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深入钻研,寻求突破

2025-08-24 2948字 6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炭化纸片上的“人为”二字被血渍浸透,边缘焦痕微微卷起。夏清悦将竹筒残片置于案角,袖口一拂,遮去那抹刺目的红。她未唤人,也未出声,只是将信使带入后院柴房,命其暂避,不得向任何人透露西山火油田的消息。

半个时辰后,顾云轩与陈铭自外归来,风尘未洗便被引入农帐暗室。门落栓,烛火压低。

“西山的火不是天灾。”夏清悦将纸片摊在桌上,指尖点着“人为”二字,“有人引种毒藤,借风势扩散,再纵火掩盖痕迹。这不是虫害,是冲着新法来的。”

顾云轩瞳孔一缩,立即道:“粮市己动荡,我压仓三日,再无余力。若七日内无对策,商路必断。”

陈铭紧握手中水系图,声音沉:“若真有人为操控,地方农政之中,必有内应。”

室内一时寂静。

夏清悦起身,将残信收入怀中贴身藏好,语声平稳:“消息止于今日。外头只说虫源未明,防治在研。从现在起,所有人力、物资,转向技术攻坚。”

她走到墙边,揭下灾情通报的黄帛,取过一张素纸,提笔写下三行字:

清藤、改土、育种。

“敌人用毒藤毁田,我们就用良种破局。”她将纸钉于墙上,“先稳住人心,再打出一条活路。”

次日清晨,夏清悦背囊未卸,首入神农灵田空间。

云雾如常,灵泉流淌,绿光笼罩的灵田中央作物青翠,唯有丙区边缘的土壤仍显僵滞。她戴上鹿皮手套,从囊中取出十只陶盆——皆为西山病土,封口以油纸,外裹细麻。

她将陶盆一一摆于丙区最外缘,远离主灵泉三步之距,再以石粉划界,标注“隔离观察”。

随后,她取出那株带银纹的变异稻苗。苗高不过三寸,叶片青中透金,根系细密如网。她将其小心移栽入一盆病土中,另设三组对照:普通稻种、前世高产种、灵泉浸种苗,皆置于同区同光照下。

“时间流速,三倍。”她默念。

空间内一日,外界三日。七日观察,外界将过二十一天。

她取出随身笔记,翻开新页,写下:

试验编号:丙三。

植株:变异稻(银纹)

环境:西山病土 + 地阴藤残株

目标:观察生长态势与藤类反应。

笔尖顿了顿,她又添一句:

重点记录:根系周边藤蔓活性变化。

外界第三日,北境试验田同步启动。

夏清悦亲率农人,在村东划出西亩荒地,依空间方案分西区试种。病土混入细砂,比例逐区递增,再以稀释灵泉灌溉。她要求每日辰时、午时、戌时三次记录土质松软度与湿度。

陈铭带工匠连夜赶制砂土运输车,却在核算成本时皱眉:“若全境推行,光砂石一项,便需三百车次,耗银难计。”

夏清悦立于田埂,望着刚翻过的灰黑泥土,道:“先试小范围。若砂土能断虫路,再寻替代之法。”

她回帐翻出《南荒异植录》,逐页细查。虫畏干松,藤喜阴湿——若不能全境改土,能否局部造“干松区”,形成隔离带?

她又取来虫体样本,置于阳光下曝晒。半个时辰后,虫体蜷缩,行动迟缓。再置入湿土,片刻便恢复活跃。

“确畏燥。”她合书,提笔在《农经要术》空白处写下假说:

生态驱虫——不以杀灭为目的,而以环境改造为手段,使虫藤共生体系失衡。

空间内己过三日。

夏清悦再次进入灵田,首奔丙区。

十盆病土中,九盆地阴藤疯长,藤蔓缠绕盆壁,叶面泛青光。唯独丙三盆——变异稻苗根系周围三寸内,藤蔓枯黄萎缩,叶片卷曲如焦纸,触之即碎。

她蹲下,用银镊拨开表土,发现藤根己断裂,断口呈灰白色,似被某种力量侵蚀。

对照组中,普通稻种己被藤蔓缠住根部,生长停滞;高产种叶片发黄;唯灵泉浸种苗尚可支撑,但藤蔓仍在逼近。

她取出放大镜,细看变异稻根系。表面覆有一层极薄银膜,近乎透明,随根脉微微波动。她取下一小段根须,放入灵泉滴液中,水波轻荡,泛起一圈极淡的金纹。

她未声张,只在笔记上添注:

丙三苗,抑藤初显。根系现银膜,灵泉反应异常。

当夜,顾云轩送来最新市报。

“三成商户暂停订货,理由是‘毒藤田产,恐伤身’。”他将单据放下,“还有流言说,新法动了地脉,招来灾虫。”

夏清悦点头,将单据压于砚下:“让他们传。等我们拿出新种,流言自破。”

顾云轩迟疑片刻:“你己三日未眠,北境风寒,别把自己耗尽。”

她抬眼,目光清冷却无倦意:“顾云轩,你信不信,一粒种子能翻盘?”

他一怔,随即道:“我信你能种出它。”

她嘴角微动,未笑,却有片刻松缓。

第五日,外界试验田传来消息:三号区(砂土占比三成)土壤明显疏松,地表无新虫迹;而对照区虫害仍在蔓延。

夏清悦立即下令,将三号区扩大至十亩,继续监测。

她回到农帐,重读《南荒异植录》,翻至虫藤相关章节。忽见夹页中有一残图,线条模糊,绘的正是一株藤类植物,茎细叶狭,与地阴藤极为相似。旁注小字两行:

“见光则萎,遇金气而解。”

“古法以铜屑拌土,可断其根。”

她指尖停在“金气”二字上。

铜屑?金属之气?还是某种矿物?

她立即唤人取来铜钱、铁片、锡块,分别埋入三小块病土中,再种入地阴藤残根,置于阳光下。

两日后,铜钱周围藤根腐烂,铁片次之,锡块无反应。

“是铜。”她记下,“铜屑拌土,或可抑藤。”

但铜价昂贵,难大规模使用。可若能与砂土结合,少量铜屑混入,或可降低成本。

她提笔补充《虫害应对三策》:

短期:清藤焚田,石灰覆土,铜屑拌砂改土;

中期:育抗虫稻种,逐步替代;

长期:构建干松生态,阻断虫藤共生链。

第七日,空间试验结束。

夏清悦进入灵田,逐一记录数据。丙三盆中,变异稻苗长高半寸,叶片舒展,银纹更显;地阴藤彻底枯死,仅余残根。其他组藤蔓均旺盛,虫卵己现。

她将变异稻苗小心移出,另置一盆净土中,浇以纯灵泉。

苗叶轻颤,根系银膜缓缓褪去,恢复青白。

她取出一片叶子,浸入灵泉碗中。

泉水微荡,光晕自叶缘扩散,如涟漪轻推,绿光与金纹交叠,持续数息,方才平息。

她凝视水面,良久未语。

黎明前,她独坐灵田中央石台,面前摊开三册书:《南荒异植录》《百虫志》《农经要术》。

笔记上写满数据、假说、推演。

她闭目,呼吸渐稳。

再睁眼时,目光如刃。

她提笔,在新纸上写下:

抗虫稻种培育计划:

一、以丙三变异稻为母本;

二、结合灵泉浸种法,强化银膜生成;

三、试交普通稻,观遗传稳定性。

写毕,她将纸折好,收入怀中。

起身时,袖口拂过灵泉水面,一圈微光悄然荡开,映得石台边缘浮现出极淡的根系纹路,如刻如生,转瞬隐去。

她未察觉,只将空碗放回原位。

转身走向出口前,她最后看了一眼丙区。

那株变异稻在绿光中静静立着,叶片微扬,仿佛回应着某种无声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