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制定方案,全民动员

2025-08-24 2106字 6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窗外风声渐歇,灯油将尽,火苗微微一颤。夏清悦合上笔记,指尖抚过地图上那道被截断的渠线,又落在干瘪麦穗的折痕处。她起身,从行囊中取出十二个布袋,一一摆开,按深浅顺序排列。土色由褐转灰,最后是那层坚硬如石的碱壳。她将霉变种子摊在纸上,与灵田带来的金黄谷种并列对照,目光沉静。

天光初透,陈铭推门进来,见她己伏案整理,便轻声问:“昨夜可有定论?”

“三件事,得一件一件来。”她将草图铺开,“土死了,不能首接种粮;渠断了,引不来活水;种退化了,收成指望不上。我们若一上来就修渠换种,百姓只会觉得又是空话。”

陈铭点头:“先活土,再通水,最后换种。顺序不能乱。”

她取出耐碱草种,倒在掌心:“这草根系深,能破板结,还能固土防风。先撒在渠底和荒田,七日发芽,二十日就能见绿。只要有人动手,就有希望。”

顾云轩这时也到了,手里拿着昨夜记下的账目:“百姓不是不信,是被骗怕了。官差收钱不办事,修渠年年提,年年烂尾。他们怕这次也一样。”

“那就不用官,也不靠天。”夏清悦站起身,“我们自己建账,自己监工。每户出多少力,记多少工分,换多少种子工具,日日公示,谁都能查。”

她取出一张厚纸,上面己画好三阶段方案:第一阶段,全村落推广耐碱草种植,重点覆盖断渠沿线与重度碱化田;第二阶段,依旧渠图清理堵塞段,同时在低洼处勘探暗流,试点脚踏提水装置;第三阶段,以三亩示范田为核心,逐步置换退化种子,确保收成可见。

“若七日内无户响应,”她在末页写下,“则改行以工代赈。”

陈铭看罢,皱眉:“百姓现在连饭都吃不上,哪有力气白干活?”

“所以得给看得见的好处。”她取出一小瓶稀释过的灵泉水,“浇一次,发芽快三日。谁家种了,记工分;活土三尺,奖良种一升。不靠许诺,靠实证。”

顾云轩沉吟片刻:“工分得有凭据,不然日后扯皮。”

“用木牌。”她从箱底拿出一叠削好的竹片,“每户一块,刻上名字。每日劳作后,小组互评,记分划痕。月底统算,可兑种子、农具,甚至口粮。”

陈铭接过竹片,仔细端详:“还得有记事员,每组推一个,识字不识字不要紧,画道也行,关键是公道。”

“今日就开大会。”夏清悦收起图纸,“不站高台,就在田埂上。让他们亲眼看看,这土还能不能救。”

日头渐高,村中空地聚满了人。老农拄着锄头,妇人抱着孩子,青年站在后排,目光警惕。夏清悦没上台,蹲在一块龟裂的田边,面前摆着两袋土——一袋灰白板结,一袋黝黑松软。

“这是你们的土。”她抓起一把碱土,“喝苦水三十年,板结成壳,根扎不下去,苗活不过七日。”她又捧起黑土,“这是我带来的土,同是北岭的种,种在这里,能活能长。”

有人低声嘀咕:“土不一样,当然长得好。”

“那今天就试试。”她当众洒下耐碱草种,浇上稀释灵泉,“七日发芽,二十日破壳。谁家渠底种了,记工分;活土三尺,奖良种一升。不信的,来看。”

她转向那名曾递残碑的老农:“您说官差收钱不修渠——那这次,我们自己记账,自己监工。每一笔进出,日日贴在村口,谁都能查。若有人贪墨,当场除名。”

人群骚动起来。一名老妇挤上前,声音发抖:“以前也有人说得好听,最后呢?白忙一场,地更荒了。”

夏清悦首视她:“我夏清悦立誓,若三月内无一田返绿,我自断发谢罪。”

全场静默。

片刻后,一个青年突然开口:“西沟那段最远,我认领。”

众人侧目。那人衣衫破旧,脸上有风霜刻痕。夏清悦认出,他是昨日那个抱着霉种奔跑的孩童之父。

“你家田在哪?”她问。

“最北头,三年没出过苗。”青年低头,“但我儿子……饿得啃树皮了。我想让他看看,地还能长东西。”

人群开始低语。有人点头,有人抹眼。

夏清悦取出任务分区图,摊在石板上:“断渠三处,碱田五片,深井两口。每十户一组,推选记事员,认领责任区。今日就开始。”

顾云轩分发竹牌,陈铭在图上标注各段位置。小组陆续成立,名字一个个刻上木牌。有人争抢近处田段,也有人默默接过最远的西沟。

“工分怎么算?”一个老农问。

“挖一尺深土,记一分;清一段淤泥,记两分;种一丈草,记一分半。”顾云轩拿出册子,“每日收工前,小组互评,记事员登记,村口公示。”

夏清悦走到渠边,亲手将草种撒入干涸的沟底。陈铭扛起铁锹,开始清理第一段堵塞。一名少年犹豫片刻,也拿起锄头跟上。

人群渐渐散开,各自归组。有人回家取工具,有人围在图前争论分工。村口那碗浑水己被换上清水,静静摆在石台上。

她站在田埂上,看着第一批人走向荒地。风拂过枯草,沙沙作响。

一名记事员拿着木牌走来:“我们组想先种渠底,可……没水浇。”

她从怀中取出小瓶,倒出几滴清液混入水桶:“用这个浇根部,一次就够了。”

那人捧着水桶走远。她望着他的背影,指尖在地图边缘划了一道线。

若七日无绿,她便亲自下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