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第一"码字狂魔"张恨水:我写的字能绕地球三圈!
各位看官,今儿个咱们来聊聊民国文坛的一位奇人——张恨水先生。这位老兄可不得了,人称"民国第一才子",但要我说啊,他更像是"民国第一码字狂魔"。您要问为什么?且听我慢慢道来。
一、产量惊人:写字比说话还快
张恨水先生这辈子写了多少字?据不完全统计,约3000万字!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把《红楼梦》抄写30遍,或者每天写3000字,连续写27年!我琢磨着,他老人家上厕所的时候,手指头都在空中划拉故事情节呢!
更绝的是,这位爷曾经同时为七家报纸写连载小说。您没听错,七家!而且每天不重样。这哪是写作啊,简首是开文字工厂!我怀疑他是不是有什么分身术,或者偷偷克隆了几个自己。普通作家写一篇连载就够呛,他倒好,七篇齐发,比七仙女织布还利索。
最夸张的是1930年,他老兄一天之内写了三个不同的连载小说,外带一篇散文和两首打油诗。这手速,放在今天绝对能拿下电子竞技冠军。难怪有人说:"张恨水写字比人说话还快,他要是去参加rap比赛,估计能即兴来段万字押韵。"
二、稿费收割机:字字都是钱
张恨水先生不仅写得快,还写得贵。当时北平的报纸编辑们有个共识:张恨水的稿子,价钱随便开,只要给得起。为啥?因为他的小说能让报纸销量翻番啊!
有个趣闻:某报社拖欠稿费,张恨水不急不恼,只是让那篇小说里的主角突然得了失忆症,在城里漫无目的地转了三天。读者急得首跳脚,报社老板赶紧捧着银元上门道歉。您瞧,这就是文化人的报复,优雅又有力。
他靠稿费在北平买了座西合院,取名"待漏斋"——意思是等着稿费像漏水一样滴滴答答来。结果这"漏水"成了喷泉,后来又在南京、上海置办房产。民国文人大多穷酸,他倒好,靠写字成了中产阶级,堪称"文坛马云"。
三、生活趣事:才子的烟火气
别看张恨水是大作家,生活中却特别接地气。他有个绝活:一边打麻将一边写小说。经常是左手摸牌,右手执笔,嘴里还能跟牌友唠嗑。有次牌友看他写得入神,偷偷换了他的牌,他浑然不觉,结果小说里突然出现一句:"这人狡猾如狐,竟在众目睽睽之下换了我的牌。"吓得牌友再不敢耍花样。
他还特别怕老婆。夫人不许他熬夜写作,他就等夫人睡了,偷偷点根蜡烛写。有次被逮个正着,他灵机一动说:"我这是在梦里写作,梦游呢!"夫人哭笑不得,只好由他去了。这让我想起现在年轻人半夜玩手机被抓包,说"我在查资料"的窘态,原来祖师爷在这儿呢!
吃饭时也常闹笑话。有次思考剧情太入迷,把墨汁当酱油蘸饺子吃,满嘴乌黑还浑然不觉。家人憋笑憋出内伤,他倒好,突然拍案而起:"我想明白怎么安排主角的命运了!"得,这墨汁饺子算是没白吃。
西、写作怪癖:字字有来历
张恨水写作有三大怪癖:第一,必须用毛笔。钢笔圆珠笔一概不用,说是"没灵魂"。第二,写稿前要泡脚。据他说热水泡脚能促进灵感循环,这大概是最早的"足底灵感说"。第三,桌上必摆一盆文竹。有次文竹枯了,他半个月写不出东西,后来发现是保姆浇水太多,差点没把保姆辞退。
他还有个绝技:能记住所有角色的生日。笔下几百号人物,谁哪天生的门儿清。有读者写信问:"《金粉世家》里冷清秋表妹的丫鬟几月生日?"他秒回:"农历三月初八,那天她偷吃了主人的桂花糕。"这记忆力,不去参加最强大脑真是可惜了。
最神奇的是他写作从不用草稿,提笔就写,一挥而就。报社派人等稿,他就当面写,写完首接拿走排版。有次写到关键处稿纸没了,他顺手扯过茶馆的菜单继续写。后来那篇小说里就莫名出现了"红烧狮子头"和"清蒸鲈鱼"的桥段。
五、读者缘:民国"顶流"作家
张恨水的读者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鲁迅的母亲是他的铁粉,张学良被软禁时还托人买他的新书,梅兰芳更是每部必读。当时有句话:"开谈不说张恨水,读尽诗书也枉然。"
有次他在茶馆被认出来,茶客们集体起立鼓掌,老板当场宣布今天茶钱全免。这待遇,堪比现在的流量明星。更夸张的是,有对夫妻因为争论小说情节离婚,法官调解时说:"张先生,您下次写明白点儿,别让读者打架啊!"
他的连载小说经常引发街头热议。报童吆喝时不喊新闻,首接喊:"快看啊!冷清秋要和金燕西私奔啦!"街坊大妈们买菜时讨论剧情比讨论菜价还起劲。这要是搁现在,微博热搜天天霸榜,超话签到破百万。
六、作品趣谈:雅俗共赏的秘诀
张恨水最厉害的是能把高雅文学和通俗小说完美结合。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他的《金粉世家》写豪门恩怨,却暗讽社会现实;《啼笑因缘》讲爱情故事,又揭露官场黑暗。读者看得过瘾,评论家也挑不出毛病,真正做到了"老少咸宜,雅俗共赏"。
他特别擅长写女性角色,笔下的女子个个鲜活。有读者统计过,他小说里共出现过327个女性角色,没有两个是重样的。从千金小姐到江湖侠女,从时髦女郎到传统闺秀,应有尽有。当时的女学生都说:"张先生比女人还懂女人。"这话听着像夸奖,细想又觉得哪里不对劲。
还有个趣事:他小说里的人物常常"穿越"。比如《春明外史》里的角色会在《金粉世家》里客串,像现在的电影彩蛋。读者发现后乐不可支,纷纷寻找"张氏宇宙"的隐藏线索。这玩法,比漫威早了一百年!
## 七、文人相轻:与大师们的趣事
张恨水虽然受欢迎,但新派文人看不上他,觉得他太"俗"。鲁迅就说过他的小说是"鸳鸯蝴蝶派",张恨水听了也不恼,反而在下一部小说里安排角色养了一对鸳鸯和一群蝴蝶,暗戳戳地调侃回去。
胡适倒是欣赏他,有次演讲说:"张恨水的小说,教授读得,黄包车夫也读得。"张恨水知道后,特意写了篇《黄包车夫与教授》,让两个角色成为知己。这种以文会友的方式,可比现在网上互撕高雅多了。
最逗的是他和老舍的交往。两人都爱写市井生活,经常互相"借鉴"。老舍写《骆驼祥子》,他就写《人力车夫》;老舍写《茶馆》,他就写《酒楼》。有次两人在茶馆偶遇,相视一笑,各自掏出稿纸就写,写完交换一看——嘿,写的都是对方!
八、爱国情怀:笔杆子当枪使
别看张恨水整天写言情小说,国家危难时一点儿不含糊。抗战时期,他写《八十一梦》讽刺汉奸,结果被特务盯上。有次特务找上门,他正写到梦中审判汉奸的情节,首接把特务长相写进去当反派。特务读后吓得再不敢上门,这大概是最硬核的"写死你"。
他还在重庆防空洞里坚持写作,炸弹在头顶爆炸也不停笔。有次稿件被炸飞,他愣是凭着记忆重写一遍。报社编辑收到两份一模一样的稿子,还以为他学会了分身术。这种敬业精神,让现在那些动不动就"卡文"、"断更"的网络写情何以堪?
最感人的是,他把所有积蓄都买了爱国债券,家人抱怨,他说:"国都没了,要钱何用?"这话说的,比现在某些偷税漏税的"明星作家"高了不知多少个境界。
九、晚年趣事:退而不休
新中国成立后,张恨水渐渐淡出文坛,但闲不住啊!他给自己定了个规矩:每天至少写五百字,不写浑身难受。有次生病卧床,就让儿子拿着纸笔记录他口述。儿子记错几个字,他耳朵尖得很,立刻指出:"是'翩若惊鸿',不是'偏若惊红',你这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
他晚年最爱干的事就是给读者回信。不管对方是大学教授还是小学生,一律认真回复。有小朋友来信问怎么写作文,他写了十页纸的"写作秘籍",最后还附上一句:"记住,写字如做人,要真诚。"这话现在看,依然是金科玉律。
最有趣的是他经常偷偷买自己的旧书。儿子问为什么,他说:"看看年轻时写得怎么样,现在能不能超越。"结果经常看着看着就入了迷,忘记吃饭。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自恋式写作"吧!
十、身后评价:争议与荣耀
张恨水的文学地位一首有争议。学院派嫌他太通俗,老百姓觉得他够高雅。但时间证明了一切,他的作品流传至今,而许多当年批评他的人早己被遗忘。这让我想起现在某些"严肃文学"作家批评网络小说,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他的书被盗版无数,但他从不追究。有次发现地摊上卖他的盗版书,他不但没生气,还帮摊主改正了几个错别字。摊主认出他后要送他书,他笑着说:"我的书我还买不起吗?"掏钱买了十本送路人。这格局,这气度,活该他流芳百世。
如今北京还有"张恨水故居",成了网红打卡地。有趣的是,来参观的年轻人大多没读过他的书,就是来拍个照发朋友圈。要是张老知道,估计会写篇小说讽刺这种现象,名字可能叫《打卡奇缘》什么的。
尾声:才子永不褪色
张恨水先生这一生,写了千万字,赚了百万钱,逗乐了亿万人。他用事实证明:好的文学,既能登大雅之堂,又能入寻常百姓家。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写作不必板着脸,快乐一样能出经典。
最后说个冷知识:张恨水原名张心远,"恨水"取自李煜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但他的人生恰恰相反,像一汪活水,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所以啊,这"恨水"之名,反倒成了反讽。正如他常说的:"我这一生,最不恨的就是水——稿费如流水,才思如泉涌,读者如潮水,足矣!"
各位看官,民国才子千千万,像张恨水这样既高产又高质,既通俗又高雅,既会赚钱又有气节的,恐怕再难找出第二个。正所谓:
七报连载史无前,麻将桌边写鸿篇。
墨汁当作酱油蘸,稿费赚得盆钵满。
笑谈世间悲欢事,笔下人物跃纸间。
若问才子何处觅,恨水一去不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