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宏伟的皇宫建筑群,在民国时期(1912—1949)经历了从皇家禁苑到公共博物馆的转变。这一时期,紫禁城见证了末代皇帝的离去、国宝的颠沛流离、官僚的钩心斗角,也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趣闻轶事。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也展现了故宫在战乱年代的特殊命运。以下是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的诸多趣事,既有幽默轶闻,也有历史深意。
一、溥仪“偷自家东西”:末代皇帝的文物流失
1912年清帝退位后,溥仪仍暂居紫禁城后廷,并享有皇室优待条件。然而,由于北洋政府财政困难,溥仪的“皇室津贴”经常拖欠,导致他的生活日渐拮据。为了维持奢靡的开销,溥仪开始打起了紫禁城文物的主意。
1. “赏赐”溥杰,文物外流
溥仪以“赏赐”弟弟溥杰为名,每天让太监将珍贵的书画、古籍打包送出宫。据后来统计,仅1922年一年,溥仪就“赏赐”了1200多件文物,其中包括:
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后被追回)
唐代韩滉《五牛图》
晋代王羲之《快雪时晴帖》(摹本)
这些文物被偷偷运到天津,后来部分被变卖,部分被溥仪带到伪满洲国,最终在抗战胜利后散佚。
2. 冯玉祥驱逐溥仪,故宫收归国有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修改《清室优待条件》,派兵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溥仪仓皇离宫时,甚至没来得及带走许多私人物品。后来他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那天早上,鹿钟麟带着兵进来,说‘请皇上立刻出宫’,我只带了点细软就走了。”
溥仪被逐后,民国政府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开始全面清点紫禁城文物,为故宫博物院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二、“点查故宫”的乌龙事件:驴鞭误当御用发辫
1924年溥仪被驱逐后,政府组织专家对故宫进行全面清点。由于紫禁城面积庞大,文物数量惊人,点查过程中闹出不少笑话。
1. “乾隆御用发辫”竟是驴鞭
在清点坤宁宫时,工作人员发现一个锦盒,标签写着“乾隆皇帝御用发辫”。众人肃然起敬,打开后却发现是一条干枯的驴鞭,引得哄堂大笑。后来考证发现,这其实是乾隆狩猎时使用的鞭具,因满语称呼相近,被太监误标为“发辫”。
2. 慈禧的“翡翠西瓜”失踪
点查时,工作人员发现慈禧太后最爱的“翡翠西瓜”(由碧玺雕刻而成)不见了。后来才知道,早在溥仪退位前,太监们就偷偷将许多珍宝变卖。首到多年后,其中一只“翡翠西瓜”在美国拍卖行出现,才证实了这段历史。
三、易培基的幽默告示:故宫首任院长的趣事
1925年,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易培基成为首任院长。他性格幽默,面对当时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曾贴出告示:
“诸君,文物不是姨太太,别动手动脚!”
这句调侃迅速登上报纸,成为当时的趣谈。易培基还规定:
禁止游客在太和殿前吐痰(当时很多人有随地吐痰的习惯)
禁止触摸展品(许多游客认为“摸一摸能沾福气”)
这些规定让故宫的管理逐渐规范化,也体现了民国时期公共博物馆的初步发展。
西、文物南迁:代号“孔雀东南飞”的万里长征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东北,北平岌岌可危。为避免故宫文物遭劫掠,国民政府决定将国宝南迁。
1. 秘密代号“孔雀东南飞”
这次行动极为隐秘,代号“孔雀东南飞”,既取自汉乐府诗名,又暗合文物南迁的方向。1933年起,1.3万余箱文物分批运往上海、南京,后因抗战爆发又辗转西川、贵州等地。
2. 文物运输的惊险历程
火车上的“国宝专列”:文物装车时,为避免日军轰炸,列车夜间行驶,白天隐藏。
峨眉山的藏宝洞:部分文物被藏在西川峨眉山的山洞里,由军队24小时看守。
“文物比人命值钱”:押运人员接到的命令是:“人可以死,文物不能丢!”
最终,这批文物在战火中无一重大损失,创造了“世界文物保护史上的奇迹”。
五、“假太监”混入故宫事件
1930年代,故宫招聘杂役时,一名男子自称是“前清太监”前来应聘。工作人员发现他举止怪异:
不会用太监特有的“屈膝礼”
说话没有太监的尖细嗓音
经审问,他承认自己是前清遗老,听说“故宫地下埋有宝藏”,想混进来寻宝。此事曝光后,故宫加强了对工作人员的审查,并衍生出“末代太监偷藏珍宝”的民间传说。
六、鲁迅的“故宫吐槽”
鲁迅曾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任职,短暂参与过故宫事务。他在杂文中讽刺故宫的官僚作风:
“所谓整理国故,不过是把老祖宗的破烂翻出来晒晒。”
不过,后来他也承认文物南迁的重要性,并在日记中写道:
“国宝南去,虽不得己,然亦幸事。”
七、“镇院之猫”的传说
故宫野猫众多,民国时期就有记录。当时工作人员发现一只黄猫常蹲在太和殿屋顶,戏称它为“殿长”。传说它专抓老鼠保护文物,甚至有人声称它是“御猫后代”。至今,故宫猫仍是游客喜爱的“网红”。
八、蒋介石的“最后一瞥”
1948年,内战局势不利,蒋介石下令将部分故宫文物运往台湾。据档案记载,离京前夜,他独自在空荡的展厅徘徊良久,对随从叹道:
“带得走文物,带不走江山。”
这批文物后来成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而北京故宫则在新中国成立后重新焕发生机。
民国时期的故宫,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时代的参与者。从溥仪盗宝到文物南迁,从易培基的幽默告示到蒋介石的黯然离去,这些故事不仅有趣,更折射出那个动荡年代的文化命运。如今,当我们漫步故宫,仍能感受到那段历史的余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