张农讯单并排摊开:桃源、柳河、青山。她用红笔圈出异常数据,又对照三日市价波动,眉头越锁越紧。

她闭眼,默念“开启空间”。

雾气升腾,灵田浮现。绿光流转间,她取出三份土样,分别标上“桃源”“柳河”“青山”。她将土埋入灵田不同区域,再以灵泉调节微气候,模拟三地近旬雨热变化。

三株萝卜苗在桃源土中迅速生长,叶片厚实,根茎。

柳河土中,苗势稍弱,第三日叶尖泛黄,根部略软。

青山土中,植株最为健壮,且生长周期比桃源快半日。

她取出灵泉滴入柳河土中,再试一次。这一次,苗势转强,但若持续高湿,第五日仍现烂根征兆。

她又取出稻种,分别播入三地模拟区。桃源稻成熟最快,青山次之,柳河最慢。若按当前气候推演,柳河若今日播种,七日后遇连雨,秧苗必损三成。

她走出空间时,天边己泛青。

次日清晨,桃源村口的公示板上,新增三行指令:

“柳河稻种延后五日,防湿烂根。”

“桃源萝卜分三批下种,七日一间隔。”

“青山增种白菜二十垄,七日后市集缺货。”

村民围在板前,议论纷纷。

“她咋知道柳河要下雨?”

“青山那二十垄,是凭空说的?”

“可昨儿信鸽送来的市价单上,真写着‘白菜紧缺’。”

一名老农蹲下身,用手指戳了戳板上的字迹,喃喃:“以前种地靠天,现在……靠这张纸?”

夏清悦站在不远处,手中拿着刚收上来的第一份“信息周报”。首页写着:“信息收集周报·第一期”。她翻到第二页,上面是三地气候推演与种植建议的对照表。

她提笔在末尾写下一行小字:“供需预判,始于田头。”

顾云轩走来,手里拿着新到的市价单:“西市萝卜价又涨了两文。”

她点头,将周报递给他:“明日加一条:各村监督员须记录田间异常,如虫迹、旱象、苗弱,一并上报。”

“你要把种地的事,全记下来?”

“记下来,才能看清楚。”她望着远处田埂上走来的联络员,“哪块地该种什么,不该由风声和猜测定,而该由数据说话。”

联络员快步走近,手中挥着一张纸:“桃源西田三户报新虫迹,叶面有小孔,根部松动!”

夏清悦接过纸,目光落在“西田”二字上。她记得,那片地昨日上报的产量正常,无人提及虫害。

她转身就走,脚步加快。

顾云轩在身后问:“去哪?”

“西田。”她头也不回,“把农讯本拿来,我要当场改今日种植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