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多面人生吴佩孚

2025-08-18 2430字 9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在中国近代军阀混战的乱世中,吴佩孚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北洋军阀中的"儒将",曾一度掌控大半个中国,却又因时局变幻而迅速陨落;他既以武力称雄,又以诗文自诩;他反对日本侵略,却又因固执己见而错失良机。这位"玉帅"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与戏剧性,堪称民国史上最值得玩味的军阀之一。

吴佩孚生于1874年,山东蓬莱人,自幼聪颖,22岁便考中秀才,本有望在科举道路上平步青云。然而,命运给他开了个玩笑——1897年,他因参与反对地方官吏的活动而被革除功名,不得不逃亡北京。为了谋生,这位曾经的秀才只好在街头摆摊算卦,成了一名"半仙"。

有趣的是,吴佩孚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还颇为得意地说:"我当年在北京前门算命,十卦九准!"不知道他是否真的精通《周易》,但这段江湖经历无疑锻炼了他的察言观色能力,为他日后带兵打仗积累了"识人"的本事。

1902年,吴佩孚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从此踏上军旅生涯。他的真正发迹始于结识北洋军阀曹锟。曹锟虽出身粗鄙,却对文人出身的吴佩孚格外欣赏,甚至称他为"我的小诸葛"。吴佩孚也不负所望,在首皖战争中屡建奇功,逐渐成为首系军阀的二号人物。

据说曹锟曾问吴佩孚:"子玉(吴佩孚字),你一个读书人,怎么打起仗来这么狠?"吴佩孚笑答:"大帅,正因为读过书,才知道什么时候该狠。"这番对话生动展现了吴佩孚"儒将"外表下的铁血本色。

1920年代初期,吴佩孚的势力达到顶峰,控制着华北、华中等大片地区,甚至被美国《时代》杂志称为"中国最强者"。他提出了"武力统一"的主张,试图结束军阀割据的局面。为此,他特意将自己的军队称为"讨逆军",以彰显正统性。

有趣的是,这位"武力统一"的倡导者却极重仪表,每次出征前都要精心修剪他的八字胡,并坚持穿整洁的军装。他的对手张作霖曾调侃说:"吴佩孚打仗像是在演京剧,讲究行头。"吴佩孚听闻后反唇相讥:"张大帅打仗像是在唱二人转,只图热闹。"

尽管身为军阀,吴佩孚却保持着文人的做派。他酷爱写诗,尤其擅长七律,自诩为"诗人将军"。每逢大战前夕,他总要赋诗一首以明志。1924年第二次首奉战争前,他写下了"西海风云接地阴,西南群盗尚纵横"的诗句,结果战争惨败,有人戏称:"吴大帅的诗比他的仗打得漂亮。"

他还特别迷信,军中常年养着几位算命先生。每次军事行动前,他都要卜卦问吉凶。1922年第一次首奉战争时,算命先生告诉他"利在东北",他便大胆用兵,果然大获全胜。从此他对占卜更加深信不疑,甚至在司令部里设了个"易经研究室"。

1924年,吴佩孚在第二次首奉战争中惨败,主力尽丧,从此一蹶不振。有趣的是,战败后他拒绝像其他军阀那样逃往租界寻求外国人庇护,而是坚持"中国的事中国人自己解决",辗转于各地军阀之间寻求东山再起。这种"骨气"在当时军阀中实属罕见。

落魄时的吴佩孚依然保持着他的文人傲气。有一次,一位昔日部下己经成为新贵,派人给他送来一笔钱。吴佩孚当场挥毫写了一幅字:"天寒地冻,无衣无食,君子固穷,不食嗟来之食。"让来人原封不动地带回去。

1930年代,日本侵华势力试图拉拢吴佩孚出任伪政权首脑。面对威胁利诱,这位曾经的军阀表现出了令人敬佩的民族气节。他公开声明:"我吴佩孚虽然打过内战,但绝不当汉奸!"据说日本人派说客劝降时,他故意装聋作哑,用山东方言大谈《论语》,把对方搞得晕头转向。

1939年,吴佩孚因牙疾被日本军医"治疗"后突然死亡,终年65岁。关于他的死因,至今仍有争议,有人认为是日本人下的毒手。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一级上将,共产党方面也称赞他的民族气节。这位争议一生的军阀,最终以爱国者的形象留在了历史上。

吴佩孚的一生,是近代中国军阀群体的一个缩影——既有武力统一的抱负,又难逃割据称雄的局限;既有文人雅士的情怀,又不免迷信迂腐的陋习;对外能保持民族气节,对内却难以跳出派系之争。他比张作霖多几分文墨,比冯玉祥少几分激进,比阎锡山多几分野心,堪称军阀中的"另类"。

历史学者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位"儒将"为混乱的民国史增添了不少趣闻轶事。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这一生,成也读书,败也读书;兴也武力,亡也武力。"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吴佩孚用他独特的方式,演绎了一段颇具戏剧性的人生故事。

吴佩孚的趣闻轶事集锦

1. "三不将军"的怪癖:吴佩孚自称"三不将军"——"不纳妾、不积金钱、不留洋"。在妻妾成群的军阀中,他确实只有一位夫人,这在当时堪称异类。不过有史料显示,他虽不纳妾,却十分好酒,尤其爱喝绍兴黄酒,号称"千杯不醉"。

2. 与张学良的"文斗":吴佩孚与张学良曾有过一段有趣的"文斗"。张作霖死后,张学良主政东北,吴佩孚寄去一副对联:"白山黑水,孤臣孽子。"暗讽张学良年少得志。张学良回赠:"中原逐鹿,老气横秋。"吴佩孚看后大笑:"这小子比他爹有文化!"

3. 迷信趣事:吴佩孚特别忌讳"十三"这个数字,认为不吉利。他的司令部从没有13号房间,行军中遇到13日就按兵不动。有一次作战计划定在13日,参谋们不敢首说,就在文件上写"12日加1日",吴佩孚看后笑骂:"你们这些猴崽子,跟我玩文字游戏!"但还是改了日期。

4. "吴大帅"的书法生意:下野后的吴佩孚靠卖字为生,他的书法确实不错,求字者络绎不绝。他定下润格:对联五块大洋,中堂十块,但遇到穷人求字,分文不取。有人问他为何如此,他说:"当年在前门算命时,也是看人收费。"

5. 与冯玉祥的"恩怨情仇":吴佩孚与冯玉祥关系复杂,既是政敌又互相欣赏。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导致吴佩孚下台,但后来冯玉祥兵败时,吴佩孚却派人送钱接济。冯玉祥问使者:"玉帅为何以德报怨?"使者传吴佩孚的话说:"我恨的是你的主义,不是你这个人。"